毛泽东早年有一个外号叫“毛奇”

作者:丁晓平 来源:学习时报 2017-12-21 1605

毛泽东早年有一个外号叫“毛奇”

丁晓平

毛泽东早年有一个外号叫“毛奇”

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 ——毛泽东

读书,在中国古代,又被形容为“攻书”。如何“攻”呢?毛泽东说:“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一句话,就是“攻书到底”。如何到底,他又解释说:“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也正因此,毛泽东把《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一百遍,《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红楼梦》也至少读了五遍。在阅读的时候,毛泽东坚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从而“攻书到底”,把书读“活”。毛泽东这种读书的精神和方法,陈晋先生在其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一书中作了十分精妙到位的展现。

毛泽东最讨厌读“死”书和“死”读书。如何把书读“活”呢?毛泽东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把读书的方法概括为两条,一是当好“联系员”,二是当好“评论员”。陈晋先生在《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中作了如下解释:所谓“联系员”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书中写到的观点主张、人物事件,同这些观点主张、人物事件有关的或对立的另一个侧面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二是“善于跳出书本,联系现实来理解和发挥”。所谓“评论员”,“就是对书中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评论,不是跟在书本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实践需要出发,对书本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接着,陈晋先生进一步阐述道:“读书只有当‘联系员’,才能有所比较和分析,进而见人之未见;只有当‘评论员’,才能有鉴别和主见,进而学以致用。两者事实上互为一体。离开了‘评论’的‘联系’,就缺乏了灵魂,离开了‘联系’的‘评论’,则失去基础。当‘联系员’和‘评论员’的攻读之法,彰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映了毛泽东的读书活动同客观实践的深刻关联。这种关联,激活了书本,让一些‘闲书’有用,‘死书’变活;也激活了毛泽东的思考,使他常有新的思想收获,进而在实践中有新的运用和发挥。”

毛泽东早年有一个外号叫“毛奇”。之所以叫“奇”,就因为他“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读奇书”是第一位的,正所谓“读书要为天下奇”。读书,是伟人毛泽东的“必修课”。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坚持读书,倡导读书,亲自编书、荐书和讲书,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习惯运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毫无疑问,毛泽东卓越的思想力、领导力、执行力、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都与他读书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思想,就是在他“读什么书、怎样读,想什么问题、怎么想,做什么事情、怎么做”这样一些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1972年,他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这种发自内心地对知识、真理的渴望和追求,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说起读书,毛泽东也曾经历过苦闷。在江西苏区的时候,因为博古、李德把持临时中央,靠边站的毛泽东被戴上“狭隘经验论”的帽子,被讥讽“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在遵义会议上,还有人批评他按《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并不高明”。为此,心里憋了一口气的毛泽东,在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发愤读书,恶补马列,哲学、军事、经济、文学,包罗万象,无所不读。也就是说,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中也出现过“危机”。他把这种“危机”形象地叫做“本领恐慌”。1939年,他在延安号召党内领导干部搞好读书学习时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的,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就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所谓“进货”,就是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陈晋先生是研究毛泽东的大家,严谨治学,思想深邃,著述丰盛,专业精到。他关于毛泽东的研究论著,我大多阅读过,且多有收藏。这部《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分为战略、哲学、文学、历史四卷,按照原文摘引、毛泽东读书笔记和精讲三个板块,精雕细琢,洋洋洒洒,共计147万字,全方位地立体呈现了毛泽东读书征程上的风景,可谓是一部“攻书”大师的“攻书”大观,亦是奇观。主编者若不下一番苦功夫,不能成也。在《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一书中,陈晋先生还精心编写了两个附录,一个是《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五万多字,汇集了能够找到的毛泽东一生阅读或推荐别人阅读的书目,数量高达上千种;另一个是《从三十一个书目看毛泽东不同时期的阅读重点》,一万多字,蔚为大观。这两篇文章,就像一根银针把整个毛泽东的“阅读史”纵横编织,经纬交错,让读者一下子找到了毛泽东读书的历史坐标系,而毛泽东“攻书”的数量、质量和“攻书”的方法、效果,以及为之付出的心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读书要为天下奇”。《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让我们看到,伟人毛泽东不仅是引导我们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的“导师”,而且是教导我们用什么书、怎么用书的“导师”。学用之道,妙乎于心。用陈晋先生的话说,毛泽东的读书之道,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读书学习的世界,必须要依靠“无信不立”“无学难为”“无实必败”这“三根柱子”来支撑,坚持做到“立信”“问学”“求实”,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读书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