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怀念:毛泽东在延安是如何密切联系群众的

作者:王巨才 来源:《求是》 2014-04-02 586

  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这些屡屡见诸党的文献的论述,毛泽东是首倡者,他和他的战友们又是模范的践行者。

  当年,中央机关驻在杨家岭和枣园时,每年都要给老乡们拜年。有一年春节,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工作人员带着糖果、对联等年礼来到枣园乡政府,一见面,毛主席亲切地问乡长杨成福,你们辛苦一年了,年过得好吗?杨一边应答,一边忙着递烟、沏茶,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周恩来见状,说杨乡长你就别忙了,毛主席要给乡亲们拜年,你就引我们到各家走走吧!杨成福一想,全村几十户人家,山上山下,住得很分散,哪能让首长们到处去跑。就说,你们都忙,挨家挨户就不必了,我一定把主席和首长们的心意转告给大家。毛主席一听,连连摆手,说拜年找人代理,杨乡长你这个主意可不好,还是我们去吧!一句话把众人逗笑了。商量的结果,大体采纳了杨成福的意见,又稍作变通:把每家的家长请到乡政府,一来主席都见上了,二来也更热闹。乡亲们来了,主席和其他首长拉着老年人的手,热情地递烟、敬酒,给孩子们抓瓜子、散花生,并详细征询对中央机关的意见,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和来年的生产安排,促膝交谈,亲如一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多次陪同客人参观,听过杨成福的介绍,这些其乐融融、亲密无间的生动画面,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脑海里,历久弥新。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产,也关注他们的文化生活。著名的延安文艺运动,创造了中外文艺发展史上气象巍然的辉煌景观,开辟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广阔道路。同毛泽东一样,每到春节,延安的文艺团体都要组织秧歌队,走上街头,拿出各自的绝活,与群众共庆新年。1943年春节,正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第二年,延安南门外人山人海,两万多军民聚集在广场上观看演出,王大化、李波合演的《兄妹开荒》大受欢迎。有意思的是,在成千上万的观众中,有一位就是毛泽东。那天天气不大好,空中尘土飞扬。李波回忆说,她见毛主席在大风中坐在那里,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却并不在意,身边的人给他一个口罩,马上被他用手扒拉开,只是兴味盎然地看着,不时张嘴哈哈大笑。这年4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充分肯定那次演出是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成功实践。1944年春节,各单位组织的秧歌队达到27家,上演节目150多个,延安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可见一斑。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我最早是从张汉武嘴里听到的。1944年春节前后,毛主席把当时的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找来,问:听说西川侯家沟的妇女大都生不下孩子,群众很着急,有各种议论,你知道不知道?张汉武答:是有这么回事,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毛主席说:那么多人不生孩子,会不会是水的问题,可以派人去化验一下。张汉武知道,在生产落后的陕北,没有孩子将来就没有劳动力,主席为此操心,看似小事,实是大事。谈话过后,正准备去作调查,中央医院的医生和领导也赶到了。原来,毛主席同张谈毕,又对医院负责人安顿过了。化验的结果,果然是村子里的水含有导致妇女不孕的物质,经过改水处理,问题得以解决。

  离开延安快30年了,每每想起干部群众一遍遍深情述说的这些往事,心底都会涌起强烈的、遏止不住的激动。这些并不奇崛的故事隐含着当年党和人民坚强团结、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精神秘密。这秘密是我们党在漫长的岁月中能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法宝,它引人思索,令人感奋。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1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