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他,来自恒河之滨,长眠于太行山下……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2021-05-06 998

他,来自恒河之滨,长眠于太行山下……

郭松民

  01

  他是一个印度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是一位八路军。

  他是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

  在晋察冀边区,他和白求恩齐名!

  1942年,他积劳成疾,逝世在抗日前线,年仅32岁。

  他是印度人民伟大的儿子,是中国人民尊敬的国际友人!

  他叫柯棣华。

  02

  柯棣华是他中文名字,他的印度名字叫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Kwarkanath S. Kotnis)。

  他出身于印度一个较高种姓的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后来考入孟买著名的G.S.医学院。

  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受父亲的影响,柯棣尼斯有很强的民族情怀,在学校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他被迫辍学,但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入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后又考取了英国皇家医学院。

  但是,一心想济世救人的柯棣尼斯并没有去英国读书,而是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

  03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

  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的市民命名为“中国日”。柯棣尼斯就在这一天申请并加入由5位医生组成的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在广州码头,他们受到了中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并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的迎接。

郭松民:他,来自恒河之滨,长眠于太行山下……

  印度援华医疗队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不旋踵就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的救护工作,后来又辗转到了宜昌、重庆。

  在重庆,印度医生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与共的决心,每个人都起一个带“华”字的中国名字:柯棣华、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

  从此,柯棣尼斯就成了柯棣华。

郭松民:他,来自恒河之滨,长眠于太行山下……

  04

  印度援华医疗队很快就对国民党的腐败和消极失望了。

  他们多次向周恩来、董必武以及接他们来的宋庆龄提出去延安的请求。

  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接到来父亲去世的消息。

  周恩来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

郭松民:他,来自恒河之滨,长眠于太行山下……

  毛主席在延安接见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冒着枪林弹雨,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日军封锁线。

  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

  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奉上级之命,负责战地救护工作。在前线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

  由于不断地战斗,伤员也就不分昼夜陆续的后送,柯棣华曾3天3夜不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

  1941年1月,柯棣华正式参加了八路军,他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仍然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

  此时,正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岁月。

  1941年10月25日,柯棣华大夫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相爱、结婚了。

  1942年8月,他们都儿子出生了,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亲自为孩子起名为“柯印华”——“印”表示印度,“华”表示中国,这个名字寓意着中印人民将世代友好。

  在晋察冀两年多的时间里,柯棣华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工作上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他路过一个被日寇摧残的村庄,听到断续的呻吟声,就顺声查找,在一间残破的房子里,见到一个由于难产而生命垂危的妇女。他连忙找来游击队和担架,把产妇送到一个临时救护所,连夜为她做手术,挽救了母子的生命。

  根据地的战士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黑妈妈”。

  1942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郭松民:他,来自恒河之滨,长眠于太行山下……

  05

  1942年12月9日,由于长期过度疲劳,柯棣华宿疾发作,医护人员虽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毛主席致送了亲笔题写的挽词:

  “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朱德总司令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无上的荣耀!

  06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印度人民帮助过我们!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主席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纪念章,柯棣华的侄女苏曼加拉·博卡领取了纪念章。

  永远铭记柯棣华,也祝福印度人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郭松民
郭松民
《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
3
5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