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人民空军建设

作者:苏振兰 来源:《党史文苑》2008-9 2014-04-15 644

  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为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而深谋远虑,作出了一系列英明决策,制定了空军建设的方针、原则,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空军的孕育、创建和成长壮大起了决定性作用。据人民日报报道,毛泽东先后对空军的建设与发展作过170多项重要指示。

  重视空军在保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为空军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空军是20世纪的产物。飞机在战场上的出现使传统的平面战争向立体战争转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军已成为独立的军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长期艰苦斗争环境下,没有条件建立空军,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直筹划建设人民自己的空军。

  1949年1月,在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即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时候,党中央、毛泽东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

  1949年3月,党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此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召见了东北老航校的常乾坤副校长和王弼副政委,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汇报。两位同志向中央首长详细介绍了东北航校的艰难创建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绩。毛泽东兴致极浓,听得入神,即使有事暂时离开一会儿,也要他们稍事休息等他回来再讲。当他们汇报到航校已经培养出空地勤人员500多名时,毛泽东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你们为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培养了一批种子!”

  1949年3月17日,在听取上述汇报后,党中央、毛泽东决定成立中央军委航空局。3月3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颁布命令,任命常乾坤为军委航空局局长,王弼为政委,航空局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接受国民党遗留的机场、飞机、航空设备,收容旧航空人员;组织修复航空工厂,恢复航空生产;加强机场管理,开辟空中航线;加强培养航空人员,为正式组建空军创造条件。

  航空局成立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要求,迅速从东北航校抽调部分干部组成三个航空接受组,分赴华东、华中、西北各地执行任务。到空军成立前,他们共接受旧航空人员?2312人,接受破旧蒋机113架、日军遗留飞机46架,各种型号的发动机1278台以及4万多吨的航材和物资。与此同时,他们还组织力量恢复航空工厂12家,并使之开工生产,恢复使用机场40个,开辟了北平到东北、华中、华东和西北方向的4条主要航线。同时,航空局的同志们还精心设计了沿用至今的人民空军机徽和军徽。

  在新中国诞生前,毛泽东虽日理万机,却密切关注着空军的筹备工作。1949年7月10日,他写信给周恩来,提出由他负责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似可考虑派三四百人去远方(笔者注:指苏联)学习六个月至八个月,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周恩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主持召开会议,专门商讨组建人民空军事宜。中央军委决定以人民解放军第14兵团机构为基础建立空军领导机关,从陆军调来一批军、师、团建制单位组建第一批空军部队,选调了大批有作战和工作经验的干部担负空军各级领导工作,空军建设很快初具规模。1949年7月26日,中央军委颁布命令,取消军委航空局,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庄严宣告:“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了空军的主要领导:刘亚楼为司令员,肖华为政委,常乾坤为副司令员,王弼为副政委,王秉璋为参谋长。11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这一天被定为人民空军成立纪念日。人民空军成立后,遵照党中央、毛阵东的指示精神,空军领导制定了“一切为了办好航校”的工作方针,并要求空军领导机关各部门集中力量办航校,把人才培养作为创建人民空军的“龙头”来抓。于是,经过不到两个月的紧张筹备,空军的七所航校分别在哈尔滨、长春、锦州、沈阳(后迁至石家庄)、济南、北京、牡丹江等地成立。1950年1月开始,又在长春、保定等地建立了8所航空预备总队,后精简为两所并改称空军航空预备学校。至此,空军航校已具相当规模。随后从1950年起,各种航空兵部队也相继在全国各地组建起来。1953年7月,抗美援朝结束后,人民空军已涌现出一批优秀飞行员和领导干部。毛泽东从空军的长远建设出发,指示空军将一批优秀人员送到苏联进行系统培训。遵照他的指示,空军从1953年到1962年先后派出6批干部赴苏联红旗空军学院学习。

  到1954年初,人民空军共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拥有各种型号飞机3000余架,基本形成了一支由多种航空兵组成的有战斗力的空中力量。

  1955年3月21―29日,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给大会发来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

  始终把空军装备现代化作为空军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人民空军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毛泽东始终辩证地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不是武器;不过,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加上一定技术含量的武器,能够推动战争的进程。因此,只有积极投身空军建设的将士,加上一定数量和性能先进的飞机,才谈得上建立强大的空军。

  然而,人民空军初建时期,仅有从侵华日军手里缴获和国民党军队留下来的美、英、日三国造的159架破旧飞机。数量少,机型杂,多达20多种,像个航空博物馆。其中,处于良好状态的只有P-51战斗机22架,C-46运输机8架,C-5通信机5架,日制99式高级轰炸机23架,形成不了战斗力。

  新中国开国大典那天,17架战鹰代表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新军种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党中央做出这个决定,是在1949年8月份。据参加过开国大典受阅的飞行员阎磊老人回忆,当时飞机少,为防国民党轰炸,带弹参加战斗值班的4架飞机也编入了阅兵分队,这在世界阅兵史上绝无仅有。如果稍有闪失,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飞机少,但为了烘托气氛,上级决定最先通过天安门的9架P-51飞机绕了一圈,接在17架编队后面,再次通过天安门。所以地面看到的是26架飞机。他最后感慨,当时面对清一色的外国货,就想,要是能飞上自己的飞机该有多好!

  阎磊的感慨,毛泽东同样有过。

  早在1949年7月,毛泽东、中央军委明确提出,要加速空军的建立,为掩护渡海、夺取台湾做准备。同时指出,现在必须以建立空军为首要任务,准备一年左右可用于作战。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非常及时、完全正确的。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毛泽东等亲自过问和解决空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到1953年,毛泽东批阅空军请示报告达124件。在国家百废待举,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批示拨出专款为空军购买飞机、修建机场。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向苏联购买100架左右飞机的设想。1949年12月,他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时,特地带上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按照组建航空兵的初步计划,向苏联提出购买各型飞机586架。不久,他又致函斯大林,提出第二批航空装备订货计划。人民空军成立后的那几年,一直是从前苏联进口飞机。开始是进口雅克-18初级教练机,培训空军飞行员。朝鲜战争爆发后,又进口了雅克-1、拉-9、拉-11、米格-9型战机,并迅速装备部队。

  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内战争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把握,根据客观需要与可能,精心运筹,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才使空军得以迅速建立起来,实现了用一年左右时间用于作战的目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空军取得了辉煌战果,然而立下战功的飞机全部是苏制的。从根本上说,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是难以建成强大的空军的,毛泽东等对此了然于胸。早在1950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研究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建设问题时指出,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靠买人家的飞机不行,必须拥有自己的航空工业!

  中华泱泱大国,可不能没有中华民族的航空工业!要实现强大空军之梦,就必须造出自己的飞机来。从仿制开始,中国航空工业终于起步了。

  1954年7月11日,我国航空工作者艰苦奋战,在南昌成功地仿制出以苏联雅克-18为原型的教练机“初教-5”,这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8月1日,毛泽东致电祝贺,郑重指出:“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10月18日,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兴奋不已地讲道:“中国是个大国,要有强大的陆、海、空军。……全国人民都希望我们有空军,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一支小小的,就像在天安门阅兵时看到的那样。1954年,我们国家自己出产了一架飞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虽然还只是一架教练机。”

  的确,这架教练机像一支报春花,预示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春天来到了。1956年7月19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首飞成功,聂荣臻元帅代表党中央、毛泽东亲赴沈阳祝贺。1958年,我国第一架喷气式超音速歼击机“歼-6”又首飞成功。从1954年到1966年,我国的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和地空导弹系统等,先后仿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从而结束了依赖外国发展空军武器的历史,掌握了发展人民空军的主动权。

  值得一提的是,最先装备部队的“歼-5”一亮相,便使共和国军威大震。当时,一直梦想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不断派飞机对我沿海轰炸和侦察,“歼-5”开始起飞反击。到1958年底,“歼-5”先后击落美制F-86飞机9架,并创夜间击落P―2V低空侦察机的奇迹。

  1959年,10周年国庆。当中国空军以包括亚音速“歼-5”和超音速“歼-6”在内的165架飞机组成的强大机群飞越天安门城楼上空时,匆匆忙忙从莫斯科赶来的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感到非常惊讶。就在几个月前,他下令开始撤回苏联专家、停止航弹和器材供应时,苏军情报部门反映:“中国上千架飞机发动机无法修复,中国空军面临瘫痪的危险。”然而,让他难以理解的是,短短几年间中国空军竟然具备了自己生产飞机的能力。当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身边的友人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来了!”在国土防空作战中,空军首创用“歼-6”升限机动击落高空无人侦察机的奇迹。

  1966年,“歼-7”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当时,正值美国入侵越南战事正酣,连我西南边境也屡遭侵犯,共和国空军派新型战鹰“歼-7”迎头痛击,先后击落美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6架,引起世界关注。

  歼击机主要用于空战,消灭那些入侵的不速之客,属防御性能机种,它就像是一个武士手中的盾牌,但光有盾牌还不足以威慑敌人,还必须有一柄锋利无比的利剑。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防御中有进攻”的思想,“强-5”、“轰-5”、“轰-6”就成为人民空军的3把利剑。

  1965年,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强击机“强-5”首次升空,紧接着“轰-5”、“轰-6”也首次试飞成功。1965年5月14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全世界:中国在西北某地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之所以引起如此轰动,是因为原子弹是由一架飞机投掷空爆的。这标志着我国核武器飞机运载问题已经解决,具有了用于实战的能力。这架空投原子弹的飞机,就是“轰-6”。

  人民空军的装备由进口为主转变为以国产为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自行研制和引进先进技术成为空军装备建设的两只“轮子”。实践证明,这是实现人民空军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深刻洞察世界军事发展给人民空军带来的巨大挑战,高度重视空军的人才培养

  人才先行,是毛泽东对空军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人民空军5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人民空军建设的特点之一,是先有航空人才,后有航空装备;先有航空学校,后有航空部队。

  作为“放眼看世界”的伟人,还在党的初创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认识到了创建空军的重要性,并借助各种机会培养、保护和储备自己的航空人才。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同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沙头创办了航空学校,那时中共就派了3名党员参加了航校学习。1927年7月,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后,为了继续培养航空人才,中共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学校的留苏学生中,选调了18名党团员转到苏军航校,这些人大部分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当时,担任新疆督办的盛世才打起“抗日救国”旗号并争取到苏联的援助,在新疆办了一所航空学校。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借此机会与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大批量培养人民军队的航空人员。1938年1月,在中共驻新疆代表陈云的具体协调、努力下,延安挑选了吕黎平(后来成为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首任校长)等43名红军干部赴新疆学习航空技术。毛泽东将这支队伍视为未来空军的希望,专门让陈云负责考察每个同志的身体条件、智力素质,叮嘱他们“努力学习,迅速掌握本领,为将来组建自己的空军做贡献”。

  1939年起,随着国内外局势的逐渐变化,盛世才转变态度,禁止中共学员继续学习,加之学员寄人篱下,文化程度又低,穿戴也很破旧,常常受人歧视,因此许多同志要求回到抗日前线去。毛泽东获悉这一情况后,一方面给这些学员发电报,勉励他们“安心学习,严守纪律”,另一方面派接替陈云的邓发做思想稳定工作,并负责与航校协调有关继续培养事宜,同时开始谋划筹建自己的航空学校。

  1941年1月,经毛泽东批准,建立延安航校的准备工作正式展开(以第18集团军工程学校和航空组名义召集,旨在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员),并挑选了100多名红军干部学习数学、物理等航空基础知识。与此同时,在毛泽东的具体指示和邓发的积极努力下,新疆学员重新争得了学习飞行的机会。他们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忍辱负重,刻苦钻研,以顽强的毅力和优良的成绩,很快掌握了当时苏联援助的最新机种“依―15”和“依―16”歼击机的驾驶技术。最终,这批学员25人学成了飞行员,18人学成了机械师。

  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支援的飞机运不进来等原因,筹备中的延安航空学校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在组织修建延安机场,接待、看管及维护来往于延安的飞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联系和保留航空技术骨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航空管理上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

  1942年春天,由于苏联已经遭到德国“闪击”,盛世才终于彻底倒向蒋介石,并追随国民党掀起的反共恶浪,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在新疆学习过的同志也被软禁,后被关进监狱。毛泽东始终惦记着这批学员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并利用后来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的机会,敦促国民党当局释放包括航校学员在内的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随后经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多方斡旋、交涉,终于使他们得以营救,并于1946年7月顺利抵达延安。至此,中共在发展航空事业方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培养、保护和储备了一批航空人才,搜集了一定量的破旧飞机和航空物资等。于是,创办自己的航校――为创建人民空军做准备,便提到党中央、毛泽东的议事日程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举国欢庆抗战胜利的时刻,毛泽东、党中央决定,充分利用日寇遗留下来的机场和航空设备,立即创办一所航空学校,后将校址选定在东北。接着,便从过去学过飞行的人员中,挑选了30多人赶赴东北,并陆续从四面八方调集了600多人前往以加强航空学校建设。行前,毛泽东亲自接见了带队的王弼、常乾坤两同志,并就创办航校的任务、意义和注意事项以及飞行人员的生活待遇、伙食标准等作了具体指示。按照毛泽东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在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和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等的亲切关怀下,这批同志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首先,他们分片调查了东北的机场设施,搜集并抢运了一批飞机、航材和油料,为创办航校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在此期间,他们还顺利收编了一支日本飞行队,增添了一定的技术力量。在此基础上,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成立,后来又扩编成航空总队,为创办航校奠定了组织基础。1946年3月1日,经过半年多紧张准备,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培养航空人才的学校(人们习惯称之为“东北老航校”)在东北通化市正式成立。

  东北航校创建之初,训练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不仅缺乏必要的训练设施、器材和燃料,而且时刻处于国民党当局和日伪残余势力及土匪、特务的轰炸、骚扰和破坏中。1946年4月,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航校领导积极响应毛泽东“保存实力”的号召,将肩扛牛拉搜集到的器材和飞机又以同样的方式冒着敌机可能的跟踪、轰炸,转移到了牡丹江;同年11月,又因同样原因被迫将航校从牡丹江迁到黑龙江的东安县。训练中,他们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初、中级教练机,就直接飞高教机;缺乏汽油,就反复试验用酒精代替;缺乏无线电设备,就用红白旗子和手势指挥;没有航空用表,就用马蹄表记时;没有飞行服,就穿布衣上天……生活上,他们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吃的是自种的高粱米、玉米饼子,住的是四面透风的破旧兵营;为了避开敌机空袭,他们“白天种地,早晚训练”……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圆满完成了党中央、毛泽东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据统计,从建校开始到1949年3月三年多时间里,东北航校共培养出126名飞行人员,24名修配人员和400多名航空工程、通信、气象、场站、参谋等各类航空技术人员,造就和锻炼出了一大批懂得航空技术业务的军事、政治、后勤和技术管理干部,为后来组建人民空军,创办新中国的军事航空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对于老航校艰苦创业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脚步声的临近,顺应形势发展和需要,开始亲自筹划和部署人民空军的创建工作。

  空军人才的最高要求,是又红又专,毛泽东曾亲自审批空军战士的“四条标准”,可见他对空军思想政治素质的极端重视。

  提出了积极稳妥地使用空军的作战方针和在实践中形成、发展人民空军作战理论的思想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主要成员具有丰富的陆军作战经验,但空军所担负的任务、所处的战斗环境毕竟与陆军不同。应该采取什么作战方针?如何使用兵力等等?对于人民空军指战员来说都是全新课题。

  初创时期的人民空军虽然十分稚嫩幼小,但是在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棋盘上,投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颗子,跟上了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1950年10月,中国投入抗美援朝战争时,人民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不足200人,人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面对拥有1200余架飞机的侵朝美军及其仆从军,毛泽东毅然决策,调整建军方针,对空军提出了“边打、边建”、“在战斗中成长”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当时,毛泽东对空军参战的要求是抓紧时机参战,以求得战斗锻炼。1951年6月22日,他当面指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初次打仗不要设想一鸣惊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空军赴朝鲜参战后,他反复强调实战锻炼对空军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多次指出:“要争取时间锻炼部队”、“应设法使更多的部队参加实战锻炼”,“必须迅速组织新部队参战,越快越好”,“那怕求得打几次空战也是好的”,要“多多培养有一定战斗经验的飞行员,注意保存有战斗经验部队的战斗实力和保存战斗英雄”。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空军领导机关迅速组织部队轮番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后有10个歼击师和2个轰炸师经受了实战锻炼,还组织大批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到志愿军空军指挥机关见学。事实说明,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对年轻的人民空军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在战斗中迅速成长的极好机遇。通过实战锻炼,空军部队实现了由不会空战到学会空战,由打几架飞机的小仗到打上百架飞机的大仗,由1个机种作战发展到多机种协同作战,由只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作战到能在昼间较为复杂气象条件和夜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作战的转变,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425架的辉煌战果,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年轻的人民空军敢不敢打、能不能打的问题。

  我年轻的人民空军挥师蓝天,一举打出了我空军的威风。志愿军空军部队取得了击落击伤美机425架(其中击落330多架)的赫赫战果,其中包括打下了美军的“王牌”、“双料王牌”飞行员,创下了世界空战史上以弱胜强的范例。当时,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这一战果,出乎美国人意外,也出乎毛泽东意外,他连连说:一鸣惊人,一鸣惊世界。年轻的人民空军,让他和全国人民一起感到扬眉吐气。1951年10月1日,在中南海接见参加国庆受阅部队的代表时,他神采飞扬地说:“多少年来,帝国主义反动派如此欺侮我们,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现在我们有了空军了,有了空军就好了。”听到最高统帅如此动情的讲话,代表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也动情地喊道:“空军万岁!”“陆军万岁!”“海军万岁!”

  抗美援朝,在客观上为年轻的人民空军提供了难得的实战锻炼机会,至战争结束时,人民空军已建设、锻炼成为一支空防合一、装备建制齐全、军政素质优良、具有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作战原则和战略战术的空中劲旅!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人民空军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担负起了繁重的国土防空作战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光荣使命。20世纪50年代,主要担负要地防空、支援进军西藏、配合清剿残匪等作战任务;60―70年代,主要是打击美蒋集团侵犯我沿海和内陆地区的高低空侦察机。

  国土防空作战,是人民空军主要而经常的任务。这种作战虽然规模较小,但牵动着国家防空体系的全局,作战的胜败关系到国家战略目标的安全和主权尊严,并且政治上的影响比军事上的影响更为深远。有鉴于此,毛泽东把和平时期的对空防御提到战略高度认识,作出了空军、防空军合并,加强防空的决策,提出要“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这一决策,克服了原来空军和防空军两个军种任务相近,而机构重叠,指挥不便的弊病,对于统一防空作战指挥,增强整体防空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土防空作战中,根据毛泽东军事思想,人民空军同敌机在各种气象、高空低空、快速慢速,以及有电子干扰等情况下进行斗争,在实战中又总结出了一整套特定条件下防空作战的原则、方法:常备不懈,积极作战;统一指挥,分区负责;精兵对敌、快速反应和机动设伏等。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空军有选择地借鉴别国空军作战理论,逐步提出了把夺取制空权作为空军的首要任务;在诸军兵种协同作战中,坚持以合同作战的胜利为胜利,重点用于纵深作战;在防御作战中,坚持“整体抗击、积极反击、严密防护”;以及强调集中使用兵力和实施统一指挥等主要作战使用思想,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军战役战术理论。

  自1949年11月11日诞生,至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人民空军走过了近27年的光辉历程。这是战斗的27年,奋进的27年,“沐浴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27年。

  回眸人民空军58年征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毛泽东当年“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的梦想基本实现了:

  人民空军成立以来,取得了击落敌机1474架,击伤敌机2344架的辉煌成绩。今天之人民空军,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航空兵为主,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等兵种组成的高技术军种。航空兵部队拥有门类齐全、功能配套的作战飞机,具备了超远程、全天候作战能力。标志着空军战斗力水平的航空兵甲类团大幅度增加,达到四种气象训练水平的飞行员比10多年前增加了近2倍,各级指挥员的军事素质明显提高,从空军司令员、政委到军区空军司令员、各军军长都懂飞行,航空兵部队从师长到团长都能升空作战。地面防空系统的作战威力大幅度提高。空降兵遂行应急机动作战和特种作战任务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3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