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青年文艺论坛”第八期

作者:李云雷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572

《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青年文艺论坛”第八期

2012年1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八期“青年文艺论坛”,主题为“《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金陵十三钗》作为2011年贺岁档的重头戏,创造了中国电影史单片投资最大数额(6亿元),也是少有的同步进入北美主流商业院线上映的国产大片,目前已经创造了5亿多票房,并有望冲击2012年美国奥斯卡电影奖。这部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以美国牧师、秦淮歌妓拯救教会女学生为主要情节,自上映以来就引起各方关注。为了贴近对当下文艺作品的批评,本期论坛从小说改编、影像叙述、中国人的主体位置以及人性的救赎等不同角度对《金陵十三钗》进行了深入讨论。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张慧瑜博士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所长陈飞龙、副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院内外的四十余名青年学者和《中国艺术报》、《中国电影报》等相关媒体记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百亿,2011年又增长了近30%,总票房达130亿。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电影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相比之前国产大片拉动国产票房,2011年国产大片纷纷遭遇滑铁卢,一些中小成本制作如《观音山》、《最爱》、《钢的琴》、《失恋33天》等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这不仅呈现中国电影观众更加理性和成熟,也反映出青年观众更喜欢看与自己生活有关系的影片。在这种背景之下,花重金请来好莱坞一线大明星的《金陵十三钗》并没有创造预期中的票房奇观,相比2010年,圣诞档期上映的大片《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反而出现观影人数和票房的滑坡,在这个意义上,《金陵十三钗》的得与失关乎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孙佳山认为,《金陵十三钗》的救赎主题延续了80年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如果说小说版《金陵十三钗》采用女性主义的视角,那么电影版则以美国牧师约翰为中心来组织叙事,这是两个文本最大的区别。祝东力则指出,南京大屠杀作为中国近代史以来的最大创伤和耻辱,不适合用影像艺术来呈现,特别是不能描上情色的花边来谋取暴利。这涉及到艺术家的伦理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崔柯博士认为,这部电影中的救赎故事放在任何战争背景中都是成立的,与南京大屠杀没有特殊的关系,相比小说,电影有意淡化了战争背景,这或许也是为了国外观众更容易接受。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冯巍博士认为,把教会女学生书娟作为第一叙事人,就把观众放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让观众与南京大屠杀有一种疏离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陈均博士认为,电影讲述了一个浪子与妓女的故事,属于民国传奇故事,而美国人从浪子向牧师的转变,没有更多的心理铺垫,显得有点空洞。

马文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博士认为,如果说美国华人作家哈金创作的《南京安魂曲》是用西方人的视角讲述西方人面对南京大屠杀时的内心挣扎和灵魂救赎,那么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则是用西方人视角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张艺谋更进一步,完全用西方的视角和方式来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这与他对西方电影市场的预期是有关的。《小说选刊》杂志社鲁太光博士认为,当下创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作家、导演只追求“艺术创新”,而不顾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以至于民国故事陷入“土匪抗日,妓女爱国”的套路,已经非常程式化了,其实现代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面向。电影制片人蒋卫岗认为,这部电影在商业上还是很成熟的,从制作到发行,都可以看出张艺谋已经脱离模仿阶段,可以制作相对成熟的好莱坞式电影了,用好莱坞的方式来讲故事、来运作电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陈亦水认为,这部电影不仅把战争游戏化、奇观化,而且完全借用他者的眼光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80年代以来“走向世界”的文化心态的后遗症,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徐刚博士把《金陵十三钗》与2010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放在一起来解读,认为这几年主流大片的重要策略就是把中国现当代历史中的创伤事件商业片化。左岸文化网板主盘索认为,像唐山大地震和南京大屠杀这种灾难性事件,如何拍成电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像毕竟不是历史本身。北京大学中文系季亚娅博士指出,作为女性观众,看这部电影被感动了,因为面对日军,中国是弱者,女性更是弱者,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弱者的故事一定要放置在西方人这一强势者的眼光中来呈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卢燕娟博士认为,这部电影除了呈现向西方谄媚的心态之外,更重要的是张艺谋使用西方宗教救赎式的话语系统不能真正呈现中国现代历史的复杂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张成认为,不是张艺谋,而是克里斯蒂安·贝尔掌控了这部电影,这不仅因为好莱坞电影的霸权,而是电影中使用许多过时的拍摄手法,与好莱坞最新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建峰博士认为,这部电影涉及性别政治和国族形象的问题,在多重考量之下,张艺谋只能选择用女性的身体来作为国族象征。《中国电影报》记者康捷认为,这是张艺谋拍摄的最有好莱坞风格的影片,也达到了中国电影人电影制作水平的新高度。中国艺术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王磊博士认为,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不仅是经济上、票房上,也呈现为一种文化的成功,这方面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江棘从南京人的角度谈了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相比电影这种偏重叙事性的艺术样式,口述式的记录片更能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阳丽君博士认为,用救赎来阐释南京大屠杀,是很不够的,有把南京大屠杀娱乐化、情色化的嫌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李丽莉认为,历史影片应该对历史有尊重感和敬畏感。《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社赵倩博士从电影配乐的角度认为,这是一部音乐方面很成功的影片。《艺术评论》杂志社陈瑜和李雷博士都认为,从商业片的角度,这还是一部值得肯定的影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孟潇认为,电影不存在艺术片、商业片、文艺片的区分,只有好电影和坏电影,商业片也有好电影,艺术片也有坏电影,不能一概而论。

论坛持续了3个半小时,对《金陵十三钗》这部新作,真正做到了有分析有批评,也有肯定的地方。大家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呈现中国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灵魂、思想和精神,不仅要追求高票房,而且要更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总之,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云雷
李云雷
《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