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联:小村庄的大气象

作者:张士超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8-05-27 5138

永联:小村庄的大气象

张士超

永联村名片

永联:小村庄的大气象

永联村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位于张家港市东部,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拥有77个村民小组,村民10400人。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发挥“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拥有超500万吨钢和500万吨材的年产能力,总资产达300亿元,被誉为“华夏第一钢村”。2014年,永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58亿元,利税18亿元。2014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37800元。永联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30多项省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富庶的苏南,有一个因“张家港精神”而闻名全国的张家港市。在张家港市的长江岸边,有一个闻名全国的行政村——永联村。说它闻名,不仅是因为永联村被称为“华夏第一钢铁村”,更是因为在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永联村综合经济实力一度跨入全国行政村三甲行列,是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没有人会想到,40年前,永联村还是一个由长江边800多亩芦苇滩围垦成的陆建村,是当时苏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村庄。

美丽的嬗变

永联村是一片年轻的土地。1970年春,张家港的前身沙洲县组织千余民工围垦810亩长江滩涂。建成后县里陆续从参与围垦的乡镇迁来213个农户808名社员,组建南丰公社23大队(永联村的前身)。从此,永联开始了它的历史纪元。

“永联”是永远联合起来的意思,当地政府希望这个年轻的村庄能够团结起来发家致富。但是,由于地势低洼,涝灾易发,永联成了苏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村庄。

19787月,42岁的吴栋材推着一辆旧自行车来到永联村,开始担任工作组组长兼党支部书记。

吴栋材是一名转业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上过军校,当过小学教师、砖瓦厂保卫干事、生产队长等,经历传奇,阅历丰富。他来到永联村之前,这个落后村已经换了6个工作组。

看着这个建在长江滩涂上、人均收入仅60多元、外债高达6万元的贫困村,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场上负过伤的吴栋材下了决心:一定要让这里来个180度的大转变!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要想富,就拿出战天斗地的精神。”吴栋材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说。接下来,吴栋材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突破“以粮为纲”的禁锢,带领农民把低洼地开挖成鱼塘养鱼,填高鱼塘周边的土地种粮食。当年,全村人第一次过上了有鱼吃的新年。第二年,永联村就实现了养鱼和种粮的双丰收。

解决温饱问题只是起点,永联村在随后的短短几年里,陆续创办了花砖厂、玉石厂等8个小工厂,从此永联村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以工兴村的致富路。

1984年,吴栋材看准苏南农村变富,农民盖房需要大量钢筋的商机,永联村与当时的南丰公社供销社合资创办了“沙洲县永联轧钢厂”。同时,果断关停了8个小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轧钢厂,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工业发展道路。1985年,永联轧钢厂实现产值1024万元、利润100多万元,永联村一跃成为全县十大富裕村之一。

之后,永联轧钢厂走专业化、规模型的大工业发展道路,利用资本积累,逐年增加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到1992年底,年轧钢产能达4万吨,固定资产由15万元增加到980万元。1996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1997年超过20亿元,1999年钢产量首次超过100万吨,成为了全国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永联村也因此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誉为“华夏第一钢村”。

2002年,为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后期影响,永联村自筹资金10多亿元,用341天时间,打造了一座百万吨钢铁企业。从此永钢集团跨进了全国大型联合型钢铁企业方阵。

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永钢集团加快转型升级,走多元化发展道路。2014年,永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58亿元,利税18亿元。2015年,由于全球贸易增速放缓,钢材需求减弱,永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8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重点企业中,永钢集团利润总额排名第11位,吨钢利润排名第4位。20161月至9月,永钢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7亿元、利税12.15亿元、利润9.37亿元,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改变“一钢独大”局面,吴栋材从永钢集团剥离建设、物流等板块组建独立公司,积极发展服务业。目前,永联正逐步呈现钢铁、建设、物流等多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如今,昔日的农民轧钢厂发展成了永钢集团,涵盖了钢铁、重工、物流、建设、金融投资、旅游餐饮等为核心的6大板块,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51位。永联村也从一个贫困村成为名扬天下的“华夏第一钢铁村”。

共同富裕的“源泉”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苏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乡镇企业改制。在“彻底转、转彻底”,还要“回头看”的大政策背景下,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乡镇企业纷纷被改制成多种所有制企业,永联村的村办集体企业永钢集团也不例外。根据江苏省体改委的要求,永钢集团先后两次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1998年,永钢集团迎来了第一次改制。按照当时政策,包括吴栋材在内的永钢集团的几位“元老”完全可以成为控股大股东。但是,吴栋材认为,“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我们的厂就办在老百姓的土地上。假如因为钢铁厂转制,村民拿到一点钱,三五年之后呢?下一代呢?”在吴栋材的坚持下,永联村保留了永钢集团75%的股份。

2000年,新一轮的改制大潮席卷而来,张家港市3000多家国有、集体资本全部退出,有人提出把企业股份全部转给私人。但是,吴栋材坚决不同意把企业的股份全部转给私人。他认为,村办企业转制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必要手段,但不能让改制削弱了集体经济,永钢集团是村民百姓共同致富的载体和“摇钱树”,“彻底转、转彻底”,将彻底割断老百姓与永钢之间的利益联系!

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吴栋材诚恳地说:“企业全部转给私人后,百姓就不能得实惠,转制不能把老百姓扔一边。我不仅仅是企业的董事长,更是永联村的书记,要对村民负责,要给村民一个交代。我再三考虑,决定把我一半股份留给村里,也恳请各位支持我的决定。”吴栋材当场捐出自己的一半股份,几位高管也拿出部分股份,为永联村集体保留了25%的股份。

如今,这25%的股权每年可为村集体创造1亿多元的可支配收入,村集体因此每年用于村民各项福利的开支均在8000万元。永联村村民说,这25%的股权是老书记给村里争取的最大的、永久的“财富”,有了这笔财富,村民才能够保证“衣食无忧”。张家港市一位领导说,这25%的股权不仅是永联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源泉”,也是永联村共同富裕的“源泉”,更是搭建基层组织与群众的“连心桥”。

依托雄厚的集体积累,村里建立了老年人养老金、尊老金、助残金、奖学金和助学金、文明家庭奖等11项福利待遇。在永联,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6%,老龄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在这里的老人生活得无忧无虑。永联给老年村民每人每月700元养老金、其他村民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补助费,还注册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及时给予困难村民经济救助。为切实解除农民集中居住的后顾之忧,永联村还拿出245万元,为全村村民办理了“农保转城保”,永联村民可以享受和城里人同等的退休待遇。

现代化的农村,关键是要有现代化的农民。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文明素养,2004年,永联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文明家庭奖”,将环境卫生、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文明行为纳入考核评比,村集体每年拿出1000万元给予奖励。得到满分的,每人奖励1000元;有不良行为的要扣分,扣1分年底各项奖金补贴总数就向下浮动1%。不仅如此,扣分还要实现村民联动,被扣分村民所在的小组,每个村民也要被扣分。通过制度约束和文化引导,使永联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喜人景象。

与城里人相比,永联村民不仅享受着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还多了一份集体资产的二次分配。永联村民李林根开心地说,他去年先后从村里领取到文明家庭奖1000元、老党员补助2400元、养老补助7200元,加上年终福利,他全年从村里享受的福利分配达21000元。

永联村村民在实现生活富裕的同时,也在积极追求精神的富足。永联村继投资建造永联文化活动中心、永联图书馆之后,又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的永联戏楼。同时,永联村组建了艺术团、舞蹈队、锣鼓队、龙狮队等多支文艺团队,常年开展文化活动,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一道道文化大餐,丰富了永联村民的业余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永联村民的文化品位。每天清晨、傍晚,三五成群的永联村村民便会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金手指广场,奔向永联戏楼、村图书馆……永联,呈现出现代农村的文明新风尚。

打造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画

突飞猛进的永联村如同一枝独秀,远远“甩开”周边村庄“几条大街”。这让吴栋材有些“坐不住”了。

“坐不住”的原因是永联村的发展与周边村庄发展差距较大。吴栋材平常最见不得别人受苦。在调研了周边几个村后,吴栋材召开村民大会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如果自己吃山珍海味,却看着兄弟姐妹吃稀饭、啃山芋,能心安理得吗?”他有了并村的构想。

他的想法得到部分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永联人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能轻易地让外人来分享。吴栋材耐心地向村民解释:并村确实分享了利益,但也给永联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为了维护和照顾永联村老村民的利益,吴栋才从集体拿出997万元,给老村民每人发1万元现金作为一次性补偿。“群众的利益最大,认准这一条,就不会错”。

思想统一后,凭借雄厚的集体经济,永联村从1995年开始,先后5次并村,让永联村的面积由0.54平方公里增加到10.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万多人。

为了改善原住村民的居住环境和解决新村民居住问题,永联村先后投资15亿元,按照城镇化、现代化标准,建起了可供2万人居住的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

农民上了楼之后,永联村又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参照永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由永联村经济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每年每亩1300元的标准,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先后建设了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的现代化粮食基地、400亩的花卉果蔬基地、100亩的特种水产养殖场、500亩的江南农耕文化园,并分别注册成立了公司,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管理,基本形成了“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体系。

如今,永联科学协调持续发展,全村正以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元化,实现着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村98%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8%的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8%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8%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10.5平方公里的村域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了一幅“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画”。

201551日至1031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42届世博会中国馆,永联村作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向全世界进行了展示和亮相。

目前,永联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2014年村可支配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近3.7万元。永联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30多项省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乡村治理的“永联模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原本相对封闭的农村熟人社会逐步被打破,形成了开放型农村社区,原有治理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日益凸显。永联村敢破敢立,逐步理顺关系,改革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化的乡村治理格局。

长期以来,永联村在管理上实行的是村企合一。随着村和企业的不断壮大,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为理顺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永联村由“村企合一”向“村企合伙,村企合作”转变,实行产权分离,村企两本账;管理分离,村企两套管理班子,村企有不同的薪酬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

同时,永联村经报南丰镇政府同意,在永联小镇成立了永合社区,选举产生了居民委员会,承担社区计划生育、民事调解、征兵服役等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此外,为管理集体资产,永联村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成立了经济合作社,确保全村社员共同拥有的耕地、门面店及永钢集团25%的股份保值增值,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社员实现共建共享。

由此,永联村逐步形成了三个治理主体,即永钢集团、永合社区、永联村经济合作社。用永联人自己的说法,“村归村、厂归厂、资产归资产、管理归管理”,权责分明,不再扯皮。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永联村还成立了永联社会事务管理协调小组、村民议事会、惠民服务中心、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志愿者联合会等辅助性机构。

不仅如此,永联村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建立党员联户制度,要求党员干部服务上门,每月走访20户群众,了解他们的诉求需求,及时化解矛盾。经常组织开展“党性暖民心、党员塑形象、支部树威信、群众得实惠”活动,将党小组下移到园区,形成“支部带动、小组联动、党员互动”的党群互动局面。

在这种先进的乡村治理模式下,永联村打破了小农用人思维,坚持“公平竞争,任人唯贤;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合理流动,动态管理”的用人原则。目前,永联村党委共有11名委员,仅3人是永联籍,其余均来自其他镇村和省外,包括上海、安徽等地。也正是这样一种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让永联村、企、合作社的班子队伍都能够突破地域局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为永联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把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

吴栋材曾说,我从一个普通贫苦农民,到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军人,最后到基层当党委书记,一步一步走过来。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过去受的苦让我迫切要求改变贫困。我又是一个党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追求的梦想。

在永联,吴栋材被群众称为“铁心跟党走、一心为村民”的“传奇书记”。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全体村民谋利益,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苏南大地树立起一座“务实为民”的丰碑。

如果说吴栋材给村民保留25%的集体股份是保障村民利益的“航空母舰”,那么永联小镇则是保障村民利益的“巨轮”。

永联小镇建设充分体现了永联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他们抛弃了拆得越多、分得越多的常规方法,采取“拆归拆、分归分”的做法——拆房的时候按照市场价一次补偿到位,分房子则按户分配。一张结婚证分一套大房子,子女结婚时再分一套。每户140平方米左右,按照成本村集体每平方米补贴1000元,村民只需按照500/平方米均价购买,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退休老人可申请入住8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每户只需缴纳2.4万元押金,老人去世后,押金退还给子女,房子由村里回收滚动使用。永联小镇不仅成为提升农民居住条件的手段,而且缩小了贫富差距,保证了村级集体财富在二次分配中的公平。

同时,为了增加集体财富,永联小镇的400多个门面店全部归属为集体资产,交由社会租赁公司统一出租,所得收益成为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兼顾村民利益,永联村党委要求租赁公司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门面店出租给永联村村民,充分维护村民经济发展权益,把商机公平转化为村民致富的机遇。

新气象新明天

在外人看来,军人出身的吴栋才睿智淳朴、不苟言笑;在永联村村民看来,吴栋才果敢耿直、温和宽厚。他先后被树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等全国典型,外界总是习惯把他描绘成一个传奇人物,但他更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2014年底,78岁的吴栋材主动辞去永钢集团董事长职务,由股东大会选举永钢集团原副董事长吴耀芳担任董事长。20159月,担任37年村支书的吴栋材又主动辞去永联村党委书记职务,由永联村党员代表会议选举永联村原副书记吴惠芳担任党委书记。

吴栋材说,再长的旅途也有到站的时候,到站就得下车。他两次主动请辞让贤,一方面,是经过长期培养和打造,新生力量具备了承担起永钢、永联发展重担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希望给予新的班子在重要岗位上更多锻炼、发挥才干的机会。

众所周知的是,吴耀芳是吴栋材的大儿子,吴惠芳是吴栋材的二儿子。吴栋材的女儿吴惠英在永钢集团担任副总经理兼妇联主席。也就是说,吴栋材的3个子女全部在永联村工作。不了解内情的外人怀疑吴栋材是不是在给吴家谋利益。知根知底的永联人却由衷赞叹:“为了永联,老吴书记是献了青春献子孙。”

事实上,举贤不避亲,不仅是在苏南,在许多明星村也多有此例。老前辈们为子女让贤,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为了全村利益的奉献精神和良苦用心。

吴栋材的三个子女,原来都有很有前途的工作,都是在永联发展遇到难关、急需人才的时候回村的。

老大吴耀芳,在永联轧钢厂创办之初,从镇供销社副主任被派回村里从推销员干起,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大学毕业的女儿吴惠英,也从张家港环保局的一名公务员,被父亲挖回村里做管理人员。

可喜的是,吴耀芳统率下的永钢集团,在钢铁产能过剩、生存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吴耀芳推行的“普转优”、“优转特”以及技术创新、精细管理、低碳绿色等模式,已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儿子吴惠芳的经历颇为传奇。他1980年入伍,有25年军旅生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指挥部队参加过“九八”抗洪抢险,先后在部队团、师的军事、政工岗位任职。2002年,年仅42岁的吴惠芳已是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前途甚是看好。

此时的永联村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是,让吴栋材头疼的是,村里建设缺乏优秀管理人才。虽然上级也推荐了几个干部,可是到了永联却“水土不服”。心急火燎的吴栋材打起了二儿子吴惠芳的“主意”。吴栋才数次到部队做儿子的工作,言辞恳切:“村里发展遇到困难了,急需人才,你回去帮我也是帮父老乡亲!”望着年近七旬、为了全村劳碌奔波的父亲,吴惠芳妥协了。20059月,吴惠芳选择转业,以自主择业的方式回到永联,从一个上校军官转变为村党委副书记。

被村里人亲切称作“小吴书记”的吴惠芳,回村以后把在部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才干,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永联村、永钢集团的建设发展中,为永联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永联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永联乡村治理改革等都是他的“杰作”。永联村村民说,老吴书记富了村民的“口袋”,而小吴书记富了村民的“脑袋”。

吴惠芳曾经受邀登上了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江苏省委党校、美丽乡村博鳌论坛等国家、省级培训班的讲坛,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成功地完成了从一名师级军官到普通村官的漂亮转身。他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

吴栋材说,我们干的是事业而不是家业,如果他们干得好、群众认可,就继续干,否则就下来。举贤不避亲,任人不唯亲。永联村班子成员外来人占到70%就是最好的说明,吴栋材曾亲自开除当采购员的妹夫也在永联传为佳话。

岁月如歌,高唱未来。苏南大地上,永联以产业多元化、农业现代化、生活城镇化、保障均等化、管理法制化等科学发展新面貌,展现出中国新农村发展的新气象!

吴栋材治村名言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要想富,就要战天斗地!

说了算,定了干,永联这些年,就坚持一条:咬定发展不动摇!

今后农村改革当中,有资源的地方都可以采用永联村共同富裕的模式。要给集体留25%甚至30%、40%的股份,保留一部分集体财力,用于改善农村建设,富裕农民,让群众享受到开发的成果,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共同富裕的方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0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