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是莫言的一面镜子

作者:后沙 来源:后沙月光 2024-03-02 773

这些天,知名作家莫言“被起诉”一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的立场也大相径庭。

莫言的小说只要是出版过,我都看过。

那时网络不发达,除了莫言,我还看路遥、王小波、刘恒、贾平凹、苏童、池莉等人的作品。当然,还有《读者》、《意林》等“高雅”期刊。

VCD、DVD普及后,我就去看片子了,看书时间相对就少了。

索尔仁尼琴是莫言的一面镜子

莫言红起来,当然与他在2012年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直接关系。

虽然书还是那些书,但受追捧程度已经完全不同了。

要评价莫言,最好的办法是找一面镜子。

国内的作家暂时就不找了,毕竟,莫言是国际级文学大师,有人还称之为“国宝”。

以前,总有人喜欢将他与苏联的索尔仁尼琴相提并论,两人都来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过军旅生涯,都是写小说的,都拿过诺贝尔文学奖。

那就用索尔仁尼琴当这面镜子吧!

索尔仁尼琴是莫言的一面镜子

亚力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年)

自冷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除了通过“北约”来加强军事力量之外,还建立了一个文化领域的“北约”。

与杀气腾腾的北约相比,文化领域的“北约”则显得和颜悦色。

但它的杀伤力丝毫不亚于真正的北约,甚至更强,因为它能“入境作战”。

美国一直希望能在苏联本土找到那种具有压垮意识形态承重墙力量的作品。

索尔仁尼琴是莫言的一面镜子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代,美国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件武器,就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55年完稿的《日瓦戈医生》

1958年,西方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帕斯捷尔纳克。然后,好莱坞米高梅公司将《日瓦戈医生》拍成电影,拿了好几个奥斯卡大奖。

不过,这部作品除了攻击苏维埃,攻击十月革命、将苏联人民诬蔑为无知“奴隶”之外,威力并不是很强。

到了70年代,同样来自苏联的作家索尔仁尼琴被西方选中。

索尔仁尼琴出生于北高加索地区,1924年,随母亲来到了顿河的罗斯托夫,1941年从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毕业。

因反法西斯战争爆发,索尔仁尼琴参加了红军,担任过炮兵连长,立过两次功。

1945年2月,他在给同学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表达了对斯大林的不满。

而这位同学在德国前线涉嫌参加了一个反苏小组。同学被捕后,内务部从他的私人信件查到了索尔仁尼琴头上,导致索尔仁尼琴被判了8年。

1953年,索尔仁尼琴出狱,去了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从事体力劳动(挖矿,搬砖、打铁)

他对斯大林建立的体制充满了怨恨,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参加反苏活动,就是发了点牢骚。

1953年秋天,他被查出患有癌症(早期),1954年管理人员安排他住院,并成功切除了肿瘤。

在治疗期间,这位文学爱好者写了一部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1956年,赫鲁晓夫执政,苏联政治天气大为改变。索尔仁尼琴得到了照顾,被安排到梁赞市担任了一名数学老师。

1962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因为具有反斯大林的价值,赫鲁晓夫“慧眼识珠”,被发表在了《新世界》(《NovyiMir》)杂志上。

1963年,他加入苏联作协,这是他最舒坦的时期,而且有的作品还在国外偷偷发表。

1964年,赫鲁晓鲁下台,政治天气再次变化,《新世界》收摊,索尔仁尼琴却还在痛批斯大林时代。

在与苏联政府“对抗”5年后,1969年,他被苏联作协开除。

同一年4月,美国将他和日本川端康成吸收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名誉会员。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声名雀起。

1973年12月,他描写苏联劳改营的小说《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美国极为兴奋。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国籍,驱逐出境,同年12月,他从西德前往瑞士苏黎世侨居,后被安排到了美国。

他的这些经历,网上都有,但网上没有的是他为什么要去瑞士?

索尔仁尼琴是莫言的一面镜子

美国并不是真的了解索尔仁尼琴,美国只是截取了他有用的一部分--公开反苏反共反斯大林。

所以,美国将他捧成了神,1974年2月25日,他成了《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暗示苏联的“海明威”投奔了光明的美国。

其实他在1974年12月去瑞士,是想找一个人--俄罗斯哲学家伊万.伊林(Ivan Ilyin)

伊林在1954就去世了(1882-1954年),但他在俄国境内有许多思想共鸣者,索尔仁尼琴就是其中之一。

伊林是在1922年从圣彼得堡港离开苏俄的,同船的还有160位俄国知识分子,该船被称为“哲学之舟”。

然后,伊林在德国领导反苏组织。

伊林的观点:列宁主张的“民族自决”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都是危害性极强的政策,会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在俄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一直分成两派:

一派被称为“自由派”,也叫亲西方派,支持彼得大帝亲西方路线,主张实行西方政治体制;

一派被称为“民粹派”,也叫斯拉夫派,认为俄罗斯民族伟大、善良、单纯,反对西方思想的毒害,要建立安居乐业的“村社”社会。

两派斗到了“十月革命”爆发,后来都被布尔什维克给收拾了,也都流亡海外。

伊林是当时“民粹派”哲学领袖,“哲学之舟”甚至激进到要复辟帝制,既反对苏维埃,也反对西方。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1934年就把“哲学之舟”这些人经费给断了。

1938年,伊林在盖世太保的逼迫下,来到了瑞士定居。

他在晚年曾经说过:

如果“后布尔什维克”按种族和领土进行不可能的严格划分,后果将不堪设想。最保守的假设,我们将会分成20个单一国家,无一国的疆界没有争议,无一国的政府拥有实权,只有20个空洞的挂名国家而已。

而且慢慢地,在接下来几十年里,新国家将会陆续成形,这一个个的新国家,又将为了人口及领土发动斗争,俄罗斯必将陷入永无止境的连年战争……

伊林作为哲学家,作为民粹派,他似乎预言了苏联结局。

80年代末,导致苏联解体的第一记“铁锤”就是来自于民族冲突。

今天的俄乌军事冲突爆发诚然有美国的策动因素,但俄乌两族的祸根难道不是早就埋下了吗?

索尔仁尼琴到瑞士寻找伊林,就是去继承他的“民粹主义”。

晚年,他再去瑞士的时候曾说过:苏联在于犯了错,而美国则是本质上的堕落。

这些看法与伊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伊林在被封杀几十年之后,随着普京执政又重见天日。

2005年,伊林遗体回到俄罗斯重新安葬,他的23大卷文集也在俄罗斯出版,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俄方高官人手一册伊林的《我们的任务》,对西方极为排斥。

普京也多次引用过伊林的话:

“俄罗斯的精神就是我的精神,它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它的苦难就是我的悲哀,它的繁荣就是我的喜悦。”

索尔仁尼琴是莫言的一面镜子

因此,索尔仁尼琴在晚年会高度肯定普京,他称普京“捍卫了俄罗斯的国家地位”。2007年,他邀请普京到他家中,并领取了普京颁发的国家勋章。

而在1994年他回国后,1998年他就拒绝了叶利钦的勋章,因为他认为叶利钦这些人配合西方践踏了俄罗斯母亲的尊严。

实际上,他在1978年就被美国打入了“冷宫”,1978年6月8日,哈佛大学邀请他为毕业生演讲,题目是《一个分裂的世界》

美国官方以为他会赞美一下“自由灯塔”、“民主灯塔”,痛批苏联,最后感恩美国。

结果他用俄语痛批了美国,说美国是精神上的侏儒,几乎没有人愿意为理想献身,美国乡村音乐俗不可耐……美国喜欢破坏和不负责任,只追求自己的自由,将道德堕落当成自由的一部分,西方傲慢自大,看不起包括俄国在内的国家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成就……

美国官方就炸窝了,《纽约时报》甚至不敢发布他的演讲,只是说“索尔仁尼琴在哈佛狠狠地揍了每一个人--自由派、民主派、世俗派、资本家和消费者”

《纽约客》说他是“怪人”、“反犹太主义者”、“易怒者”……

基辛格建议福特总统取消与索尔仁尼琴的见面计划。从此,他被美国打入“冷宫”17年,一家人呆在佛蒙特州的一个小镇,直到1993年。

回到俄罗斯,他肯定了斯大林,他在1996年发表的小说《在转折关头》中,称斯大林是伟大人物--发动了“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

在索尔仁尼琴回国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名叫《崩溃的俄国》(RussiainCollapse),他写道:“俄国知识精英正在向西方,尤其是美国面前下跪”。

他警告俄罗斯人,“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以身为俄国人为荣”。

如果用这面镜子去对照莫言,我们能看到什么?

莫言笔下的中华民族、中国人、中国社会、到处充满着“黑暗、愚昧、落后、谎言、残忍……”,还有“古怪的性风俗、变态的性癖好”。

中国人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相信莫言自己也不是。

但西方就喜欢莫言笔下散发的那股味道,所以要用“勋章”为他提升影响力,证明西方是人类文明的“救赎者”。

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都是由西方意识形态支配的奖项,索尔仁尼琴得到了,莫言也得到了,这里面有内在的共通逻辑。

但索尔仁尼琴拒绝丑化俄罗斯民族,拒绝丑化俄罗斯人,西方也不配来指导俄罗斯该怎么做?

索尔仁尼琴是莫言的一面镜子

关于莫言的争论很正常,但也不必太过激烈。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下一代中国人将更有自信,等那些仰视西方的群体自然消失后,莫言的作品将被时代所淘汰,所遗忘。

阳光总会驱散阴暗,因此,他的作品生命力是非常有限的。

而西方早晚会认识到,中华民族将代表着文明、高贵、勇敢和善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4
2
1
5
2
1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