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日之际论“三北”,习近平部署筑牢绿色长城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6-07 173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巴彦淖尔之行,习近平的目光再次投向中国北疆的绿色长城。

  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巴彦淖尔,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前沿,在构筑中国北疆绿色长城中居重要位置。习近平此行,也有着鲜明的关注点——“造林”与“治沙”。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习近平此行走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并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他说,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新华林场,是内蒙古自治区292个国营林场之一,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里众多林场之一。曾经,这里是一片沙丘、荒滩、盐碱地覆盖的“沙海”。1978年以来,林场平均每年造林800多亩,如今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65%。从“沙海”到“林海”,新华林场之变,是内蒙古乃至中国“林进沙退”防沙治沙成果的一个缩影。今日,一座绵延万里的北疆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

  习近平此时考察巴彦淖尔,被外界认为是对内蒙古乃至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一次成果检阅和再次部署。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在巴彦淖尔召开的这场座谈会上,习近平如此指出。

  尽管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的防沙治沙情势,习近平指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他尤其提到,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中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关键之时须关键部署,此次座谈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凸显。

  “此次座谈会的召开适逢‘三北’工程建设45周年,正值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说,过去45年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积累了丰富治沙经验,但全球气候变化等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需要对此作出新的部署。“三北”工程被定位为“国家重大战略”,足以见得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之重要。

  “三北”工程涉及中国北方13个省份、辐射4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他同时发出最新动员令: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衡认为,“攻坚战”这一提法体现出中国推进“三北”工程的决心,同时也印证工程之难,需要攻坚。“但是,我们已经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胜利,‘三北’工程也可以借鉴前者的普遍性经验,发扬前者攻坚克难的精神,走向胜利。”

  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习近平在座谈会上从多个方面作出部署: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治理重点,坚持科学治沙,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其间,被置于首位的系统观念,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特别强调系统性。此后,他还就生态治理问题打比方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晓毅指出,沙漠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仅是如何固定流动沙丘,减少沙尘天气。其广泛地涉及到水资源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等多个方面,尤其需要系统思维。

  系统治理,同样需要国际合作。外界注意到,习近平此次考察恰逢6月5日世界环境日。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卢琦指出,环境问题无国界,特别是像沙尘暴这样具有跨区域、强对流的气象灾害更需要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而在此方面,中国一直展现着国际担当。他以近年来中蒙两国持续加强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为例指出,中国相关举措将跨境全域治理推向新高度。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充分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卢琦指出,中国筑牢北疆绿色长城不仅事关自身,亦是造福世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