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丨“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作者:佚名 来源:解放军报 2022-06-16 163

  武警上海市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

  “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解放军报记者 钱宗阳 通讯员 王小磊 冯来来

  夏日申城,满目绿色。站在武警上海市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营房顶层望去,一座红色基调浸染的石库门建筑,在现代都市建筑群中格外醒目。那里,正是党的一大会址。

  自1998年起,中队官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毗邻驻地的党的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史,累计讲解7.6万余场次、听众450余万人次。中队全面建设过硬,2021年被确定为“学党史铸忠诚的模范中队”全国典型。

  今年春天,习主席给十中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丨“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收到习主席的回信,中队官兵沸腾了。”中队指导员杨泽楠说,读着习主席的回信,大家深深感受到统帅的亲切关怀和厚重期许。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成为中队官兵努力奋斗的目标。

  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守好哨位,更坚守信仰高地——

  重读习主席的回信,上等兵罗子昂感触很深。他在部队快速成长,与中队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密不可分。

  2020年开学季,正在同济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罗子昂携笔从戎。自我介绍时,他的发言真诚坦率:“我是来体验军营生活的,当兵只是我人生规划的一部分。”

  自带“人生路线图”参军的罗子昂,对党史缺乏深入了解。“以前,我对信仰的理解有些模糊,觉得党的历史离自己很远。”他说。  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丨“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新兵训练结束后不久,罗子昂跟随中队战友踏上“寻根之旅”,赴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参观见学。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看着展柜中泛黄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罗子昂感悟到了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年轻的共产党人追寻真理的执着。“以前,我总觉得理论枯燥乏味,研读党史、用心感受才发现,真理的味道特别甜!”他说。

  黄浦江畔,3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连接成碑,基座上,“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鎏金大字苍劲有力。纪念塔一侧,是昔日列强圈地而建的近代西式建筑群;另一侧,是浦东新区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巡逻途经这里时,班长给罗子昂讲述这一座座建筑背后的历史。  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丨“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当历史照进现实,给罗子昂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冲击,还有思想震撼。昔日苦难与今日辉煌的对比,让他感受到信仰的伟力:“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材料里没有‘小我’,只有‘大我’。”

  此后,罗子昂主动申请成为党史义务讲解员,党的一大会址解说词,他很快熟记于心。坚持学党史、讲党史,让罗子昂深深懂得了人民军队由谁缔造、听谁指挥、为谁打仗,坚定了爱党报国的志向,训练执勤更加投入。

  “你们发扬‘南京路上好八连’光荣传统,坚持学党史、铸忠诚,连续20多年在党的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的历史、传播党的理论,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习主席回信中的话,让十中队官兵备受鼓舞。

  “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杨泽楠告诉记者,置身闹市,中队坚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引导大家学好党史、坚守信仰高地。

  霓虹灯下,初心如磐。收到习主席回信后,官兵学党史铸忠诚的劲头更足了,纷纷为中队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出谋划策。  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丨“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乘坐磁悬浮列车感受中国速度,前往上海中心大厦感受中国高度,参观国产大飞机研发基地感受中国精度……中队把学党史、看变化、悟思想结合起来,一路所见所闻,让青年官兵倍感震撼。“00后”上等兵张成斌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没有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不会发生那么多‘春天的故事’。”

  “网生代”官兵熟悉网络、思维活跃,十中队发动大家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鼓励官兵自主创拍的“兵哥说党史”系列短视频,为驻地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素材。  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丨“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守护安宁,更坚守岗位抉择——

  凌晨时分,城市灯火依然明亮,战士陈陆鹏和战友走上哨位。

  不足4平方米的哨位,是十中队官兵常年坚守的战位。

  “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习主席在回信中的嘱托,陈陆鹏铭记在心。他深知,“霓虹灯下的哨兵”不仅是赞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小小哨位,隐没在流光溢彩的城市街头。营区之外,城市生活绚丽多彩,陈陆鹏和一茬茬官兵选择在平淡和寂寞中执着坚守。

  入伍之初,陈陆鹏因长时间站岗执勤,一度产生困惑:这样的生活有没有意义?

  “你想过吗,我们日复一日的坚守意味着什么?”指导员一番话,深深触动了陈陆鹏:“如果没有哨兵的守护,城市的安宁可能会被打破。多彩生活的背后,离不开每个人的默默付出。”  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丨“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再一次走上哨位,陈陆鹏的内心平静了。他决心当好“霓虹灯下的哨兵”,守护这份安宁。陈陆鹏刻苦训练,各项训练成绩在中队名列前茅,前段时间还光荣入党。

  在十中队,官兵人人有一种自觉: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发出光和热。

  国旗班是十中队的一张“名片”。清晨人民广场,迎着第一缕阳光,身着礼兵服的升旗手会准时升起五星红旗。

  虽是国旗班一员,战士王啸麟却从未作为护旗手走上过国旗台。他的战位,在9平方米的地下操控室。一旦电动升旗装置出现故障,王啸麟就要在无法看到国旗的情况下,凭借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分秒不差地升起国旗。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王啸麟认真地当着“备份”。

  “委屈吗?”王啸麟的回答朴实无华:“有遗憾,但不委屈。我们守护国旗,不是为了站在聚光灯下。”

  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忍受寂寞,更坚守初心本色——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当年,伴随着这首《八连颂》,“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1982年,十中队接替“南京路上好八连”勤务。杨泽楠告诉记者,中队官兵牢记习主席嘱托,传承“霓虹灯下的哨兵”好传统好作风,赢得驻地群众赞誉。  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丨“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爱民助民不忘本。自1982年起,十中队官兵坚持定期到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受习主席回信的鼓舞,官兵不仅与时俱进创新服务形式,还带动驻地很多志愿者加入为民服务的行列。

  身处繁华不懈怠。驻守在中心城区,中队训练场地有限,官兵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中队楼顶打造了一块集搏击馆、器械场、健身房于一体的“空中训练场”。上级组织比武竞赛,十中队官兵常常夺金揽银。

  随着直播平台兴起,不少“拍客”“播主”把镜头对准中队执勤官兵。一次执勤,战士何俊的照片被群众传到网上。一米八五的个头、英俊的脸庞、挺拔的军姿,让何俊迅速登上热搜。

  谈起当时的情景,这名年轻战士脸“刷”地红了:“网友‘围观’,是因为这身戎装。”意外“走红”,让何俊更知肩上的责任之重。每次训练,他都给自己“开小灶”;每次执勤前,他都反复检查着装;遇到群众求助,他和战友们总是热心伸出援手。

  深夜,城市安然入睡,路灯星星点点,陪伴着哨位上的士兵。从空中俯瞰,巨大楼宇间的哨位,只是一个微小光点。但微光暖暖,守护着和平安宁。望着执勤官兵挺立的身姿,记者坚信: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报

  摄影:杨相腾

  编辑:向晓昕

  编审:任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