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习近平“中国方案”的变与不变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5-22 959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 (梁晓辉 李京泽)在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危急时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给出全球抗疫的“中国方案”。2021年5月,疫情仍在全球起伏反复,习近平出席全球健康峰会,以五点意见、五项新举措再次展现“中国担当”。

  从世界卫生到全球健康,与全球同心抗疫,两份关键时刻的“中国方案”,内含变与不变。

  ——生命至上理念未变。中国一直强调生命至上,这既是中国抗疫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之一,也是贯穿于习近平两次讲话的核心理念。

  当下,国际疫情形势反复,一些国家抗疫乱象频出,更加凸显“生命至上”理念的重要和可贵。结合过去一年的全球抗疫实践,习近平更加明确指出,抗击疫情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要以极大的政治担当和勇气,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

  从这一表述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读出了中国执政党的“得失观”,即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以人民为落脚点,有利于民众生命安全的事情就去做,而非掺杂更多政治考量。全球抗疫一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尽管各国政治制度和面临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只要真心秉持、践行这一理念,就能最大程度上取得抗疫的积极成效。

  ——大国责任担当未变。习近平的两次讲话中有两个不变的高频关键词,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其背后显示出中国一如既往的大国责任感。

  一年来,发展中国家面临如何更加公平、及时获得疫苗的问题。目前,仅占世界人口14%的高收入国家持有的疫苗量,已经超过占86%人口的中低收入国家持有疫苗量的6倍。一边是发达国家超量囤积疫苗,一边是发展中国家疫苗“严重缺货”。

  对此,习近平再次提出,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多提供一些疫苗给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并再次提出中国的相应举措。此前,中国已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

  “中国抗疫取得积极成效,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始终未忘记帮助抗疫力量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群体,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世界的一员。”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指出,这正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际行动,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变考量。

  ——中国实际举措更实更多。习近平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再次提出五项新举措。包括:在一年前宣布“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基础上,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同时,将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支持本国疫苗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开展合作生产等。

  外界认为,中国的举措是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的,这从一年前习近平所提举措的落地就能看出来。

  目前,中国20亿美元援助已全部落实到位。中非建立了41个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项目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开工。中国还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总额超过13亿美元,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

  “此次更多的实际举措将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冲击的能力和信心,彰显了中国主持公平公道,始终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正义立场。”阮宗泽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方案”的变与不变外,全球抗疫的外部环境也有变与不变。

  比如,曾一意孤行制造“政治病毒”的个别国家,当下正拿疫苗制造“免疫鸿沟”。曾经借病毒溯源大搞污名化的个别力量,也正不遗余力诋毁他国在疫苗全球可及性上的努力。尽管看上去表现形式变了,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内在逻辑仍未变。

  对此,习近平再次指出,坚决反对各种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的企图。“搞政治操弄丝毫无助于本国抗疫,只会扰乱国际抗疫合作,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大伤害。”

  事实上,中国在疫苗问题上的实际举措,正是对这些抗疫杂音的最好回应。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所说:中国在践行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方面亮出了最好的成绩单,这同个别国家自私自利、罔顾责任和道义,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污名化以及“疫苗民族主义”等言行形成鲜明对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