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如何用“关键变量”撬动中国未来?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1-05 2730
习近平如何用“关键变量”撬动中国未来?

  (近观中国)习近平如何用“关键变量”撬动中国未来?

  中新社北京1月5日电 题:习近平如何用“关键变量”撬动中国未来?

  作者 钟三屏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里,“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被“点名”了。

  除了这些科研新成果,近期中国科技领域的好消息还有:中国空间站即将“上天”、长征八号首飞成功、“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新一代“人造太阳”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中国天眼”(FAST)将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从苍穹之上到碧海之下,从量子领域到核能领域,浩瀚宇宙的未知之处,中国科研的璀璨星光越来越多。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科技创新迎来“大爆发”,不是偶然,不是幸运,而是久久为功之下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几代人厚积薄发的能量释放。这里凝结着中国科研“天团”的韶华与智慧,也记录着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次迈步。

  从中共十八大到十九大,从推进“十三五”到规划“十四五”,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两院院士大会到科学家座谈会,从考察高新技术企业到调研高校、科研院所……习近平既为中国科研成就“打call”,也为下一步创新发展打气。

习近平如何用“关键变量”撬动中国未来?

  从关键变量、独门绝技,到战略支撑、战略基点;从牛鼻子、命门、杀手锏,到大国重器、定海神针、不二法器……习近平的这些形象表达,凸显了科技创新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可撼动的“头部地位”。

  近些年,中国将科技创新置于“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核心位置,更有时代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从内部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构建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科技创新赋能。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已被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建议。

  从外部看,中国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危为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刻画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外部压力和外在推力。

习近平如何用“关键变量”撬动中国未来?
资料图:2020年11月1日,2020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图为机器人科幻秀。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纵观习近平面向未来布子的科技创新“大棋局”,外界能捕捉到几大关键“棋眼”。

  最紧迫,拆解“一剑封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是当前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这几年中国企业遭遇海外围堵的经历,令国人痛定思痛。

  习近平曾以互联网企业核心元器件依赖外国为例指出,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次提及“卡脖子”问题,明确要求——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习近平曾告诫,“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科学界决心把“卡脖子”清单转变为科研任务清单。

  最急需,瞄准“现实导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既靠拼劲也靠巧劲——科技的支撑作用。这是科技力量与现实急需相契合的最新实例。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坚持向科学要办法、要答案。随着疫情逐步控制,习近平寄语科研力量,“加快新冠肺炎药物和疫苗研发,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他肯定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

  最根本,潜心“从0到1”。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中国近些年在航天、量子等领域推出一批国之重器,与基础研究长期积累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基础研究短板突出、与国际水准差距明显,依旧是中国难言之痛。

习近平如何用“关键变量”撬动中国未来?
资料图:航拍两组CR300AF型复兴号动车组进行重联。 中新社发 蒋忠良 摄

  习近平曾说,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他认为,中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他多次强调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基础研究,“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只有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才能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新技术应用和迭代升级、产业链提升等后续环节铺路。

  最紧迫、最急需、最根本……对标的恰是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远端连接着“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民族期许。(完)(图片素材来源:中新社 新华社)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