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让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人口较少民族在脱贫攻坚大潮中的奋进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20-06-17 1264

  在宁夏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

  在脱贫攻坚的决战战场上,我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包括珞巴族、独龙族、毛南族等,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以及勤劳的奋斗,坚实地向小康迈进。

  翻越贫困的大山

  走进距雅鲁藏布江不远的西嘎门巴村村民贡桑家,宅居的小楼充满民族特色,现代设施齐全,生活条件令人艳羡。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西嘎门巴村位于219国道旁,前往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必经此地。受益于精准扶贫、小康村建设等政策,当地翻新、新建住房,实现了自来水入户、人畜分离等,村民生活也迈上新台阶。

  多年来,门巴族群众聚居地自然条件差,老百姓贫困程度深。但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门巴族的干部群众奋起直追,终于告别绝对贫困。

  向着梦想的生活,就要坚决翻越贫困的大山。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搬迁户谭广田坐在新居门前,望着远处的深山,心中恍若隔世——住在山中不通路不通电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今年56岁的谭广田,守着大山过了大半辈子。而他91岁的父亲谭运日,在50多年前到乡里赶过一次街后,再也没下过山。

  这代际相传的贫困,如同抬头就可见的大山,横亘在谭广田面前,阻挡着他迈向幸福的脚步。

  幸运的是,精准扶贫来了。按照政策,谭运日可以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同时还有产业奖补、低保金、高龄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叠加。

  与贫困斗争了一辈子的父子俩,终于完成了从贫穷困苦到幸福生活的跨越。

  不只是老谭,近年来,环江县累计帮助1880户毛南族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时帮助2356名毛南族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逐步就业,彻底拔掉穷根。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直过民族”、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如今,独龙江全乡千余户独龙族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草果、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遍地开花。

  独龙江乡孔当村村民孔志强这两天正忙着田间除草,望着自家的草果地,他笑吟吟地预测,以前最高年收益7万元,“希望今年行情好,再多挣上几千元”。

  在奋斗中绽放“幸福花”

  推开客栈窗户,远眺怒江大峡谷,高黎贡山的“皇冠山”和“石月亮”景观就在眼前。“我们这里背靠高山、前临悬崖,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亚珍笑容满面地给客人介绍。

  亚珍是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村民。老姆登村坐落于碧罗雪山半山腰的较缓坡地,是怒江大峡谷最理想的观景位置之一。

  正因为如此,在怒族语言里,老姆登的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虽说寓意美好,可交通瓶颈与景区建设的滞后,让这里的怒族群众只能围着美景守清贫。

  那时候,与亚珍一样着急的,还有怒江州各级干部。如何让怒江大峡谷这样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不再藏在“深闺”?

  建成全州首座机场、修通贯穿全境的交通陆路大动脉、强化营销“怒江大峡谷”品牌……怒江在变,通了水泥路的老姆登村,也很快成了山外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老姆登村干部李仕合说,县、乡政府因势利导,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现在全村的农家乐、客栈已有22家,旅游从业人员150余人,去年旅游收入达300多万元。

  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太阳花传承发展中心,四五名牧民妇女在制作太阳花。

  在鄂温克族神话中,太阳的化身是一位名叫希温·乌娜吉的姑娘,她每天将光明和温暖带给生活在密林深处的鄂温克人。为了纪念太阳姑娘,鄂温克人有佩戴太阳花的传统。

  如今,太阳花已成为帮助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文化产品。据介绍,太阳花传承发展中心免费教授当地牧民制作太阳花,累计培训1200多名周边牧民,每日可得收入120元至150元。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目前已累计入驻企业192家,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这些企业努力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培育出更多帮助致富的“幸福花”。

  民族团结万事兴

  清晨,送走了住店的两拨客人,麻麻门巴新村的农家乐老板边巴占堆才顾得上喝口茶。此时,勒布沟的薄雾正逐渐消散,间间村舍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依稀可见。

  勒布沟地处西藏错那县境内,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原始森林面积达36万亩,景色宜人,但这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日子却并不久远。

  2014年,勒布沟到县城的柏油路建成通车。在西藏大力建设边境小康示范村的带动下,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门巴族群众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旅游业。

  53岁的达嘎是一名门巴木碗制作人,已经做了20多年木碗的他,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致富带头人,现在还带着不少徒弟。

  “买我木碗的人,大部分是汉族人,还有藏族人和门巴族人。”达嘎笑着说,藏族有谚语“百根柳条扎扫帚、五个指头握拳头”,我觉得是团结向前的力量让门巴族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仅有5000余人的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却以一首《乌苏里船歌》为人们熟知。

  走进黑龙江省抚远市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王桂荣的工作室,就能看到各类精美的鱼皮画、鱼皮摆件、鱼皮工艺品等。

  “鱼皮制品作为赫哲人的传统技艺,没想到在现代社会它还能帮助大家脱贫。”王桂荣一边制作鱼皮画一边说。

  在王桂荣指导下,学徒制作的鱼皮画等工艺品,一件可卖到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近3年,王桂荣已累计培训500多人,不少人因此有了致富门道。

  太阳升起时,每个角落都盛开“幸福花”。各民族干部群众正心手相连战贫克难,下一站,必将是幸福和美的新生活。(参与记者:陈尚才、黄浩铭、伍晓阳、赵珮然、杨喆、魏婧宇、陈一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