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暖春”:为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9-04-04 566

继去年底访问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进入2019年,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外访又定在了欧洲。3月21日至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以欧洲收尾,从欧洲开始,说明中国始终将中欧关系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和优先方向。”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苏格认为,习近平主席接连出访欧洲,展现出中国对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中欧在一些问题上难免存在分歧。元首之间的沟通往来和顶层设计,将有助于双方进一步增进互信、深化合作。

这次访问行程结束之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情况时表示,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此访致力于深化伙伴合作,致力于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捍卫多边主义,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境界和担当。此外,此访是中央着眼当前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外交部署,是一次“加深东西方关系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开拓之旅”。

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五年前,在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期间,中欧双方同意要全面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对于中欧关系前景,习近平曾指出,中国和欧盟都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国际形势越复杂,中欧关系稳定发展越具有重要意义。”

但就在这次习近平主席对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进行访问的一个多月前,欧盟委员会在2月12日发布《欧中战略前景》文件,称中国为“经济竞争对手”及“系统性竞争对手”,并提出10项措施,以寻求对华关系“再平衡”。这也引起中欧观察人士担忧。

对此,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熊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欧洲一直自视为“规范性力量”,但现在竞争优势受到严重挤压,在一些新兴领域无法再引领标准和规则制定。欧盟希望奋起直追,抓住工业4.0的机遇。但近年来,英国脱欧、民粹主义泛起等因素却让欧洲面临越来越分裂的境况。因此,中国成为欧盟为加强内部团结、应对外部竞争而塑造的一个“对手”。

不过,熊炜也指出,这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并非每个国家都会落实。在中欧的竞合问题上,欧盟各国的立场也并不一致。

“习主席此次访欧发出的信号清晰而明确,那就是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方始终视欧盟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将中欧关系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和优先方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近日表示,期待2019年春天成为中欧关系的“暖春”,中欧合作将为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除了习近平与所访问的欧洲三国领导人以及专程赶赴巴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深入会谈外,中、法、德及欧盟领导人还举行专门会晤。这个不同寻常的外交场面,向世界发出了中欧加强战略互信、深化战略合作的鲜明信号。

习近平主席在这场专门会晤中强调,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欧关系应增强稳定性。他还指出,中方重视欧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中欧都是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强调中欧关系应具备战略性。欧方领导人则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性关键力量,欧盟愿从战略层面重视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不断深化欧中关系,巩固彼此信任支持。加强欧中团结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平衡。

王毅指出,中欧之间取得的共识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为充满变数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确定性和可预期性。

在访问法国期间,习近平主席还出席了中法全球治理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提出破解这“四大赤字”需要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四大理念。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通过习近平主席此访传递的信号可以看出,中欧关系当前总体向好,双方之间的共识远远多于分歧,特别是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方面,双方表达出一致的立场和共同的诉求。

可以预期,在内部遭遇“黑天鹅事件”和外部面临“美国优先”冲击波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将继续保持对华政策的独立性、稳定性和积极性,共同为捍卫国际规则、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王毅在行程结束之际介绍情况时还总结指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立足三国,面向欧洲,首先将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新动力;二是将为当今国际变局注入稳定性,为维护多边主义带来正能量;三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促进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助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此访前,习近平在意大利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

意大利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也是此次习近平访问欧洲的第一站。此外,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明年双方将迎来两国建交50周年。在特殊的时间点,中意交往又迎来历史性时刻。当地时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与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签署和交换中意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

意大利这一加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的举动,是在面临外在杂音和压力的情况下做出的。美国《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称:“不顾美国愤怒,意大利签署了中国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令意大利的美欧盟友感到担忧。”

对于外界的质疑,意大利副总理迪马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意大利仍将完全信守对西方盟友的承诺,但同时也应在贸易问题上将意大利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像一些美国人说‘美国优先’一样,我也要继续重申:在商业关系上,‘意大利优先’。”

据媒体披露的消息,在习近平主席此访期间,中意双方签署的经贸合作协议的数额共2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0亿元),而随着未来更多双边合作协议签署,双方经贸合作数额或升至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20亿元)。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意大利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有自身经济和政治的考虑,也是其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发展使然。意大利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有助于意大利解决包括高额公共债务和来自非洲的非法移民在内的问题。

此外,意大利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可凭借如威尼斯、的里雅斯特港等重要基础设施,有望争取成为中国货物进入欧洲市场的枢纽。意大利作为传统工业强国,在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具有优势,而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双方有更多相互协作的空间。

意大利外交部副部长迪斯特法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意签署“一带一路”领域的合作协议,将使意大利企业成为“一带一路”计划的关键参与者,在中国市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使得意大利既能吸引投资,又能作为主角进入中国市场。这有助于促进意大利企业在意大利、中国以及全球的销售融为一体,进而提升意大利企业的营业额,并减少经营成本。

中意签署该协议,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意义。意大利经济和财政部长乔瓦尼·特里亚此前表示,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振兴和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机会,也为许多落后的地区提供了机遇,可以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事件。意大利不仅是欧盟核心国家,也是G7(七国集团)国家,随着意大利的加入并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好,相信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G7国家会选择加入“一带一路”建设。

郑永年认为,除部分国家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外,包括德国、法国在内的欧盟核心国家都肯定“一带一路”的经济作用,只是担忧经济合作可能影响当地安全问题。对此,中国应该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允许其他国家持有不同意见。毕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确实没有地缘政治的考量,而是聚焦经济合作与发展。相信随着未来“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益持续显现,越来越多的国家会像意大利一样认同、支持“一带一路”。

据中国一带一路网披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已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

今年4月下旬,作为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全程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