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9-02-23 538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三个扎扎实实”的重要指示,殷切重托鼓舞人心,清晰路径催人奋进。

三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践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全省600万各族儿女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在72万平方公里的壮阔高原上,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用青山绿水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主色、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擘画出一幅荡气回肠、欣欣向荣的新青海画卷。

生态体制改革 彰显绿水青山的青海初心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村里10岁的男孩儿旦正斯加因为一串“最美生态项链”而成为当地的“明星”。这串“项链”是他每次跟随大人上山干活时挂在身上的塑料瓶,而塑料瓶里则是他随地捡起的废旧塑料袋等垃圾。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这种观念在青海已经深入人心。”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毕生忠曾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已经从行动自觉上升到思想自觉。

三年来,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青海湖到昆仑山,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明显向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实现“一户一岗”,1.7万牧民“放下牧鞭,端起生态碗”;青海湖日益“丰满”,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34倍;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3倍多。值得一提的是,青海仅2018年就完成营造林4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6%,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青海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青海对此始终谨记于心,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举措。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解决“九龙治水”难题,搭建制度“四梁八柱”,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为推动发展转型,青海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绿色发展: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业权全部注销,青海湖鸟岛沙岛、年保玉则等景区接连叫停旅游经营活动,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禁止非法穿越”,三江源1.1万户牧民为生态离开故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已成为青海干部群众的共识。

2019年,青海将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探索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国家公园集群,推进世界“第三极”生态文明。

高品质生活 缔造脱贫攻坚的青海模式

翻身村里见“翻身”。21岁的祁财林是青海省海东市三合镇翻身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2016年寒假回家,易地搬迁的新家令他惊喜不已:“告别了近20年的住土炕、上旱厕、烧煤烧粪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六层居民楼,房屋干净敞亮,热水器、马桶、燃气灶应有尽有,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家门口就能解决。”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精神指引下,青海“横下一条心”“啃硬骨头”,涌现出一大批“翻身村”。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介绍,2017年确定的7个贫困县(市、区)已顺利摘帽,2018年确定的12个县有望顺利摘帽,易地搬迁完成了“十三五”总工程量的97%。2013年以来,仅有600万人口的青海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4%下降到2018年底的2.5%。

抓教育,斩断贫困之根。“总书记特意指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能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让教育工作者倍感振奋。”长年从事教育的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拜秀花说。

三年来,青海持续推进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和藏区全部学生15年免费教育;集中推进控辍保学使27271名辍学失学学生重返校园,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6.71%;异地办学使藏区6000余名学生走出高原……

抓医疗,兜住贫困之底。青海勒紧财政“裤腰带”为贫困群众购买“健康扶贫保险”,连同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为群众脱贫上了四道保险。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沙柳湾村,53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得红告诉记者:“直肠癌手术前后花费14.7万元,经过报销救助后,自己只花了4万多元。”

重塑产业结构 诠释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方案

“过去挖煤把河流污染了,牛羊把草场啃秃了,牛羊也越来越瘦,我们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切羊尖措说,如今木里矿区整改复绿,生态畜牧业科学轮牧,草场变绿了,牛羊变少了,价格变高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木里矿区的变化,正是青海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为此青海确定了以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业和新能源为主的绿色产业架构,建立青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让高原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近年来,青海实现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牦牛、青稞、枸杞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6%。面对未来,青海已将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上日程,将全面实行农牧渔全链条标准化绿色生产,一批市场认可的“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呼之欲出。

高质量发展,让三江之源成为世人的“诗和远方”。2018年,青海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是全省人口的近7倍。如今,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实现双增长,12万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因“百里花海”闻名遐迩,一批生态特色旅游项目让当地群众受益匪浅。“天南海北的游客源源不断,我的农家乐生意也红红火火。”当地村民李淑珍说。

高质量发展,让“中华水塔”成为青海发展绿色引擎。截至2018年底,青海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2018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50.9%,连续两年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持续1周以上,其间累计供电量达29.38亿千瓦时……

青海正以创新实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向世人展现改革向前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也是三江之源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有益探索和贡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