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大学建设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2018-08-06 6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是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努力,大家共同爬坡过坎,才能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高等学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的重大使命,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职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理应有作为、有担当。建设绿色大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更是高校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有的责任担当。

绿色大学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流大学建设要主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本目的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一流大学建设必须主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一流的人才支撑和一流的科技支撑。

绿色大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前对什么是“一流大学”的讨论没有终结,不同的机构给出了不同的指标,但无论确立什么样的指标体系,绿色指标应该包含其中。大学不仅是国家强大的智力资源,更是人类进步的精神灯塔,一流大学更应该以传承和创新文明为核心要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存续与发展。如果一所大学不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一定不是合格的大学,更不可能是一流大学。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学校层面,就是绿色学校建设,因此,绿色大学必须成为一流大学建设重要指标。

将绿色大学标准纳入一流大学建设体系。要把绿色大学建设纳入到一流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当中,从顶层设计、制度设计、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要将绿色指标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把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建设一流的科研体系,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交叉学科群和科技攻关团队的支持,努力为中华大地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提供强大智力支撑。要加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宣传,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重要的绿色文化支撑。

培养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代新人

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列出了美丽中国建设时间表,意味着从现在起,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备美丽中国建设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代新人。面对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学科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教师生态文明教育能力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迫切需要提升等突出问题,高校一定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改革。

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要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确保覆盖各个学科。把生态文明教育融汇到教材体系中,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实施。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连接课内课外,打造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推行“教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的引导,让生态文明教育走进社团。要鼓励学生多开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活动。要加强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让生态文明教育进网络、进手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生态文明宣传。

建设绿色校园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具备良好生态环境的校园是广大师生的民生福祉,也是辐射社会的示范标杆。良好校园生态环境会对学生施以无言之教,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具备人才、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优势,也有多年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础,有着很好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条件,应该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不仅要注重外在的环境绿化美化,更要注重内涵的节能减排。校园人员密集,是用水用能重点单位,节能潜力很大。要对水、电、气等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杜绝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要推进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综合利用,建设海绵校园;要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应大力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节能节水领域的应用,为绿色校园插上科技的翅膀。应加强对师生行为的引导,鼓励节水节电节粮的行为,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让绿色生活方式率先在高校形成。要加强制度建设,分解和落实责任,建立考核体系,确保绿色校园建设可持续、常态化、有成效。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曹国永)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