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一年 各地推动落实成效初显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1-18 205

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外语、计算机不再作统一要求,职称评审权限合理下放,一些新技术、新职业被纳入评价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意见实施一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细则,推动落实,成效初显。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并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意见》提出力争3年内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5年内争取完成职称制度改革任务。一年来,各地人社部门在《意见》指导下,出台实施细则,推动政策落地。

少了“硬杠杠”

外语、计算机不再是职称评审必备条件

没经过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考试,“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焊工李万君,近日拿到了“教授”资格证书,这是吉林省首位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人。“我能评上正高职称,多亏了职称改革的好政策。”李万君感慨道。

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贯彻实施《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探索职称制度改革,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并规定既在本职岗位发挥骨干作用、又在职业院校任教的“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可以申评高教系列职称。正是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像李万君这样的技能人才,能够跳过外语和计算机的门槛,以实绩论英雄评职称。

《意见》提出,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目前,已有广东、山东、陕西、广西、安徽、河南、上海、福建、北京、江苏、云南等多个省份明确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不作统一要求或不作为职称评审必备条件。

与此同时,论文也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多年来,以论文数量评判人才的方式颇受诟病。为此,《意见》明确,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根据《意见》要求,各地也相继出台实施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旗县(市、区)及以下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不作论文、科研成果要求;对部分高级职称系列继续设置论文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业绩贡献及作品创作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湖北省明确,在省内注册登记3年以上,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不限学历、不限资历、不限论文……

“职称改革确立了一个导向,就是评价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贡献来评价,而不仅仅是靠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就像大家所说的,让工作称职的人能够评上职称,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能够评上职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说。

下放评审权

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外行评价内行”,人才评价方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长期以来,不完善的职称评价机制给不少领域人才培养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为改变“政府评、组织评、领导评”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意见》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浙江宁波市塑料机械行业职称制度改革,依托龙头企业组建全省塑机行业高级工程师评委会,依靠行业协会和塑机行业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海天集团等力量制定评价标准,同时吸纳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塑料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塑机行业专家,实现评价主体的有机结合。

“塑料机械行业高级工程师评审以‘请行业定职称,让企业拿标准,靠业绩来说话’的评价机制,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优质服务,有效激励了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宁波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除宁波外,各地根据《意见》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措施,科学合理下放评审权。

江西向地区、行业和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人社部门不再审批资格,改为事后备案管理。目前,已累计向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

前期向18个省辖市下放中小学高级教师评审权限,在15所高校和4家大型企业及省农科院、省社科院试行单位自主评审……河南有序向省辖市下放卫生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限、向县(市、区)下放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权限。

湖北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向全省80所高校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高校自主开展评审,自主发文办证,自主使用评审结果。

“一些高校、大型企业的人才评价标准可能比政府组织的评委会标准更加严格,也更加符合用人实际,评价自己用的人可能也会更加谨慎。”人社部专技司司长俞家栋说,“这在节约政府运行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后备案,也要做好监督。”

打破“天花板”

敞开职称评审渠道,不拘一格纳人才

前不久,一则题为“非遗传承人也能评职称”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如此“吸引眼球”的内容,实际上正是北京市职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许多行业中新技术、新职业相继产生,但迟迟没有纳入职称评价体系。为此,《意见》提出,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北京市规定,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代表作还可包括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等;对教育教学、卫生技术人才,代表作还可包括精品课程、教学课例、疑难病案等;对文化艺术人才,代表作还可包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戏剧作品、工艺作品等。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特殊特艺人才拥有相应的职称不再是梦想。

云南出台意见,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针对体制外的人才,如乡土人才、民族民间中医药人才、文化人才等,敞开了职称评审的渠道,不受体制内外的限制;打破职称评价“天花板”,如工艺美术师等专业人才,以往职称设置最高只到“副高”,现将之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山东为推进基层卫生职称制度改革与完善,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将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乡镇、社区及以下卫生服务机构中设置基层卫生高级职称。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

“能够参评正高级职称打破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天花板’,让他们从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双重提高中获得应有的尊重,从而更加激发他们投身本职工作的热情,同时也能有效避免诸如‘教授级工程师’等自设职称的现象。”吴江表示。

此外,对于放开正高级职称设置会不会出现“矮子里面拔将军”的问题,吴江认为,各地在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要体现不同层级的差别,就必须相应地提高职称评价标准,不能搞“水涨船高”;在评定中也要坚持业内评价、独立评审,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设置好评委,建设一支有水平的专家队伍,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