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有些干部待遇不差 看能不能守"俭"字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4-06 266

清朝汤斌任江宁巡抚时,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人称“三汤巡抚”。后来,尽管官越做越大,他依然保持简朴的作风,因衣着朴素被称为“羊裘尚书”。这些衣食住行的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为官者的做派与操守。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领导干部而言,俭亦是廉。曾国藩曾告诫子孙,“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的确,一个人所吃所穿的,应当与所做的事、所用的力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认可。其实,无论何种身份,正常人每日不过三餐,起居不过一张卧床。心中的格局与人生的境界,从来与外在的物质享受无关。

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主席一件毛巾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共产党人没有私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忆往昔峥嵘岁月,对于在危难中诞生、在艰险中成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崇扬节俭精神又何尝不是葆有先进性的一个秘诀?

提倡节俭,决非是让干部当“苦行僧”。实际上,与普通群众相比,有些领导干部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并不差。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面对镜头如此忏悔:我自己一年有十来万块钱,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完全够了。一些腐败分子正是由于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追悔莫及。说到底,能不能坚守“俭”字,映照着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一旦放松懈怠,突破了做人做事底线,触碰了纪律法律红线,结局就不是好日子与苦日子之别了。

“廉不廉,看官员”,干部的生活细节是百姓观察党风政风的一扇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管住“舌尖”到看好“车轮”,从中央领导出行带头不封路到各级干部下基层自掏腰包吃工作餐……那些以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现在已成常态;那些以前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逐一得到破解。作风建设的巨变,验证了生活情趣非小事的道理,也警示人们必须从小节入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俭与廉变成为官从政的自觉。

古人云,“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元代任仁发有《二马图》,画中一瘦一肥两匹马,分别代表勤政廉明的清官和欲望无度的贪官,耐人寻味的是,其中瘦马缰绳套在马颈上,意味自我约束,“瘠一身而肥一国”;而肥马的缰绳是松开的,意味脱缰,“肥一己而瘠万民”。以俭立德、廉洁从政,我们才能真正收紧自我约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称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