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品格

作者:何之 来源:光明网 2016-11-15 1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新理念、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战略,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顺应时代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

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与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根据唯物史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们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谋求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同富裕协调一致的发展道路,一直是人类在现代化问题上的重大课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总结中国实践,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 依据中国实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虽然直接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却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人类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揭示了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下,如何抓住科技创新和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带来的新的变化趋势和战略机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面向实践问题

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种历史和现实又深刻的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更加突显,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是其内涵和条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要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主题,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贯通结合,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着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服务人民期待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要的愿望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朴实简明的话语,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反复思考,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和主张:

在国家的发展前景上,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在实现发展的基本理念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战略布局上,提出“四个全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上,强调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强调 “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强调要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

全面从严治党,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着根本保证,寄托着人民对党的信赖,也寄托着人民对党的期待。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