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传统诈骗染指互联网期货投资等新兴领域

作者:周斌 来源:法制日报 2015-11-26 209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5年10月,全国法院共审结诈骗犯罪案件14.6万余件,其中2013年4.7万余件,2014年近5.5万 件,2015年1月至10月近4.4万件。这些诈骗案件中,以一般共同犯罪居多,还有一定数量的集团犯罪,多数犯罪分子被处以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法院系统近3年来审结诈骗犯罪案件情况,同时公布9起典型案件,警示公众要不断提升防骗意识。

  私搭电商平台行骗被判无期

  9起典型案件中的两起为网络诈骗。其中,李某等5人私自搭建电子现货交易平台诈骗案,诈骗金额高达4716万余元。

  2013年4月,李某等人设立重庆晨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不具备正规现货电子商务平台资质,没有农产品现货的情况下,利用购买的电子交易软件私自搭建晨优电子现货交易平台,开设花椒、辣椒等12项虚假农副产品现货交易。

  晨优公司内设业务部、市场部等部门,在重庆、上海等地发展多家公司作为代理商。晨优公司及其代理商的业务员通过打电话、QQ聊天等方式,以高回报、低 风险、实物保证为诱饵,在全国范围内诱骗被害人进入晨优平台进行交易。晨优公司则通过注入大额虚拟资金,控制交易行情,强行平仓等手段骗取被害人钱财。

  2013年5月至12月,晨优公司及其代理商骗得客户亏损金额共计4716万余元,其中,晨优公司实际获得1514万余元。最终,除李某被判处无期徒刑外,另外4名主犯分别获判15年至10年不等有期徒刑。

  最高法刑一庭法官指出,近年来,诈骗已波及到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络借贷、期货投资等新兴领域。此类犯罪隐蔽性、欺骗性和诱惑性强,部分犯罪团伙请来专 业人士作参谋,通过不固定回报率、由代理人负责提现返利等手法规避法律、逃避打击;犯罪团伙呈现集团化、专业化特点,有的涉案公司聘请专业运作团队,组成 专门队伍虚构、包装投资项目,介绍、游说、引诱群众投资,公司实际控制人与专业运作团队按比例分成;犯罪参与人群呈多元化发展,部分群众明知有风险,却抱 着侥幸心理,专门寻找高额回报项目主动参与投资。

  老手法诈骗弱势群体屡得手

  9起典型案件中有多起为传统诈骗犯罪,手法相当老套,但仍有不少群众上当。

  在黄某等人以收购手机为名进行的诈骗案中,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因为他们选择的作案对象多为中老年人,这类人群大多有些积蓄,往往为图小利而放松警惕。

  黄某等人分工明确,分别扮演高价收购手机的老板、手机销售老板的熟人、手机销售老板的弟弟等角色,通过一系列忽悠让受害人相信,参与投资这笔生意有差价可赚,骗取多名受害人近8万元。

  虽然诈骗金额不多,但由于多次诈骗且诈骗72周岁以上老人两人,不法分子被从重处罚,黄某被判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000元。

  在王某合同诈骗一案中,王某4个月连续诈骗11起,诈骗对象全部为农民。王某以销售化肥的名义收取预购款,以签合同收购饭豆未给货款等形式,骗取农民近43万元。最终,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6个月。

  假扮大师消灾行骗在农村较为常见,帅某等4人就是靠这一伎俩骗得多人钱财。不法分子以治病消灾为由将被害人诱至所谓“大师”处,将事先获知的被害人基 本情况告知“大师”,“大师”先“算”出被害人情况获取其信任,再告知其家人有灾,加上其他不法分子搭腔,被害人深信不疑,拿钱消灾。

  最高法刑一庭法官说,冒充邮政人员以送大礼为名利诱等老手法诈骗,仍然层出不穷。提醒广大群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与陌生人搭话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如若发现可疑人员实施诈骗,立即打“110”报警。

  新事物新项目成诈骗新目标

  租赁汽车、信用卡、“美丽乡村”工程……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和国家推行的新项目,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饽饽。

  得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某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后,刘某找到建筑包工头张某,声称自己有关系可以帮助拿到工程合同,获得张某工程建设押金6万 元。3天后张某获知,“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承包需村民小组开会讨论决定并报乡政府审核才能签合同,而此时,刘某已举家搬回广东老家。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 处刘某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相应罚金。

  近年来,租赁汽车行业火热,不少不法分子盯上其中的“商机”。2014年8月,姚某等人以虚假身份分别从4家汽车租赁公司租到4辆汽车,在异地抵押变卖获利,涉案金额70余万元。姚某获刑11年,并处罚金5万元。

  李某在农业银行办了一张信用卡,截至2014年7月,李某累计透支本金,加上利息、滞纳金合计6.7万元。其间银行工作人员多次采取电话、上门催收的方式让李某还款无果。

  后来,李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李某的亲属帮其退还全部欠款。最终,法院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

  最高法刑一庭法官提醒,明知没有还款能力大量透支,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即便没有能力一次性偿还,也要想办法按照银行最低还款额要求偿还部分款项,避免受到民事甚至刑事处罚。如果消极躲避银行催收,一旦银行报警,即使偿还透支款项,也将留下犯罪记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