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膜覆盖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土地污染严重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网 2015-08-04 650

我国地膜覆盖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土地污染严重

        农 田里的地膜,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地膜是一种塑料薄膜,铺上它,可以增温、保湿、保土、保肥、防虫等等。尤其是对那些干旱贫瘠的土地,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近 二、三十年来,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差不多要用100万吨以上,覆盖面积超过两亿亩。但是,很多人也许想不到,可以增产的地 膜,也会带来危害。

        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公路两旁的农田里到处可以看见白花花的塑料薄膜。随风飘舞、随处可见的地膜已经成为西北农村的标志性景观。

        在甘肃省正宁县南邑村,农户陈文军和他的女儿陈苗苗正在地里收捡地膜,这是一项又脏又累,并且极其考验耐心的差事。

        记者沿途所见,像陈文军父女俩这么认真收捡地膜的人其实并不多,大部分人只是在翻地前用耙子在地里简单地清理一下,堆在路边。很多农民对满地的残膜并不在意。

        在马栏镇清水沟村,旋耕机正在田地里马不停蹄地作业,刚才还铺了满地的残膜很快就打到地下看不见了。旋耕机刚刚翻过的地,土壤非常松软。几天之内,农民就会开始播种,覆上新的地膜。

        一年又一年,土壤中的地膜到底累积了多少呢?记者在这里做了个实验。在地里划出一平方米的面积,下挖25公分,这就是所谓的“耕层”,大概有四分之一个立方。花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些土全都过了一遍筛子,筛出来不少地膜残留。

        专 家分析,这里的地膜残留量大约每公顷100多公斤,在全国大概属于中等。目前我国地膜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要数新疆的棉花种植区。2008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 告显示,新疆地区棉田中,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265.3公斤,并且随着覆膜年限越长,污染越严重。在新疆,连续覆膜10年、15年和20年的棉田,地膜 残留量分别为262公斤/公顷、350公斤/公顷、430公斤/公顷,最严重污染田块农用地膜残留量高达597公斤/公顷。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般情况下, 如果要给1公顷土地铺上地膜,使用量约为60公斤,597公斤的地膜残留量相当于地里已经储存了10层地膜了。

        这对 我们的耕地,乃至我们的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严昌荣教授关注农用地膜的污染与防治工作已经很多年了。他说,种子播种 之后如果刚好处在碎片上,对它的发芽就有影响,缺苗的现象可能非常严重,导致减产。另外会影响到水分和养分的运移,对农作物根系的生长有影响。

        据测定,残膜污染严重的土壤会使小麦产量下降2%~3%,玉米产量下降10%左右,棉花产量则下降10%~23%。

        大量的地膜残留,将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除了对农业的影响之外,土壤中裹含着大量的白色污染,会不会对环境、水土造成危害,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目前研究工作还未涉及。

        中 国人多地少,要解决13亿人的穿衣吃饭,每一寸土地都需要做到能效最大化。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善待现有耕地,对地膜污染,需尽早防治。怎么治? 无外乎两条:一是把地里的塑料膜都捡出来,进行回收;二是使用可降解的生物地膜,让它源于自然,再回归自然。过去几年中,已经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不 过,现在看来,不论回收还是降解,做起来都不容易。

        在陕西铜川的一家废品收购站,从业人员一听“废旧地膜”几个字, 就一口回绝,称白给都不要。据说早些年,也有人做过废旧地膜加工的生意,但这几年,那些厂子几乎都不干了。收了地膜也没处卖。主要原因是地膜回收太累,还 不挣钱。这样的事情当然没人干。那么,回收地膜就不能简单点吗?答案是:很难。因为大部分农民用的都是超薄膜。一不留神就扯破,能碎成指甲盖大小,但上百 年也不会降解--这种“超薄膜”是目前农村应用最广泛的地膜。

        地膜回收的方便性与地膜厚度有直接关系。道理很简单--地膜越厚,就越结实,越好回收;地膜越薄,越容易破碎,也就越难回收。发达国家对地膜回收有强制性的规定,因此地膜标准也比较高。专家介绍,日本、欧洲用的地膜厚度远远高于我国,基本上是我国的两倍。

        我国的地膜厚度国家标准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应该说,当时污染状况还没有显现,0.008mm的地膜厚度可以在增温保墒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造价,利于推广增收。但是,原本就比较薄的标准,再允许+-0.003毫米的浮动范围,这就为日后超薄膜的泛滥留下了隐患。

        目 前,一些地方已经感受到地膜污染的巨大压力。虽然国标并没有修改,但在我国一些地膜污染严重的地区,已经禁止使用超薄膜。甘肃省正宁县就推出了这样的规 定:各个农资商店禁止销售0.008mm以下的地膜,工商部门定期检查,如果超薄膜流向市场,厂家就会受到处罚。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可实施起来难度不 小。

        超薄膜在正宁县已经被禁止,但有些农民还在使用,他们是怎么买到的呢?在农资商店,记者看到,所谓的薄膜厚度都 是圆珠笔写上去的。检查也只是查包装,不查内容。标的是0.008mm的标准膜,里面却是0.005mm的超薄膜。看来,没有足够的监管力度和有全面配套 的措施,不可能管住超薄膜。

        地膜回收难,那么不用回收的降解地膜是不是减少白色污染的另一条出路呢?在广东东莞的一家企业里,祝光富正在给记者展示生物降解地膜。这是一种用淀粉和纤维素等原料制作出的生物降解地膜,价格是普通塑料地膜的2-3倍。

        如果说回收地膜推广起来很难的话,推广可降解地膜只能用“更难”来形容。可降解地膜难以推广的原因就是“贵”,农民们的日子不宽松,不愿意从自己腰包里多花钱。这与超薄膜难以禁绝的原因是一样的。

        在环保理念还没有完全普及的地方,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措施、和经济手段的引导,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地膜无论薄还是厚,无论塑料的还是可降解的,都没有意义。

        我 国的地膜技术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那国外是怎么做的呢?在一些国家,普通地膜是你用一斤,就得交回一斤,强制回收。这事由专业公司做,但要付费。农民也可 以选择用生物降解地膜,虽然价格贵些,但可以省掉回收地膜的钱,算下来成本差不多。不管用哪种,都不能留下白色污染。这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而那些生产可降 解地膜的企业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在国内,现在甘肃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地膜的科学使用和回收,但还处在摸索经验的阶段。而且单靠一个地方,一个局部的力 量,控制效果很难保证,看来,用好地膜,存利去害,从国家层面上急需加快脚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反反复复,无法根治的老路是不能再走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