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版四万亿以投资促改革 旨在激活民资

作者:记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8-14 365

  

人民日报:新版四万亿以投资促改革 旨在激活民资

  为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投资将在稳增长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近日称,中国投资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支撑投资增长的基础比较稳固,全年投资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他透露,下半年,国家将采取多方面措施,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有关专家指出,新一轮投资更加注重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不是简单地为刺激经济打一剂“强心针”,而是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性发展。

  与当年“四万亿”不同

  一段时间以来,大家有点谈“投资”色变。然而,事实上,今年以来,投资较好地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据徐绍史介绍,今年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增速总体比较稳定。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同期整体投资增速,增长23.4%,占比持续上升达63.7%,比年初提高2.3个百分点。

  人们对“投资”心有余悸,与当年“四万亿投资”的负面效应有关。专家指出,相比“四万亿”,此轮投资定位更准确,目标更明确,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当时四万亿投资是应急,有些项目没有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和风险性,而且政府行政干预过多,造成了投资效益不太高,有些还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加剧了产能过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此轮投资是通过增量资金投入,带动资本的存量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其资金只是起引导作用,更多的是把投资机会让给了民间和市场。

  据了解,新一轮投资重点明确。徐绍史说,要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棚户区改造及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具备建设条件的能源项目,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

 

  有重点有选择不一哄而上

  新一轮投资是否会造成新的浪费和产能过剩?专家指出,如今的投资都是在补短板行业和历史欠账,不会造成浪费。同时,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

  新增投资不会“撒胡椒面”。徐洪才指出,很多新投资是在补短板,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投资、大中城市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这些投资能改善人流和物流效率,改善民生,也是低碳绿色的投资;还有的投资比如宽带建设等,有利于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再比如地下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城镇化和环保建设。

  “以上投资是有重点的,有选择的,不是一哄而上,也不是投向产能过剩和高污染的重工业。”徐洪才说。

  政府在投资中从主角转变为引导、服务和监管的角色,也让新一轮投资具有了新意。徐洪才表示,政府简政放权,改善服务,加强监管,降低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成本。

  “只要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搞投资,交给民间企业去干,我国可以实现高投资率和投资效率提高并存。”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

 

  未来要加强项目风险管理

  对于未来投资,徐绍史透露,下一步国家将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激发投资潜在活力,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增长。

  徐绍史介绍说,一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出台经修订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核准权限;二要继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督促地方、部门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项目;三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大力发展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四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五要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专家指出,投资要更加科学合理,要挖掘投资的内涵——发展、质量、效益。

  徐洪才提醒说,未来投资要加强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政府预算的硬约束,强化问责制。同时,在投资时,要避免盲目性,多考虑投资的综合效益,多考虑政府转变职能和促进各项改革事业的推进,不是单纯为投资而投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2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