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年为何与历史真相渐行渐远

作者:师艳荣 来源:社会观察 2014-02-17 474

  自安倍晋三重新执政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越发强硬。安倍等右翼政客频频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质疑东京审判的正义性等歪曲历史的言论,旨在为侵略战争翻案。2013年12月26日,安倍悍然参拜了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日本在任首相时隔7年再次参拜靖国神社。安倍为首的日本当政者否认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行,使得中日之紧张局势愈演愈烈。

  在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的背景下,日本年轻人的历史认识令人担忧。2013年12月29日,《朝日新闻》刊发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20多岁年轻人中,“否定二战是侵略战争”的比例为33%,高于其他年龄段;而“承认二战是侵略战争”的比例虽为45%,却低于其他年龄段。而且,“不知道靖国神社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比例为43%;“赞成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比例高达60%;“赞成修改现行宪法第9条,将自卫队改成国防军”的比例为33%。由此可见,约有三分之一的日本年轻人对二战的性质存在颠倒黑白的错误认识,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支持参拜靖国神社,每3名年轻人就有1人赞成修改宪法。

  年轻人历史认识的错误直接导致其对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误判。在有关对“增强还是削减防卫力量”的回答中,年轻人认为“最好增强防卫力量”的为38%,仅有6%的人认为“最好削减防卫力量”。

  当今日本年轻人错误历史认识的形成,与日本政府实施的历史教育和所谓“爱国心”教育、政治右倾化及舆论导向密切相关。

  错误历史教育的误导

  历史教育对年轻人历史认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战后的日本历史教育存在淡化军国主义侵略历史,强化受害记忆的特点。

  战后民主改革后,日本的历史教育虽然基本上能够本着和平宪法与《教育基本法》的精神,秉承反战和反省战争的立场,较为客观地承认包括南京大屠杀(日本称为南京事件)在内的罪行。但是,与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日本史内容的“薄古厚今”不同,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涉及到日本史内容时偏向“厚古薄今”。重点讲述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涉及侵略战争的现代史内容往往是一笔带过。高中的日本史课程则被列为选修课。日本文部科学省称,有三至四成日本高中毕业生中没有修过《日本史》课程。这种刻意淡化侵略历史的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然而,即便是这样“厚古薄今”的教科书仍然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屡次破坏,仅有的反映日本侵略历史的客观描述也多次受到右翼保守势力的攻击。日本教科书实行由民间编写、文部省审查的制度。只有文部省审查合格的才能成为学校教科书。而文部省在审查中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对右翼团体撰写的歪曲史实的教科书采取放任态度,使得这些教科书很容易通过审查。教科书审查制度为日本右翼利用教科书歪曲历史、否定侵略提供了便利。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历史教科书事件,且攻击力度不断加强。最初主要是干扰教科书的审定,据称有80%的正确认识战争罪责的教科书先后被审定为不合格。

  第二次教科书事件期间,右翼议员明确要求淡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记述。文部省强令各个出版社对教科书进行多达600处的修改,篡改史实,把“侵略”改为“进出”或“进入”,将南京大屠杀的起因改为“受到中国军队激烈抵抗后,日军被激怒”。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右翼保守势力利用文部省再次重新审定中学历史教科书之机,掀起更加猖狂的攻击历史教科书事件,强烈要求删除“从军慰安妇”、“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内容。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还审议通过了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虽然该书最后使用率并不高,但是这种明显将侵略战争正当化的教科书检定为合格本身,就意味着日本历史教育的严重倒退。

  日本历史教育在淡化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同时,却不断强化战争受害者记忆。当今年轻人对二战的记忆仅仅停留在美军的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记忆,而“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细菌部队”等都被有意删除。在错误历史教育的误导下,很多年轻人对侵略战争的历史知之甚少。

  2013年7月中旬,央视记者在东京街头进行了随机参访,受访的初中生对“南京大屠杀”、“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和二战爆发的时间”等历史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日本年轻人不能正视历史,何谈面向未来?

  日本式“爱国心”教育的恶果

  一般而论,爱国心本应受到推崇,爱国心教育也无可厚非。然而,在日本“爱国心”一词却非常敏感和值得关注,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因为日本“爱国心”与二战前的《教育敕语》及其所宣扬的“忠君爱国”的皇国教育理念密切联系。战败后,日本废除了《教育敕语》,日本教育摆脱了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的指导思想。1947年出台的《教育基本法》,以“尊重个性”、“完善人格”为基本出发点,确立了民族化的教育理念。

  然而,日本政要和右翼势力围绕“爱国心”教育、恢复战前教育传统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爱国心”的培养。在占领尚未结束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政要就掀起了主张加强“爱国心”教育的逆流,试图将“爱国心”写入《教育基本法》,并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途径加强“爱国”教育内容。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推行的以“爱国心”为宗旨的道德教育不断加强。80年代,鹰派首相中曾根康弘,一再强调要加强对年轻人的“爱国心”教育。

  1999年,日本正式通过了《国旗国歌法》,将“日之丸”定为国旗,将《君之代》定为国歌。“日之丸”和《君之代》与《教育敕语》是战前对年轻人进行“忠君爱国”教育的工具。战后,日本不但没有废除象征军国主义的国旗和国歌,反而为恢复在全国中小学校升“日之丸”旗,唱《君之代》歌的仪式,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不断采取措施。国旗国歌法制化的实现,达成了日本的夙愿。目前,绝大多数的公立学校都“挂国旗,唱国歌”。

  21世纪以来,日本在不断加强对年轻人“爱国心”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修改《教育基本法》的活动。2006年12月,安倍内阁修改了规定着日本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基本法》,将“爱国心”描述为“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孕育了这些传统与文化的祖国与乡土”。

  随着《教育基本法》中“爱国心”教育内容的加入,日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质变”,出现了恢复传统的迹象,“爱国心”成为核心理念。所谓的“民族主义”则成为日本教育年轻人的重点,安倍对《教育基本法》的修改,不是“改善”,而是“改恶”。

  自此以后,日本不断加大力度推进“爱国心教育”。2014年,安倍政权将“爱国心”为主的道德教育预算从8亿日元提高到了14亿日元。在安倍政权不断加强“爱国心”教育的影响下,“爱国心”教育的恶果已经显现,日本年轻人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支持、对修改宪法的赞同及对增强国防力量的认可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已初露端倪。

  

日本青年为何与历史真相渐行渐远

  2005年4月5日,韩国民间团体在日本大使馆外抗议日本政府批准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政治右倾化的熏陶

  日本政治右倾化是日本政界和社会上的右翼势力力图美化侵略历史、推动修改战后和平宪法、改变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倾向。日本政治右倾化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复活的迹象。右翼保守势力自民党的长期执政,亲美、重整军备的道路选择,决定了日本政治右倾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

  冷战结束后,日本社会思潮逐渐右转,和平、反战运动逐渐衰落。日本政界、舆论界和社会思想意识中,右派势力逐渐居主导地位。左派政党和左派人士在日本社会的政治影响力日趋下降,牵制右倾化的社会力量日趋减少。

  自以小泉纯一郎为代表的自民党右翼势力执掌政权以来,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极力否认侵略历史,意欲摆脱战败国形象;修改教科书和《教育基本法》;谋求政治大国目标;鼓吹中国威胁论,为重新武装寻找借口;纵容右翼势力的抬头;谋求修改战后《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和平条款,行使“集体自卫权”,向海外派兵等。其目的是企图通过否定侵略历史和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国际秩序的束缚,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

  安倍重新执政以来,日本政治右倾化不断加剧。安倍在右倾化道路上愈走愈远。放言修改承认慰安妇问题的“河野谈话”,质疑东京审判,抛出所谓“侵略定义未定论”,甚至穿军装登坦克高呼“天皇万岁”。安倍在“8·15”致辞中,首次未提及日本在二战中对亚洲各国的伤害及反省,抛弃了“不战誓言”。2014年新年感言中将讨论修宪定位为重要课题,并强调“夺回‘强大日本’的战斗才刚开始”。

  安倍的右倾言行,虽然招来了周边国家的强烈谴责,但也迎合了日本右倾化的舆论环境。其右倾化政策在日本国内有较大的市场。安倍内阁支持率曾达68% ,有超过一半的国民希望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在历史问题上,很多日本国民,特别是年轻人的认识与安倍如出一辙。美国知名调查机构皮尤调查中心于2013年对日本进行的调查显示,63%的日本人认为“就历史问题道歉已无必要”。在18-29岁的日本年轻人中,认为已“充分道歉”或“无需道歉”的比例高达73%。

  日本政治右倾化,极容易煽动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在错误历史认识的误导下,在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的叫嚣下,年轻人很容易成为受鼓动的对象,成为右倾势力的支持者。在政治右倾化的熏陶下,年轻人中反对修改宪法第九条的声音愈来愈弱。

  舆论导向的推波助澜

  历史上,日本发动的历次对外侵略战争几乎都受到了全民拥护。之所以能做到举国一致,很大程度上在于日本的舆论导向。战前日本舆论界成为日本政府奴役民众,宣扬日本国策的御用工具,成为国家政策的传声筒。

  二战期间,舆论界更是声音一致宣传日本的战果,即便是在日本败局已定的战争末期,日本国内舆论依然鼓吹日本“圣战”必胜。可见,战前日本舆论导向对民众蒙蔽程度之甚,也造就了日本举国一致的战争狂热。

  战后,为了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对日本新闻出版界的影响,从法律上和制度上保证了大众传媒的独立性,政府不再直接控制媒介,舆论和媒体同政府的分离。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日本大众传媒受到政治集团和利益集团的制约,舆论导向上逐渐偏离了客观和求实的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报道模式。

  日本舆论报道基本上口径一致,取舍角度统一,不管看哪一家报纸都会得出同一个结论。日本的舆论操纵方式,很容易在国民中形成一种价值观。在这种口径一致的舆论导向下,国民所接受到的舆论信息很难保证是真实的。特别是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年轻人来说,更难以分辨是非。

  日本新闻媒体的宣传手段非常强势,而且颇具导向性。比如,对中国的报道往往是负面新闻居多,且全天候滚动式播报。2010年发生的中日撞船事件,日本就是采取了这种口径一致、集中报道的方式,画面极具渲染性,以此来误导民众。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利用电视、广播、电影、读物(包括漫画)、展览会等社会传播途径,掩盖和歪曲历史事实,甚至美化侵略战争,对年轻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舆论中右翼势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舆论成为右翼势力宣扬“摆脱战后,回归战前”的阵地。日本正日益形成政治右倾化主导和控制话语权的局面,大众传媒集体右转。日本舆论和媒体也受到右翼势力的操纵,成为宣扬民族主义的阵地。

  如今,美化侵略战争的影视节目不断地播放,歪曲历史事实的漫画成为畅销书,鼓吹日本是受害国的战争资料展览遍布全国。日本舆论传授这样的战争历史,对年轻人历史认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见证者越来越少。日本政府、教科书和媒体对这段历史的淡化和否认,使得日本年轻人与历史真相渐行渐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