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毕生书写中国情——记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作者:聂广涛 李 琰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1-25 2166

用毕生书写中国情

——记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聂广涛   

用毕生书写中国情——记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艾黎英译的《杜甫诗选》。

用毕生书写中国情——记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艾黎英文诗集《越过中国蓝色的群山》。

用毕生书写中国情——记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艾黎中文诗选。

用毕生书写中国情——记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艾黎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写作。
聂广涛供图

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些外国友人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所吸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其中,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国际友人之一。

1927年4月,即将三十而立的他来到中国,之后倡导工合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诞生后,艾黎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一生书写了对中国的热爱。1987年12月27日,享年90岁高龄的艾黎在北京溘然长逝。

创建工合,为抗战支援物资人才

初来中国,艾黎在上海公共租界工作时,目睹了许多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中国工人遭受剥削和压迫的悲惨情景。他决心投入到中国人民变革社会的斗争中去。1934年,艾黎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他未曾想到,这个联系竟让他在中国生活长达60年,中国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1938年,艾黎与埃德加•斯诺、佩格•斯诺同中国的一批爱国人士一道,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号召失业工人和难民组织起来建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救亡,解决生活困难,支援抗日战争。1939年1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艾黎当选委员并担任实地工作秘书。他经常奔走于中国西北、滇黔、湘桂、浙皖、晋豫等抗战后方的城镇农村,组织和发展当地的工合组织,生产数十种民用消费品和部分军需品,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和向前线临时工厂输送技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9年毛泽东和叶挺同志分别写信给工合国际委员会,高度赞扬工合组织对中国抗战作出的积极贡献。

1942年以后,艾黎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培黎,“为黎明而培训”,希望为中国革命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1944年,该校迁到甘肃省山丹县,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设有近20个供学生实习的生产组,实行半工半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针,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山丹培黎学校是艾黎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支撑起来的。艾黎认为,山丹是块宝地,有山有水,矿产资源丰富。师生们自己灌溉、采煤、冶炼、制陶、纺织,制造各种生活必需品。学生们冬天穿的皮袄、秋天穿的皮夹克是皮革厂制成的,学习用纸是自己生产的,食堂用的缸碗碟盘也是自己造的。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分工、有合作。

“努力干,一起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艾黎用这种工合精神培养出的学生有独创意识,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他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视若亲生,用大爱温暖中国学生

艾黎终身未婚,却收养了一些贫苦百姓和革命者的后代。我们聂家四兄弟与从事革命工作的父亲失散后,母亲因病故去,乔治•何克和艾黎先后收养了我们。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年代,艾黎全心全力抚养我们成人,并把我们培养成有技术的人才。

在双石铺,艾黎为工合事业和学校的经费常常东奔西走。照顾孩子分散了他不少精力,艾黎丝毫没有后悔,“照顾这些孩子,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这种乐趣,源于艾黎对中国劳苦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们在山丹培黎学校读书时,几个孩子因年纪太小,生活不能自理,艾黎就亲自照顾我们的起居,像亲生父亲一般。每天晚上安排我们睡觉,早晨叫我们起床。哪个孩子的头发长长了,他亲自给剪,督促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家庭作业,他也非常认真地检查,给我们讲解。艾黎常说:“作为一家之主,责任就是照顾好你们。”

作为山丹培黎学校的校长,艾黎关心着每一个学生,他不仅知道每个孩子的姓名,甚至连他们家庭的遭遇、不幸、苦难全都记在心里。正是在与这些学生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劳动中,艾黎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他高兴地把这些孩子称为“迎接黎明的人”。他经常教导学生们要为“新中国而奋斗”,在学习中要“善于分析,勇于创造,为人民多做好事”。

笔耕不辍,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艾黎把主要精力用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友谊方面,同时笔耕不辍,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倾注笔端。

艾黎一生出书70余部,其作品以诗歌、散文、日记、回忆录等方式,记录了他各个时期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见闻。《有办法》是艾黎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第一本书;《六个美国人在中国》介绍了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卡尔逊、史迪威和马海德6个美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提出了创造分析、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瓷国游历记》则是艾黎几十年研究中国陶瓷的一部心得之作。

艾黎一直都保持着写诗的习惯。他认为只有写人民和人民的生活,诗歌才有意义。《大雪压青松》《献给奥蒂鲁阿的诗》《好风集》等诗集,抒发了他对中国的山山水水、对中国人民史诗般的劳动和斗争胜利的赞美之情。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艾黎奔走各地进行采访,并着手翻译中国古诗。其译著有《胡笳十八拍》《唐宋诗选》《李白诗歌200首》《白居易诗选200首》等等。为了将中国古代诗歌优美的写意和针砭时弊的精髓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艾黎专门拜师和虚心请教来访的朋友,常常工作至深夜。他把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爱,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艾黎去世时,几乎一无所有,他把一生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价值连城的文物早就捐献给了山丹人民,留给我们的只有一本《艾黎自传》。在这本自传中,艾黎记载了许多为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外国朋友的事迹,而对自己的功劳却只字未提。

在中国生活的60年,无论在国内革命和抗战的艰苦岁月里,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艾黎总是坚定不移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7年邓小平同志出席艾黎80寿辰的宴会时,称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朋友、老同志”。2014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对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他在当地各界举办的盛大招待会上,高度赞扬艾黎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

同样,新西兰也以这位推动新中友好的使者为荣。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曾授予路易•艾黎文学荣誉博士学位。1985年12月21日,新西兰政府授予路易•艾黎“女王社会服务勋章”。新西兰前总理戴维•朗伊这样评价他:“许多外国人被中国所吸引,但只有极少数人将其一生献给这个国家和人民。路易•艾黎就是这极少数人当中的一个。路易•艾黎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赞扬,并且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尊敬。他的大量且内容丰富的著作向外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路易•艾黎以其独有的方式象征着各国人民和社会发展关系中友谊和人类的价值。我们和中国及其人民得以顺利地发展热烈而密切的关系,正是获益于此。”

艾黎在《人怎样才能富有》一诗中写道:

人的一生何等短暂 / 就像一阵风一掠而过 / 有的人留下万贯家财 / 让懒散的儿孙恣意挥霍 / 而真正的富有 / 应该是为同代人的幸福 / 竭尽所能 / 除此还能理解成什么?

路易•艾黎,这个名字就像时间长河里的一眼清泉,濯洗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3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