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

作者:李民骐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911

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

李民骐

  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东亚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但是步履蹒跚,特别是日本经济,仍然在低谷中徘徊。拉丁美洲各国经济或陷于衰退、或危机四伏。欧洲经济停停走走,不时有走向衰退的趋势。美国经济仍然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一枝独秀的唯一亮点。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如何,是如"新经济"派所说的,进入一个新的长期繁荣时代,还是在资本积累自身矛盾的作用下,"泡沫"破裂,走向危机和萧条,无疑是关系十分重大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收集、整理了一些反映美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统计数据,并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供朋友们参考、批评。本文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美国战后生产率增长的长期趋势,第二部分分析美国七十年代以来生产率增长缓慢的原因,第三部分讨论美国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介绍美国战后利润率和资本积累的动态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并分析本次经济周期的特点,第五部分讨论股市"泡沫"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第六部分探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矛盾的新特点。

(一)美国生产率增长的长期趋势

  下表说明了美国经济(非农业企业部门)在战后各个时期的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

表1 战后美国经济(非农业企业部门)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产出 劳动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1948-66 4.2 3.1 2.1
1966-73 4.0 2.5 1.4
1973-79 3.1 1.1 0.4
1979-90 2.7 1.0 0.0
1990-98 3.0 1.4 0.5
1995-98 4.3 2.0 1.1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199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产出也就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每名工人每小时的产出,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每单位生产要素(按照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加权平均计算)创造的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般来说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既可以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也可以是由资本积累(资本-劳动比率的提高)引起的。粗略地说,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可以作为技术进步的指标。

  主张美国经济已经或正在进入"新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自由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效率,美国经济的技术进步速度大大加快了,美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长期繁荣时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统计数据应当显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速增长。但是表1显示,在最近一次经济周期中(1990-98年),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只是比前两次经济周期(1973-79年和1979-90年)略快而已,远逊于美国战后"黄金时期"(1948-66年)的增长速度。〔1〕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仅1.4%,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仅0.5%。这样缓慢的增长速度说明,在本次经济周期中,美国经济仍未摆脱自1973年以来的相对停滞的状况。

  表1也显示自1996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确有显著增加。近三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黄金时期"的水平,虽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还不尽人意,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显著改善。事实上,这是"新经济"派认为美国经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和更加有效率的主要根据。但是,"新经济"派的这一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美国经济在1991年陷入衰退以后,受到联邦储备委员会高利率政策的压制,复苏十分乏力,直到1996年才开始加速扩张。一般来说,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或扩张阶段的后期,由于非生产性工人比例上升和能力利用率下降,生产率增长通常趋于缓慢,而在经济周期的加速扩张阶段,生产率增长通常显得比较快。这种生产率增长快慢的变化,只是反映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不反映技术进步的真实状况。所以,在比较生产率增长时,应设法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或者比较不同经济周期的平均水平。如果我们用以前几次经济周期中经济扩张最快的时期与1995-98年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最近几年的相对快速的增长,并没有什么稀奇。比如,1963-66年,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分别是7.0%、3.5%、3.2%,1970-73年分别是6.1%、3.6%、2.9%,1975-78年分别是6.4%、2.2%、2.3%,1982-85年分别是5.9%、2.3%、1.9%。但是,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只是经济周期加速扩张阶段的特殊现象,是不能持久的。

  199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也指出,近年生产率增长的加速主要是由于周期性的因素。虽然"新经济"派的经济学家质疑生产率的测量是否准确,但是《总统经济报告》指出,生产率的测量是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个长期的问题,没有理由认为这个问题在计算机时代变得更加严重。事实上,美国商业部在最新的国民收入和产品帐户中采用了新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按照新的价格指数计算的1995年以来的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约比按照旧的价格指数计算高0.2%。商业部尚未来得及将新的价格指数应用于1995年以前的官方数据。这就是说,表1中所列的1990-98年和1995-98年的数据实际上已经被高估了。如果要与以前的数据有可比性,则1990-98年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分别应当是2.9%、1.3%、0.4%,1995-98年分别应当是4.1%、1.8%、0.9%。这样的数据根本不能表明美国经济已经变得更加有效率了或者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了。

(二)解开生产率下降之迷

  从表1可以看到,在战后最初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四分之三和二分之一。但是,自1966年以后,美国经济和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都开始放慢。自197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了相对停滞的时期。1973-98年,产出的增长速度与战后"黄金时期"(1948-66年)相比平均减少了约一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分别只有"黄金时期"的三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分别减少到三分之一和十五分之一左右。

  美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什么在六十年代以后大幅度下降呢?原因之一是资本积累速度的下降。表2显示了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在战后不同时期的资本积累率(定义为非住宅固定资本净存量的增长率)。

表2 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非住宅固定资本净存量的增长

年份 年平均增长率%
1949-66 2.9
1967-73 4.0
1974-79 3.4
1980-90 2.4
1991-97 2.3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美国固定可再生产有形财富,1925-97》。

  表2显示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美国的积累率与战后"黄金时期"相比显著下降。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往往要通过投资厂房设备来体现,积累率的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降。但是,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降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就开始了,而1966-73年和1973-79年的积累率实际上还大大超过"黄金时期"的水平。可见,积累率的下降并不能充分解释生产率增长下降之迷。

  美国进步的经济学家认为,要解开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之迷,必须把生产过程看做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过程。工人是生产过程的实际操作者,掌握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工人的积极性如何,是否认同于企业,是否愿意贡献自己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生产率的增长关系重大。再好的机器设备,没有有技能、有责任心的工人的操作,也发挥不了作用。

  美国三十年代大萧条以后,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社会不平等有所减少,工会力量增加。战后,在三十年代社会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本-劳动的有限谅解"。工会承认资方在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方面的特权和保证努力提高生产,资方则允诺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同步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这一套体制一直到六十年代初都是比较成功的,生产率快速增长,工人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新一代美国工人成长起来了。新一代工人没有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痛苦记忆,他们已经习惯于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不断改善的工作条件。物质上的不安全感的减少使这一代工人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更加关心改善劳动保护条件、控制自己的劳动过程、参与管理和使工作变得更有意义和创造性。但是,已经官僚化的美国公司体制不能适应新一代工人的要求。面对工人积极性的下降,资方采取的策略是裁员、解雇、压制工资增长、忽视劳动安全和打击工会,结果更加挫伤了工人的积极性。

  据经济计量分析,工人努力程度的下降分别可以解释1966-73年和1973-79年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的84%和30%(与1948-66年相比),而资本积累则分别可以解释-18%和26%。〔2〕在美国进步经济学家看来,要改变美国经济生产率增长近乎停滞的状况,必须改变美国这种"古代式"的企业管理体制,让工人参加管理,改善工人的就业保障,为工会活动提供方便,这样才能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责任心和对企业的认同,从而提高生产率增长的速度。

(三)平等与效率

  按照主流派经济学家的观点,平等与效率是一种替代关系,不平等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率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即"劫富济贫",会抑制富人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打击勤劳,鼓励懒惰。按照这种观点,牺牲平等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和增长。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平等的增长不但没有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和增长,反而造成生产率停滞、经济增长缓慢和大多数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在战后的"黄金时期",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是稳步提高的,1948-66年,美国生产性非监督工人(大约占全部雇员的80%)的平均每周实际工资年平均增长1.8%。1966-73年,美国工人的平均每周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减少到了1%。1973年以后,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出现了长期的、持续的下降,1973-90年,美国工人的平均每周实际工资年平均减少1.1%,到1990年比历史上最高的1972年减少了17.7%。1990年以后,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继续下降,直到1995年以后才略有恢复,但是到1998年仍然比1972年少15%。在经济繁荣的1998年,美国工人的平均每周实际工资仅相当于1961年的水平。〔3〕

  1980年,美国最富的四分之一人口的平均收入是最穷的四分之一人口的6.3倍。到1992年,这个差距扩大到了8倍。从1970年到1995年,60%的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几乎没有增长。由于实际工资下降,要维持一定的收入,必须有更多的家庭成员挣取工资或者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工作更长的时间。一个中等收入的美国家庭要在1995年维持其1970年的实际收入每周必须多工作七个小时。〔4〕

  美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象这样长期地、持续地下降,这是工业革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的增加并没有如主流经济学家所预计的那样带来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效率、除了挫伤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以外,它还导致贫困人口增长,社会治安恶化,种族关系紧张,和激化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提高了社会维持现有秩序的成本,进一步浪费社会的资源和生产力。

  表3比较了若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之比)与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1979-96年)之间的关系。

表3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国家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收入不平等
韩国 5.6 3.7
芬兰 3.6 3.4
西班牙 2.8 2.6
日本 2.2 2.6
法国 2.2 4.7
意大利 2.1 3.7
比利时 2.0 2.7
瑞典 2.0 2.6
英国 1.8 6.0
挪威 1.8 3.4
荷兰 1.6 2.7
澳大利亚 1.3 5.9
德国 1.1 3.5
加拿大 1.0 4.2
美国 0.8 5.3
瑞士 0.4 5.7
资料来源:1997年《OECD经济展望》;1995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表3显示不平等程度高的国家通常也是生产率增长缓慢的国家,而不平等程度低的国家通常也是生产率增长比较快的国家。在表3所列的16个国家中,以四个国家为一组,其中生产率增长最快的为第一组,次快的为第二组,再次的为第三组,最慢的为第四组,则第一组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平均为3.1,第二组平均为3.4,第三组平均为4.5,第四组平均为4.7。这说明,与主流经济学家所鼓吹的相反,平等与效率、平等与增长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注重社会平等,不但不会牺牲效率,反而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四)利润率和资本积累

  利润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了解利润率和资本积累的动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是正确分析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基本前提。为此,首先要了解利润率运动的规律。

  利润率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利润率=利润÷资本存量   =(利润÷产出)×(产出÷资本存量)
  =利润份额÷资本产出率

  可见,利润率的变化取决于利润份额和资本产出率这两个变量的变化。利润份额和资本产出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资本积累的速度(即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如果资本积累的速度比较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超过对劳动力的供给,这会使工人在与资本家的斗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因而有利于工人在国民收入中取得更大的份额,导致利润份额下降。反之,如果资本积累的速度比较慢,利润份额则趋于上升。至于资本产出率,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

资本产出率=资本存量÷产出  =资本存量÷(就业劳动力总数×劳动生产率)

  这个公式说明,只要资本积累的速度大于社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之和,资本产出率就会增加,而随着资本产出率的增加,利润率就会趋于下降。那么,什么决定资本积累的速度呢?首先是利润率。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本家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免遭淘汰,不得不将利润中的一大部分拿出来,用于资本积累,以扩大自身实力,战胜竞争对手。这样,只要利润率比较高,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就比较高。这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

资本积累率=净投资÷资本存量   =(净投资÷利润)×(利润÷资本存量)   =净投资占利润的份额×利润率

其中,净投资指的是总投资减去用于补偿资本折旧的部分。

  一般来说,在每个经济周期开始的时候,资本积累率比较低,利润率因而趋于上升。但是,随着利润率的上升,资本积累开始加速,直至引起利润份额下降和资本产出率上升,导致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往往导致资本积累率下降,并引发经济衰退。表4说明了战后美国历次经济周期中非金融公司部门利润率、利润份额、资本产出率和积累率的情况。

表4 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的利润率、利润份额、资本产出率和积累率(除资本产出率以外,%)

年份 税前利润率税后利润率 税前利润份额 资本产出率 积累率
1949-57 12.8 6.9 21.7 1.70 2.9
1958-69 11.9 7.1 18.2 1.53 3.3
1970-73 10.3 6.7 15.9 1.55 3.7
1974-81 10.2 7.1 18.2 1.79 3.5
1982-90 8.0 5.9 13.8 1.72 2.2
1991-97 9.2 6.8 14.2 1.54 2.3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国民收入和产品帐户》;《美国固定可再生产有形财富,1925-97》。〔5〕

  表4显示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的税前利润率在战后总的来说是趋于下降的,主要是因为利润份额的下降。利润份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非生产性工人比例不断上升,导致用于非生产性工人的工资成本增加。美国私人非农业部门非生产性和监督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例从1948年的12%,增加到1966年的16.7%,又增加到1979年的18.3%和1990年的19%。〔6〕税后利润率的下降则比较不明显,说明公司所得税占公司利润的比重是趋于下降的。表4还显示,资本产出率是随着资本积累率的变化而变化的。五十年代的资本积累率比较低,因而六十年代的资本产出率低于五十年代。但是从六十年代开始,资本积累加速,资本产出率也开始趋于上升。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受低利润率的影响,资本积累率下降到了战后最低水平,资本产出率也跟着趋于下降。

  本次经济周期与八十年代的经济周期一样,其基本特点仍然是低利润率、低积累和低增长。由于利润率低,资本积累迟迟得不到加速,因而利润率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折点来得比较迟,拖长了经济周期的时间。以经济扩张开始后前几年的积累速度来说,1954-57扩张前两年的资本积累率是3.2%,1960-69年扩张前四年的资本积累率是2.7%,1970-73年扩张前两年的资本积累率是3.3%,1974-79年扩张前两年的资本积累率是3.0%,1982-90年扩张前四年的资本积累率是2.7%,而本次经济周期扩张前四年的资本积累率仅有2.0%,是战后历次经济周期中最慢的。主流经济评论常常吹嘘说,本次经济扩张正在成为战后最长的一次。实际上,漫长的经济扩张只不过反映了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资本积累速度缓慢。

  不过,经过多年缓慢的资本积累以后,美国经济的利润率水平在本次周期中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1995年的税后利润率达到了7.7%,是1979年以来最高的,与衰退年1991年相比已经上升了31%。随着利润率的上升,资本积累也出现了加速的现象,资本积累率从1991年的1.1%增加到了1996年的3.3%和1997年的3.6%。如果利润率不从现在较高的水平上降下来,资本积累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加速。这是因为,一旦资本积累达到一定速度,即使利润率不变或下降,资本家在竞争的压力下,也不得不不断扩大资本积累的规模。由于存在资本市场,即使利润率下降,资本家也可以通过增加借贷来扩大积累规模。根据美国战后的历史经验,如果资本积累率连续几年保持在3.5%以上,必然导致资本产出率上升。同时,如果失业率继续趋于下降或保持在目前的低水平上,迟早要对利润份额构成压力。

  在资本积累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如果本次周期继续延长下去,迟早要导致利润率下降并引起经济危机。不仅如此,本次周期的弱点还表现在以下问题上:股票市值严重脱离经济的基本面,随时面临崩盘危险;企业严重负债,负债率达到战后最高水平;美国国际投资地位下降,美元地位脆弱。下面我们进一步来讨论这些问题。

(五)股市"泡沫"与美国经济

  美国股票的市值经过近几年的狂涨,目前早已超出了经济基本面所能支撑的合理范围。据美国《左翼商业观察》今年四月号报道,从1982年到1998年,构成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的蓝筹股公司的利润增长了175%,而同期工人的平均名义工资只增长了66%,而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在同期竟上升了800%。用一些传统指标衡量,目前美国股票的市值已经处于极端不合理的水平,标准普尔指数的市盈率目前在35左右,超过1871-1999年的平均值14两倍还多。历史上唯一市盈率超过目前的一年是1932年,当时处于大萧条,利润几乎减少到0。其它指标,如股票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标准普尔指数与小时平均工资之比等,也都高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表5显示了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比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更广泛的指标)的股票市值与净资产之比和税后利润(包括净利息支付)与股票市值之比。

表5 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的市值净资产率和税后利润市值比(%)

年份 市值净资产率 税后利润市值比
1949-57 45.3 12.1
1958-69 81.4 6.9
1970-73 71.1 7.8
1974-81 35.6 16.6
1982-90 42.6 11.7
1991-97 91.2 7.2
1998 138.9 NA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表5显示,美国战后的股票市场有过两次大起、一次大落。第一次大起,是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从1948年至1968年,十八年时间里市值净资产率从33.3%上升到了103.5%,增长了211%,同期税后利润市值比却从22.3%的高水平下降到了6.0%。物极必反,从1968年到1974年,六年时间里市值净资产率暴跌至30.2%,下降了71%。由于股票价格大跌,税后利润市值比恢复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经过1974-82年的徘徊以后,美国股票市场开始了战后的第二次大起,从1982年至1998年,十六年时间里市值净资产率从34.3%上升到了战后最高的138.9%,增长了305%,而税后利润市值比则于1997年下降到了战后最低的5.6%。可见,美国股市此次"泡沫"膨胀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六十年代。如果历史经验可以作为依据的话,那么美国当前股市的大"泡沫"迟早是要戳破的。"泡沫"一旦戳破,那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美国股票市值完全可能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如果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对美国经济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首先是所谓"财富效应"。由于股票市值狂涨,股票持有者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因而大大增加消费开支。据估计,1997年和1998年,由于"财富效应"而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提高了一个百分点。〔7〕如果"泡沫"破裂,这部分"财富效应"将消失。

  其次,由于股票市值狂涨并带动其它资产价格大涨,使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资的成本大大降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如果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将导致各种资产价值缩水,进而提高企业融资成本,造成投资萎缩。

  但是,以上两个方面还不是股票市场崩溃所可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股票市场"泡沫"最严重的问题是其对消费者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由于股票市场狂涨,使众多消费者和企业产生财富增加的错觉,因而大举举债消费和投资。同时,在股票价格不断翻升的刺激下,消费者和企业纷纷举债投入股市。目前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资产结构可以说已经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表6说明了战后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负债水平的变化。

表6 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各种负债指标(%)

年份 消费者债务收入比 公司债务收入比 公司债务净资产比
1949-57 NA 53.2 24.1
1958-69 15.8* 61.9 32.0
1970-73 16.5 71.6 37.1
1974-81 15.7 68.9 31.2
1982-90 16.5 82.6 40.2
1991-97 16.7 83.9 51.6
1998 18.1 NA 51.3
*1959-69

资料来源:199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表6说明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负债率目前已经达到了战后最高水平。消费者债务收入比是消费者债务与个人收入之比,公司债务收入比是非金融公司部门信用债务与国内生产净值之比,公司债务净资产比是非金融公司部门信用债务与净资产之比。这三项指标在1997年和1998年都达到或接近战后最高水平,说明美国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已经十分脆弱。这种情况与二十年代大萧条之前的状况十分相似。当时也是股票价格飞涨,刺激消费者和企业大举借债并投入股市。当股市崩溃来临时,大批消费者和企业立刻因无法偿债而破产,银行因出现大量坏债而陷入困境,只能全面紧缩信贷,于是出现信用紧缩和崩溃,引起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

  如果美国股市真的崩溃,政府的大规模干预便是防止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陷入萧条的最后一个手段。这也是目前的美国经济与二十年代最主要的不同点。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大量增加开支以抵销"财富效应"消失和融资成本上升对消费和投资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通过大量增加货币发行,充当"最后借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以防止信用崩溃。但是,政府干预的这两个手段,都是以全世界的美元持有者对美元保持信心为前提的。

  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美国经济的基本矛盾,即一方面美国必须努力维持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并维护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转,另一方面它又要通过常规的宏观经济政策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防止或缓和国内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起经济中心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美元客观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是国际上通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美元起世界货币的作用,是通过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的。由于世界经济不断增长,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也必须不断增长,才能满足世界各国间贸易和资本流通的需要。不仅如此,在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和不稳定局面时,美国经济还必须保持经常帐户逆差,以增加世界范围的总需求,这就象国内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要实行赤字开支一样。

  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长,世界各国持有的美元越来越多。那么,其它国家为什么要持有美元呢?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以前,美元是以美国持有的黄金为担保的,各国中央银行可以按35美元一盎司的固定价格向美国换取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以后,美元乃至整个世界货币体系就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1982年以来,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美国一直保持经常帐户逆差。实际上,没有美国的经常帐户逆差,也就不会有1997年以前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经常帐户逆差也就等于美国对外负债。连年经常帐户逆差,相当于美国每年都能够消费和使用超过自己能够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

  美国多年来积累了巨额经常帐户逆差,如果外国人马上要美国全部偿还这些债务,要把他们持有的美元全部兑换为实际的商品和劳务,那么美国经济马上就要崩溃。所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外国人主要还不是把他们持有的美元换成实际的商品和劳务,而是用来购买在美国的资产,特别是各种金融资产。所以,现在美元的地位是与美国金融资产市场的状况,特别是股票市场的状况息息相关的。一旦美国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幅下降,就会严重打击外国人持有美元的信心。而一旦美元全面失守,美国经济就会从根本上受到动摇。

表7 外国人在美国资产和美国国际净资产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

年份 外国人在美国资产 美国国际净资产
1980-90 29.8 4.2
1991-95 45.2 -8.4
1996 59.2 -10.0
1997 67.3 -15.1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当前商情普查》有关各期。

  表7说明了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表7显示,1980年以来,美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不断恶化的。八十年代,平均的国际净资产还是正数,即美国人在国外的资产总额大于外国人在美国的资产总额。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这一情况就发生了逆转,并且外国人在美国资产和作为负数的美国国际净资产(即美国国际净负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如前所述,外国人持有美元资产而不是用美元来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这是以美国股票、债券市场上的各种资产价格不断上升为前提的。一旦股票市场崩溃,外国人就可能抛售其在美国的巨额资产,美元币值就会崩溃。到那时,美国在维护美元币值和稳定国内经济之间就会面临不可调和的矛盾。要维护美元,就必须推行保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无赤字财政和高利率,以阻止资本外流。但是,这样做就会在股票市场崩盘的同时扼杀国内经济。如果不维护美元,那么美国能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就成了美元的最后担保品。但是,以美元在全世界流通的巨大数量,就是美国人几年不吃不喝也无济于事。美国最后只有宣布美元作废、国家破产。

(六)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精辟地分析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信用和金融资本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使生产规模能够突破个别资本的限制而"惊人地扩大",另一方面,信用是一种"没有私人财产控制的私有财产",为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创造了条件。马克思还认为,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它把再生产过程的伸缩强化到了极限,使生产有可能暂时打破其内在的束缚和限制,因而使经济危机变得更为严重。

  马克思的观点在大约100年以后为西方经济学家重新发现。著名的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明斯基(Hyman Minsky)认识到,不稳定和危机是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金融体系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特征。在每次经济周期开始的时候,实现利润和利润预期都比较低,整个经济中的金融结构经过上一次危机债务紧缩的打击已经变得比较健全。当经济进入上升阶段,利润也趋于上升,但是企业界对于危机的记忆尚存,借贷行为仍然比较谨慎。但是随着经济继续上升,利润预期逐步赶上并超过了实际实现的利润,在凯恩斯所说的"动物精神"的驱使下,企业只要有利润机会便借钱投资,即使比较谨慎的企业也不得不跟着大举借贷,否则就无法参与竞争。这时,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利润的增长受到生产率增长和工资压力的限制,但是,信用的增长却是没有限制的。信用的增长终于超过了利润的增长。这时,银行和其它信用机构的预期也已经膨胀,不仅不拒绝贷款,还积极向外借钱,整个经济的金融结构于是变得越来越脆弱。整个周期最后以经济危机和债务紧缩而告终。

  但是,债务紧缩只是使资本主义经济暂时恢复平衡,随着新一轮周期开始,不稳定的趋势又得以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及信用和金融资本所起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经济恢复平衡所需要的代价越来越大了,经济危机也越来越严重。明斯基认为,以上基本上就是大萧条以前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大萧条以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所谓"大政府资本主义"的时代。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相比,"大政府资本主义"多了两样东西。一是政府在衰退时实行赤字开支,二是中央银行充当"最后借款人"。政府在衰退时实行赤字开支,可以防止利润下降演变为利润崩溃;而中央银行充当"最后借款人"则可以防止恶性信用紧缩。明斯基认为,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防止大萧条重演。但是,明斯基又指出,"大政府资本主义"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政府实行赤字开支和充当"最后借款人",私人部门经济决策错误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就社会化了,结果鼓励私人部门从事过度风险的投资,使金融结构更加脆弱化。这种成本,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开始超出"大政府资本主义"的好处了。

表8 小政府和大政府时代的资本主义(除银行和企业破产率以外,%)

小政府时代 大政府时代
1875-29 1875-41 1942-89 1980-89
政府开支/GNP 3.4 4.3 21.1 23.0
GNP增长率 3.8 3.6 3.4 2.7
GNP增长率标准离差 5.0 6.3 4.5 2.4
人均GNP增长率 1.9 1.9 2.0 1.1
失业率 6.1 7.7 5.3 7.3
每万家银行破产率 104.8 165.9 19.5 78.1
每万家企业破产率 100.3 103.1 49.3 90.8
通货膨胀率 1.0 -0.2 4.0 4.9
实际利率 4.2 4.4 1.8 7.2

资料来源:Robert Pollin and Gary Dymski,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Big Government Capitalism and the Minsky Paradox," in Gary Dymski and Robert Pollin ed., New Perspectives in Monetary Macroeconomics, pp.369-402,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表8列出了美国经济在"小政府"和"大政府"时代各项经济指标的比较。就经济增长而言,小政府时代的经济增长率略高,但是大政府时代的人均经济增长率却略高于小政府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大政府时代经济增长的波动大大减少了。大政府时代的其它成就有,低失业、低银行破产率、低企业破产率和低实际利率。大政府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有温和的通货膨胀,小政府时代则基本上没有通货膨胀。需要指出的是,在八十年代,"大政府"的成本明显增加了,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在能够表现大政府时代优越性的失业率、实际利率和银行和企业破产率等几个方面,都接近甚至超过了小政府时代的指标,说明"大政府资本主义"已经弊多利少了。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从根本上动摇了"大政府资本主义"的基础。在一国经济范围内,出现经济危机时,可以由政府实行赤字开支和充当"最后借款人"。但是在资本、商品和劳务充分自由流动的世界经济发生危机时,谁来实行赤字开支和充当"最后借款人"呢?历史上,是由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就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或多或少起着这种作用。但是,美国毕竟不是世界的政府和中央银行。美元不是世界各国的法定货币,而只是有条件地被各国接受为国际流通和支付手段。美元的地位,归根结底是以美国的国力为基础的。就此而言,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在世界上也就是相当于一家准备金相对比较丰富的大银行,在面对不太大的危机时,尚能解一时之困。但是,正是由于全球化使资本、商品和劳务趋于充分自由流动,正是由于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膨胀,才使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得以发挥到极点,如马克思所说的,使再生产原有的伸缩的性质强化到了极限,使生产能极大地突破它内在的束缚和限制,从而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规模和危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超出美国这家大银行所能应付的范围,直至它破产吐血也无能为力。

  面对"大政府资本主义"的矛盾,主流的经济学家纷纷主张解除政府管制,让私人经济发挥其固有的效率。美国比较进步的经济学家则认识到,回到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时代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使大萧条或者更严重的灾难在今天的世界重演。在他们看来,"大政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一方面,关于金融和投资的基本的经济决策掌握在少数私人手中,另一方面,私人错误决策的成本却由社会承担。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是简单地实行私人"自负盈亏",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这已经根本不现实了,而是按照凯恩斯在《通论》最后一章中所说的,实行"投资的社会化",通过由社会大众参与的民主的经济计划来约束私人的投资行为,使之集中于生产性领域而不是投机性领域。

注释:

  〔1〕其中,1998年美国非农业企业部门的产出、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分别估计为4.3%、2.5%、1.3%。

  〔2〕见Samuel Bowles, David M. Gordon and Thomas E. Weisskopf, After the Waster Land: A Democratic Economics for the Year 2000, pp.97-120, Armonk, NY;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0。1966-73年资本积累对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的解释是负数,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资本积累率实际上比1948-66年还要高,所以如果其它条件不变,生产率增长速度本来应该更高。

  〔3〕199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平均每周实际工资按1982年美元计算。

  〔4〕见Real World Macro (fourteenth edition), pp.25-29, Somervill, MA: Dollars and Sense, 1997。

  〔5〕税前利润率和税后利润率分别是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与净利息支付之和再除以非住宅固定资本净存量,税前利润份额是税前利润与净利息支付之和再除以国内生产净值,资本产出率是非住宅固定资本净存量与国内生产净值之比。考虑到朝鲜战争的影响,1949-57年实际上包括1949-53年和1954-57年两个周期。1958-69年和1974-81年则各自包括了一个短暂的中间性周期:1958-59年和1980-81年。

  〔6〕见David M. Gordon, Fat and Mean: The Corporate Squeezing of Working Americans and the Myth of Managerial "Downsizing," pp.47,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1996。

  〔7〕见199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67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民骐
李民骐
美国尤他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