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战思维下美国大政府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杨维东 来源:《理论界》2013-6 2013-10-30 931

  2013年1月,奥巴马在新任就职演说中提到:我们不能把制造新就业机会和新行业的技术让给其他国家,我们必须明确这一承诺。这是我们保持经济活力和国家财富的方法。而奥巴马在美国中部城市堪萨斯演讲时也曾谈到,因中国工资迅速上涨,呼吁美国企业迁回美国,协助中产阶级创造就业与收入。这种提法反映了国家对企业的引导和干预的努力,说明了美国社会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是美国政府加大对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的管控力度以使其更符合国家利益的体现,这也符合奥巴马一直倡导的大政府改革思维模式及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张。自2009年上任以来,奥巴马在推选大政府改革、加强政府经济监管的同时,新冷战思维也逐渐显现。提振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中产阶级收入的可以选择的道路很广,政策很多,但直接呼吁美国在华企业迁回美国这种鲜见的倡议,不能不说是代表了当今一部分美国人逐步清晰的新冷战思维。与此同时,共和党的其他竞选人也谴责中国的贸易做法,称其为“掠夺成性”,是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的罪魁祸首。在此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

  一、奥巴马大政府政策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政府干预过多引发的社会问题,在“划桨不如掌舵”、“顾客至上”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领下,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里根革命”、“撒切尔夫人主义”旋风,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倡导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偏右的社会政策。但时过境迁,近30年来,“里根革命”、“撒切尔夫人主义”右派潮流显露疲态,过度相信市场自我调整机制的想法显现出各种的社会问题,政府监管缺失、市场调节失败导致次贷危机、失业率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投机大亨索罗斯甚至把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责任归咎在撒切尔和里根身上。正如奥巴马在2008年就职演说中提到的,“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削弱,原因是有一些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我们的人民正在失去家园,失去工作,很多工厂要倒闭。社会的医疗过于昂贵、学校教育让许多人失望”,国民不满情绪日盛以致大规模“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生。在此背景下,打出“改变”竞选纲领的奥巴马致力于实行大政府的政策模式,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监管和经济调控,以提高医疗教育保障、提高家庭收入、加重富人的税收,减少社会不公平的程度。奥巴马的大政府努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二、奥巴马大政府政策的美国国内影响

  1.公共事业支出加大,兴起了大规模修建桥梁和公路的浪潮

  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对政府出台新经济刺激措施的呼声日益强烈。不同于共和党的自由放任、市场力量至上的经济政策,奥巴马主张大规模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次贷危机后,奥巴马政府为促进美国经济实现复苏而推出的一系列政府干预计划。根据奥巴马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及扩建计划,政府将对总长15万英里(约合24万千米)的公路进行重建,建设或维护4000英里(约合6400千米)的铁路,以及建设或修补150英里(约合240千米)左右的机场跑道。这也是奥巴马政府一项旨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帮助促进经济复苏进程的更广泛计划的部分内容,其旨在通过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及扩建计划,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确保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降低失业率。

  2.对经济活动给予更多的政府干预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带来了市场的过度自由化并堆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直至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发生,这与美国政府一直以来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不无关系。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致力于加强包括金融监管在内的政府监管,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试图将“公司国家”扭转为“政府国家”。但美国是世人公认的最标准的“公司国家”,是资本主义的公司形成整体作为国家发展引擎,民主党与共和党一样维护这一体制,主要分歧在于容忍政府干涉的程度不同。布什效法里根以“减税”振兴经济没有收效,金融风暴使美国“公司国家”元气大伤,金融界信心丧失。奥巴马雷厉风行“大政府”将会与“公司国家”的既得利益形成尖锐的对立。[1]

  但正如奥巴马在2008年就职演说中提到的,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不应该纠缠于政府过大还是过小的争论,只要是能够产生效果的干预行为,就应该执行。在新的任期中,奥巴马也坚持了加强政府干预的政策,在2013年的国情咨文中讲到:我们要把党派利益放在一边,共同努力以通过一个可以取代不计后果的削减预算,对未来进行灵活的节省和智慧的投资。

  面对金融危机,提出政府干预应该说是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也是奥巴马政府试图加强政府监管的必然选择,以实现在各方力量博弈下建立一个有限度的大政府目标。

  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8000亿美元的政府干预方案在内的一系列的政府干预方案以救市,一方面适时推出一系列加强政府金融监管的措施,其中包括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通过金融市场改革议案、华尔街改革法案等,政府甚至获得了可以接管并关闭陷入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权力。通过上述措施,奥巴马政府不断提醒着那些银行家、跨国企业CEO们,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大企业也理应受到国家的监管,以保证其符合国家的利益。

  事实上,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包括日本的发展,都不是全靠自发市场而是在国家管理条件下的“市场竞争”的结果。在他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中,公共决策、政府规制和干预都起了重大的作用。[2]

  3.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空间加大,减少转型的冲击,降低政府成本

  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美国也未能免俗。但是相比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政府在为其国民提供福利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不少在别国由政府提供的福利,在这里是由私营的、非营利性的组织提供的。它们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却提供着公益性服务。[3]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小政府变革开始后,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更是获得了大量的活动空间,发挥了很多政府的服务职能,达到了缩减政府规模的效果。目前在很多领域(如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领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非营利组织,政府自己的机构唱的只是配角。[4]但此次的政府变革是在与上次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向上展开的,是在企业自由、个人自由已经成为定律的背景下展开的,奥巴马加强政府干预和政府主导的做法必然要和长期形成的社会习惯相矛盾。

  因此,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职能过渡,将已被证明市场失效的教育、卫生保健等关乎分配公平的领域先让渡给非政府组织,通过“国民共进”的格局,实现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运行格局的调整,达到减少转型冲击,降低政府成本的双重效果。

  4.具有实用主义特征的新国家主义抬头

  针对大财富集团败坏政治、制度上对大众参与政治加以限制、政府功能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情况,罗斯福和进步党人提出了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强化政府功能为中心内容的政治改革方案。[5]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00多年后的奥巴马严厉抨击共和党的自由市场理念,批驳共和党坚信的“市场可以掌控一切”理论,重提老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重要性,新国家主义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但时过境迁,现时的奥巴马与100多年前的罗斯福不同,在扩大政府干预的过程中,他也担心被扣上政府过度开支和过度干预扭曲了市场、束缚了企业手脚的帽子,因此并不十分在意政府本身大小的争论,而更加关注于政府规模产生的实际效果,如政府能否帮助家庭找到薪水合适的工作、给他们可以负担得起的医疗保障并让他们体面地退休等等。应该说,奥巴马政府的新国家主义,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的特点。

  三、“奥巴马主义”与逐渐清晰的新冷战思维

  2011年奥巴马总统宣布将向澳大利亚派驻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美国媒体撰文称,这意味着美国已越线,开启了与中国的一场新冷战。11月25日,澳大利亚著名学者、前国防部副部长休·怀特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巴马主义》的文章,认为奥巴马亚洲之行标志着“奥巴马主义”的诞生。他把“奥巴马主义”和“杜鲁门主义”相提并论。“杜鲁门主义”是要遏制苏联,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而“奥巴马主义”则是要对中国进行遏制。文中还谈到,“奥巴马主义”虽缺乏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因素,但它凸显了“杜鲁门主义”的地缘政治核心要素。[6]

  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在美国“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甚嚣尘上,从政客到商人,从学者到企业,很多人贩卖着这种观点,视中国的发展为新世纪美国最大的战略威胁,事实上形成了所谓的“新冷战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可谓当年反苏冷战的翻版,那场并不久远的两极冲突导致苏联解体,美国因此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新冷战所谓的“新”字,是把苏联换成了中国;新冷战的“新”,还体现在不像上次冷战致力于意识形态之争,此次新冷战体现更多的是实用主义。政客们把美国的经济问题,如失业、物价等与中国崛起扭曲地联系起来,加深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误解,进一步培育了中国威胁论的土壤,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乃至敌对情绪。近日,奥巴马呼吁美国民众要对美国保持信心,他相信美国经济终将重返轨道,他以亚洲之行为例说,相较于中国,各国更指望美国。奥巴马:“他们在亚洲做了一项民调,‘与中国比较,你们怎么看待美国’,九个国家有八个都说美国是他们所指望的国家。”[7]此类言论也对中美之间的不信任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新冷战思维背景下大政府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像美国这样的起着全球经济火车头作用的国家,其向大政府的转型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它依托军事强权和货币强权形成的在金融和经济方面的侵略性和掠夺性,将会使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8]当前,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大,对美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也愈发敏感,特别是在美国新冷战思维日益膨胀、大政府模式日益显现以及二种趋势相互交织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事务的干预将逐渐加大,我国对外事务不确定性将会大增。总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美国新冷战思维背景下大政府趋势将会对我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的贸易冲突

  那时,奥巴马为谋求连任,会持续加大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挽回经济颓势以谋求连任,因此,正如他在堪萨斯演讲中说的一样,他会确保将更多的工作保留在美国本土,协助中产阶级创造就业与收入,至于是否被贴上贸易保护主义标签则显得不是十分重要了。虽然近期美国经济在慢慢走出低谷,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对华施压的两手策略不会改变。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至今没有正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且始终对中国高科技出口贸易采取各种限制措施。可以想象,新冷战思维背景下,在美国经济几乎触底的时候都没有放松此类管制以扩大出口,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今天,短时间内这种限制不会放松。

  与此同时,从晶体硅光伏电池、轮胎到纺织品,从知识产权到人民币汇率,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从未间断,美方指责中国的“贸易扭曲政策”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可以预见,中美贸易摩擦将会随着贸易本身持续进行下来,并且会越来越激烈,贸易争端的背后掺杂着众多的非贸易因素使贸易本身复杂化、政治化。这种把经济政治化的做法,意图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但正如休·怀特所说,美国想从经济上遏制中国的战略三十年来没有获得任何进展,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证明了这一点。[9]

  2.逐渐不友好的美国媒体

  美国传媒是美国社会特别是美国政治的一面镜子。[10]美国著名记者马文·卡尔布称:美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媒体-政治”时代。美国政治风向的变化无疑会反映到媒体上来,并对政治产生反向影响,进而在美国政治中扮演了一个关键性角色。

  大政府变革及新冷战背景下,政府更加关注媒体报道的效用,在不干预媒体的同时尝试着加强对媒体的影响程度,奥巴马上台之初白宫与福克斯新闻网的争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政府政策遭受福克斯新闻网猛烈抨击后,白宫指责其“将观点当新闻”,而福克斯新闻网则指责政府试图干预媒体。但大部分媒体都明白,与政府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其市场地位,在此背景下,美国主流媒体一方面更加迎合反华人士的口味,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加发行量;一方面以国家利益的名义,深入发掘乃至夸大中国的负面新闻以讨好政府。以近期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一条新闻为例可以对此加以说明。该条新闻的名称是:“中国工人加薪,美国消费者买单?”内容大致是说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即将来临,美国人发现今年的各种圣诞消费品的价格都在上涨,而这与中国工人的工资上涨有很大关系。[11]看似客观的分析背后却堆积着一个判断,是中国人又从美国人腰包里多掏了美元。

  3.对华环境政策的变化

  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的遏制政策也变换着方式方法,打环境牌、用绿色枷锁抑制中国发展,成了新的路径选择。2011年德班会议上,美国仍然声称,除非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接受有约束力的减排指标,否则美国不可能考虑强制减排。事实上,美国是目前唯一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美国早在2001年就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一开始就拒绝履行减排义务。现在的奥巴马政府,一方面制定了事实上的“零减排”策略,另一方面则紧盯中国和印度等“基础四国”,声言必须以“中国加入”为其履行义务的前提,意图在气候秩序构建上对我国挤压、牵制。[12]

  总之,在新冷战思维和大政府管理变革的共同趋势下,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将更加清晰,针对性更强,上述政策将会和所谓“海空一体化”军事政策一起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显著影响,这也是所谓“奥巴马主义”的核心内容,必将会给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增加新的不确定因素。新冷战,并不遥远,而奥巴马政府推动的大政府变革无疑将会加快这一进程。

  参考文献

  [1]谭中.“奥巴马现象”初释[N].联合早报,2009-03-09.

  [2]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4).

  [3][4]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4-65、94.

  [5]李剑鸣.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J].美国研究,1992(2).

  [6][9]Hugh White.The Obama Doctrine[J/OL].华尔街日报网络版,2011,[2011.12.18].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4452104577057660524758198.html

  [7]奥巴马谴责共和党:相较中国各国更指望美国.[J/OL]凤凰新闻网,2011,[2011年11月23日].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11/23/10843016_0.shtml

  [8]时寒冰.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赵文荟.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给中国新闻管理的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5).

  [11]中国工人加薪美国消费者买单?[J/OL].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1,[2011年12月15日].http://cn.wsj.com/gb/20111215/bch121839.asp?source=whatnews

  [12]程磊.日媒称中国掌握德班气候大会主动权[J/OL].法制晚报[2011年12月09日],22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