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屠呦呦入选“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想到的……

作者:湘 君 来源:思想建设 2019-09-18 953

由屠呦呦入选“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想到的……

    

由屠呦呦入选“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想到的……

  近日,看到“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89岁高龄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赫然在列。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名单,每一个名字都记载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屠呦呦的上榜,让人感慨、钦佩、振奋。

  在乱象丛生、生存发展压力倍增、内忧外患的当代,或许很多青年朋友都困惑于“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一主题。奋斗还是享乐?名利还是责任?生存之后,余下的该怎么办?学历拿到了,职场、官场中怎么找定位?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曾经激励了上一辈人。那么,对于当代的我们呢?或许,屠呦呦的人生,能带来一点参考。 

  不得不说,屠呦呦是当今中国一个奇怪的现象。

  首先,是其履历上的“平庸”。2015年,当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人们骤然发现,这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两院院士头衔。背景朴素得要命,头衔少得可怜,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诺贝尔奖这档子事,当她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有的话),她受到的追捧会比光鲜亮丽的“三有”科学家少多少。

由屠呦呦入选“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想到的……

其次,2015年之后,虽然今年6月17日她带领团队再次爆出突破性成果,也被《人民日报》为首的官媒报道,但从整体的媒体热度来看,几年来,屠呦呦竟然长期处于“火而不爆”、“名而不扬”的尴尬位置。中小学生听说过她,但对她具体的事迹知之甚少。宣传口的笔杆子提到过她,但似乎总是欠缺些感情,也欠缺真正的理解。媒体似乎并不偏爱于她,比起明星绯闻、热点舆情的“小事可以炒成大事”,屠呦呦的事迹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竟然可以很快消解在一带而过的文字之中。6月17日的最新成果曝光之后,流传最广的一篇网文,名为《89岁屠呦呦: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将屠呦呦的故事与褚时健、摩西奶奶、倪大红并列,讲述人生不怕起步晚,虽然道理也不错,但总归是牵强附会,所列举人物也是南辕北辙、内核相差甚远。  

再次,屠呦呦显然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女性,她成就斐然、家庭和睦,是妇女奋斗、妇女解放的典范,可是,热衷于“女人心经”、“女性成功学”的各类推送中,竟然鲜有她的名字。女人的榜样,“女神”的代表,可以是林徽因、杨绛,可以是张爱玲、宋美龄,可以是赵小兰、陈香梅,可以是杨澜、王菲,可以是巩俐、刘晓庆,甚至可以是季莫申科、希拉里,但就不必是屠呦呦。似乎,因为她是科学家,因为她没有花边新闻,因为她没有海外关系,因为她的形象过于严谨傲然,缺乏女人味,因为她没有传统江浙女性的好家世、娇柔气质,所以,她似乎不是一个媒体眼中的典型意义上的女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煊赫背景,没有众人追捧,从不招摇的女人,用大半辈子,扛起了民族科技精神的大旗。

仔细回看2015年诺奖颁奖画面,一身紫色礼服的屠呦呦,神情庄重之中透着淡定,从容之中甚至还透着些许自信与傲骨,没有丝毫的逢迎。这种不卑不亢中,挺起的是中国人应有的脊梁,彰显的是中国学者应有的气派。这一定格的姿态,让人想到了广为流传的她年轻时在实验室的照片。虽然也是青春年华,但照片中透着无比的朴素、严谨、专注,谦逊之中带着端庄。这种神情与几十年后获奖的神情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人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脉。


由屠呦呦入选“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想到的……

屠呦呦其人如其名,有霸气,有文气,唯独缺少些媚俗之气。这样的格调,让她屡屡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1955年,25岁的她北大毕业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到1977年,47岁,已担任抗疟疾科技组组长8年的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上,她最美好的年华,就奉献在了实验室。这一项成果,让多少非洲同胞免于因疟疾而死亡!研究过程中,经过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仅失败就经历了380多次。中间,因为工作的需要,她甚至狠心抛下孩子投身科学研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科研成果并不冠以个人的名字,也不作为个人的成就。1977年那篇论文的落款也是单位。可她就是这样执着,甚至是这样的“傻”。完完全全把自己奉献给了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在机会众多、个人意识觉醒的年代,只要她稍微有些活动的能力和意识,争取出国,对履历加以包装,凭借早先的贡献,似乎也不难于获取更多的名声和社会地位。不知是不会,还是不受待见,总之,多年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一位“三无”人员。在很多人为了履历筋疲力尽,为了头衔争得头破血流时,她显得过于低调和淡定。此时,我们已看不懂,她是“傻”到弄不来这些头衔,还是聪明、彻悟到明白其实头衔与成果也未必挂钩,所以何必为事业之外的名头耿耿于怀,耗费生命?

2015年,她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西方人的恩赐了吧?还是迟到的奖赏?她用中文做了演讲,言简意赅地介绍了研究的过程,感谢了523抗疟研究的全体成员的努力,再次强调了中医是一种宝藏,并且感谢国家当年赋予自己的重托。这种实事求是与淡定严谨,再一次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屠呦呦并没有喜悦到疯狂,她保持的是一种本色。

扬天下之大名后,最难的是放下功名而静心。尤其是,屠呦呦已然步入人生暮年,在这个年龄,安享一份荣誉也是理所应当的,身体也往往成为局限。然而,她偏偏闲不住,竟然能在89岁高龄,再次带领团队获得重大突破。这是与名利的较量,更是与生命的较量!她就是这样的淡定,这样的硬气,这样的勇敢。然而,就是如是的突破,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也没有某个明星生子、某个80后成为正厅级干部、某个女人嫁给富豪火爆,它的价值湮没在喧嚣中。

但是,明眼人依旧可以拂去尘埃,看到事情本身的光亮。“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诗句用来形容屠呦呦,似乎并不为过。她傲雪迎霜,卓尔不群,她大仁大义,普度众生,她淡泊名利,奋斗终生,但她却始终不成为主流,也不会成为媒体的宠儿,她用一生拒绝庸俗。我们可以从其一次次的拼搏中,感悟到她对党、对国家、对祖国和世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感悟到那个火红的年代的一腔情怀——“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不禁想到《为人民服务》中的一段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是屠呦呦的情怀。对于当代的我们,虽然环境、形势有了很大改变,我们有优越的一面,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然而,事物的本质并没有变化,精神永存。屠呦呦像一座活的丰碑,给我们以激励。激励我们的,不仅是她的成就,更有她至今作为“三无”人员却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勇气和淡泊。

由屠呦呦入选“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想到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9
0
3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