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一新

作者:张国祚 来源:察网 2018-01-13 865

张国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一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这一新概括一经党的十九大提出,就立刻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并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究竟新在哪里?我认为,这里的“新”是全方位的,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里的“新”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新在时代背景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进入新时代。世界多极化始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在那多极化的初期,美国一极独霸超强,而中国这一极不时面对西方“中国崩溃论”的唱衰诅咒,甚至许多人都在担心“中国这面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但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同世界其他“极”相比,中国的发展最为耀眼,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世界多极化时代最为显著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也进入新时代。2001年,当中国怀着既欣喜又紧张的矛盾心情加入世贸组织时,面对制定规则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人存在担忧,因为我国是后来者,难免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但是我们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一跃成为领跑者。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与此同时,以往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却打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小旗,从某种意义上看,美国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者。

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发展也跨进了一个伟大新时代,习近平从三个维度精辟论述了这个新时代的历史特征。一是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沧桑巨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P10)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P10)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P10)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1](P26)新的时代必然孕育新的思想,也必然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新在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巨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跨进伟大的新时代,取得伟大新成就。而且“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1](P8)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1](P3-7)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解决,包括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能力,实体经济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民生,脱贫,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安全,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落实,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都有待于新实践来解决。[1](P9)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某些西方政客仍然走不出“修昔底德陷阱”和冷战思维的桎梏,千方百计对中国掣肘和遏阻,散布“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这些都是新实践所必须应对的新挑战。

所有上述成就、问题和挑战,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指出,“实践是理论之源”。[1](P26)正是在这个伟大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蓬勃发展。

三、新在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肩负着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P10-11)

习近平把这个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概括为“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1](P17)并精辟地论述了“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他强调,“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P15-16)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为了不辱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新的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党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承担新的伟大历史使命需要新的伟大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顺应新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召唤赫然而至。

四、新在理论贡献

治国理政必须首先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行动纲领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大根本理论问题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定位。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P54)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和定位,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这一概括和定位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P1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敏锐而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习近平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新概括和新定位,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将“物质文化需要”改为“美好生活需要”,表明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生活需要的期望值更高了,已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全方位的美好,包括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行使民主权利更加充分、生态环境更加清洁美丽、文化生活更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等。而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城乡发展、行业部门之间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收入分配等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对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新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明确的立论前提。

二是对新时代党的理论主题的科学回答。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来说,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走向社会主义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并开创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应当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探索,到党的十八大前足足经历了35年,饱经艰难曲折、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究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长期思考、也是许多人困惑的理论主题,直至党的十八大以后才逐步清晰起来。习近平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深刻的理论勇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果。

五、新在人民至上

关于人民历史地位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在经济上存在社会分配不公、收入两极分化;在政治上,老百姓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证,这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稳健发展,必须解决好民生和民主这两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眼于党的性质和宗旨,着重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P44-45)又从治国理政方法论角度阐述了“人民至上”的理论依据和贯彻人民至上的思路、措施、办法、体制和机制。他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P61)“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1](P66)他强调,一定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P45)他提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P35-36)人民至上理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六、新在文化自信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亮点,它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迄今还没有关于文化自信的系统论述。习近平多次指出,文化自信相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在十九大报告中精辟地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40-41)他系统阐述了文化自信的依据和内涵,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他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思路,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P41)他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P41-4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本身也是我们党坚定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七、新在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创新思维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治理的蓝图。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P4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1](P45-50)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从来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如此科学、规范、详尽而接地气的论述。这显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创新之处。

八、新在尊重自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把“美丽”写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P12)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P50)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1](P50-52)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个政治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对保护生态问题能从理论与实践、战略与措施的结合上有过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务实管用的论述,毋庸置疑,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

九、新在强军之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军队国防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军事理论。在强军意义上指出,强国必有强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新时代强军来保护。在强军背景上,强调必须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在强军任务上,提出要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1](P53)在强军措施上,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强调要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要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强调军队要准备打仗,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强调扎实做好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军事力量运用,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在处理军地关系上,强调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强调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1](P53-5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十、新在外交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亮点之一是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P57)这是习近平对新时代重塑国际关系而提出的创新外交理念,也是共产党人新时代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新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强调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P58-60)上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交理念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而且也是在世界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政治体系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

十一、新在从严治党

党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是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的,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P6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P8)其中难度最大、意义最大的就是“打虎拍蝇”反腐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强调反腐败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强调必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1](P67)他指出,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号召全党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1](P61)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1](P62-64)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要增强学习本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1](P68-6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概括的提出,是我们党在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判断。这一新概括准确深刻、内涵丰富、令人信服、深得民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内容非常丰富,创新亮点很多;仅从上述十一个方面就不难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立于新时代理论之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承上启下的集大成,是我们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当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7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