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王岐山强调“政府无限责任”,纠正“小政府”误区

作者:江 宇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7-04-05 1124

王岐山强调“政府无限责任”,纠正“小政府”误区

  

3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在北京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以及法院和检察院,在广大群众眼里都是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对此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可以认为,这是对近年来我国流行的“党政分开”、“小政府”、“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错误倾向的正式回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简政放权、破除旧的计划体制,极大地激发了经济活力。但同时逐步助长了另一种倾向,形成了新的认识误区,即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经济增长越快;只要持续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就能够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增长。

“小政府”观念不成立

“政府越小越好、管得越少越好”的理念,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这是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一种话语迷信,是随着西方新自由主义改革出现的。营造这种话语,在其国内是要突破政府对资本特权的限制、便利垄断资本获得更大的超额利润;在国际上则是将其作为对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使发展中国家放弃民族主义的经济政策,以便巩固和加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抛开其意识形态因素,在理论或是实践上,“小政府”的观念都不成立。

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其现代化初期就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英美等早期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其发展初期实施了严格的国内贸易保护,并且通过政府开辟海外航道、圈地运动等,为工业化准备条件。德国、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初期就是以政府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相反,目前广大陷入贫困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受制于政府能力不足。在现代化的初期,政府起着维持安全和秩序、构建国内统一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实施产业政策等办法,而这些国家的政府却没有能力履行这些基本职责,以至于现代化久久不能启动。

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之后,政府职能并不是削弱了。从国际视角看,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明显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史学家Marc Law 和Sukkoo Kim(2011, p.113)也写到:“尽管美国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市场经济体,政府管制仍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一切都在管制之下:无论是美国人吃什么食物、开什么车、怎么看医生,还是决定从哪里借钱,又贷款给谁的金融体系。”

那种把一切政府监管虚无化、认为市场自身能够做到优胜劣汰、实现最优境界的观点,并不符合事实,市场上广泛地存在信息不对称,买家没有卖家精。政府进行监管、制定标准、进行认证、披露信息等等职能是一种公共产品,有助于市场主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对技能人员授予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对其执业能力的信息向社会的披露,是减少交易成本的办法。如果没有这种认证,企业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可能每家企业都要付出时间和成本进行考察,这就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政府同时具有“掠夺之手”和“保护之手”两个角色,如何发挥其功能,关键是看政府代表谁。一方面,政府可能同利益集团勾结起来对社会进行攫取;另一方面,也只有政府才有合法权力遏制利益集团,维护社会公正,提供公共服务,并对外维护国家利益。在现实中,有些人希望捆住政府“掠夺之手”,这种主张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大众;另一些人则希望捆住政府“保护之手”,让政府不要遏制利益集团、不要调节收入分配、不要搞社会福利,因为这些做法对有产者不利。可见,同样嘴上念叨“限制政府权力”,心里的算盘可能完全相反。

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大行其道。以智利独裁者皮诺切克为代表的政客,通过政权的力量强制推动市场化、私有化,结果使财富迅速向寡头集中。信奉“看不见的手”的人却用“看得见的手”强制推行市场化,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实际上是为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开道。

中国道路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组织者、领导者,在中国现代化模式中起着核心作用。旧中国无法启动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能够凝聚全国人民意志、形成共同目标的政权。无论是清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政府,都没能建立一个能够启动现代化的国家政权。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启动现代化,关键的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一个代表人民长远利益、有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的国家政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府职能问题上,既没有像前苏联那样完全包办代替,也没有陷入新自由主义“小政府”的陷阱,而是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不断强化国家能力。中国共产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国的政府在经济运行中,不仅是简单的“守夜人”、“裁判员”,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代表人民来治理和驾驭市场和资本,政府的经济职能不仅局限在制定规则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而是在举办公有制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为的政府不能放松监管

积极有为的政府,使中国避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两类陷阱:一个问题是政府软弱涣散,缺乏必要的国家能力;另一个问题是政府为强势利益集团所俘获,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剥夺大众。

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出于“减少监管”,政府一放手,市场就有了活力;只要经济出现问题都是因为政府管的过多。这种解读并不正确。这种流行观点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经验的简单外推:政府因放开城乡多种经营的限制,加速了经济增长。如何解读这一历史事实?事实上,当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仅仅归结于“去监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此前多年建设的积累,已经具备了诸多发展城乡多种经营的条件,放松部分监管仅仅是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今天,尽管行政审批仍然有些阻碍发展的成分,但是同样有一些领域存在着监管不足和政府缺位。比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民营医院等等,审批不是过于严格,而是监管错位及缺位,该管的没有管到位。产能过剩、金融泡沫等问题的出现,也并不是“大政府”所导致的,而是一些政府的行为助长了市场的盲目性,本质仍然是市场失灵,只有靠政府正确地履行职责才能解决。

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如果不受制约,就会在资本利益的裹挟下,冲破维系人类社会现有的一切关系和文化、道德约束,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失去其自然和社会属性。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成为商品,只能接受资本的盘剥,将会造成尖锐的社会分化和对立。土地变成商品,会造成恶性兼并和大量流民、生态破坏;资源环境变为商品,会导致环境透支;自由放任的市场无法解决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的公平提供,从而也需要政府承担责任,确保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可见,有为的政府才能构建有机的社会,有机的社会才能诞生有效的市场。

如果盲目地迷信“去监管化”,不加分析地缩小政府职能,不仅不能带来经济增长,还可能增加新的风险,增加无效供给。比如,在涉及环境、安全、规划的行业简单地放松监管,就会导致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对社会造成危害(负外部性),对金融机构的设置放松监管,就可能导致欺诈投机等金融风险的增加。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刺激经济,放松了对私营医院的审批,结果导致以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大量资金进入医疗领域,给后续的监管带来更大的难度,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这些都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如果放弃了这些职责,一个国家不可能有长期、健康、持久的发展,而且将产生巨大的风险及副作用。

从思想方法上说,对绝对市场化的迷信、对私有制的迷信、对小政府的迷信,归根到底是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把改革开放初期成功的经验表面化、片面化、绝对化。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避免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教条主义化,做到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使改革适应新的实际。

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4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