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肆推销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炎黄春秋》一家杂志社在战斗

作者:巨龙 来源:察网 2016-08-13 996

大肆推销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炎黄春秋》一家杂志社在战斗 

核心提示:大肆推销历史虚无主义,种种深挖“历史暗角”的故事,并不是《炎黄春秋》一家杂志社在战斗,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互相推广,彼此佐证,纸媒和互联网交替放大,制造三人成虎的舆论氛围。

这些年,我特别留意过各地报刊亭的报纸和期刊品种。高端一些的读物,例如《读书》《随笔》,在二线城市以下,很难找到,连《中国经营报》这一类较为全面的经济类报纸,发行渠道也只能覆盖到二线城市。

能够覆盖从首都到县城以下的期刊,其实屈指可数。《故事会》、《读者》、《知音》这一类大众读物不必说,《炎黄春秋》也在其中。查阅了一下《炎黄春秋》的发行量,大概在20万左右。约略相当于《故事会》的20分之一。但是《故事会》盗版书极少,《炎黄春秋》的盗版翻印量却很大,而且盗版的合集很多,因此这20万的发行量,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常大。

另外,《炎黄春秋》的读者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关注历史的知识分子,还有不少中小学教师,还包括很多高校师生。所以,和一般快餐式“心灵鸡汤”的读物不同,这份杂志对整个社会的思想影响力,不容小觑。

更不要说,这份刊物每月发行,而且内容在网络上传播很广。各种转载,各种引用,还有各种添油加醋。所以不能低估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副作用。

我看过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视频,也读过不少否认毛泽东思想、否认共产党历史的文章,而其中的不少素材,追根溯源,也是发端自《炎黄春秋》。

也就是说,大肆推销历史虚无主义,种种深挖“历史暗角”的故事,并不是《炎黄春秋》一家杂志社在战斗,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互相推广,彼此佐证,纸媒和互联网交替放大,制造三人成虎的舆论氛围。

应该说,《炎黄春秋》的确积聚了一批相当有水平的“笔杆子”,历届总编以下,还有一群善用“春秋”笔法的写手,种种加工过的访谈录,针对我党我军历史一些挫折和失误,绘声绘色描写如同亲临现场,还有各种野史八卦的结合拼凑。文笔生动,内幕众多,情节又极富故事性,无怪乎能够吸引众多目光。

然而,《炎黄春秋》笔下,并不是经得起推敲的正史,而且包含了大量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鸦片,它动摇了一些干部群众的信仰,跟着质疑我们的党,质疑我们的军队,其隐性的危害极大。

我们的近代史,绝不是《炎黄春秋》笔下的情怀史。

刚刚过去的七一,还有刚刚过去的八一,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和人民军队成立89周年纪念日。有一个奇妙的数字等式:

7.1 + 8.1 = 10.1 (党 + 军队 = 人民共和国)

即使是最苛刻的历史学家,戴着再深的有色眼镜,只要他没有昧着良心撒谎,谁也无法否定一个事实:共产党以及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近代史唯一拯救中国的力量。

但是在《炎黄春秋》笔下,土改运动变成了对开明绅士的滥杀,皖南事变责任在毛泽东,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特产”鸦片,抗美援朝战争连毛主席都说错了,质疑毛主席的著作来自伪作……

如果我党我军的历史,真如《炎黄春秋》笔下所言如此不堪,那么无论如何,共产党不可能有如此强大的群众基础,更不会越打越强愈挫愈勇,最终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代价,不能以个人的道德水准,以及情怀格调来混淆。不可否认,在地主、士绅、资产阶级中,的确有很多乐善好施的开明绅士、爱国工商人士,从个人意义上来说,他们很多人是好人。但是作为一个阶层,如果中国想要取得进步,就必须打破这个阶层的利益,让这些资产国有化。如果所有的人利益都不能动,那就意味着中国社会沦入私有制死循环的怪圈,最终亡国灭种。

回顾中国近代史,如果士坤阶层的利益不能触动,不能牺牲,那么中国还有任何希望吗如果国家都要灭亡了,一小撮人还守得住自己那些蝇头小利吗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只要中国不想亡国,任何中国人都得准备牺牲。所不同者,是做被动挨宰的羔羊,还是主动起来反抗。在国家大义面前,有人牺牲的是财富,更多人牺牲的是生命。

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残酷性,它和国家存亡有关,和民族生死相关,独独和个人情怀无关。《炎黄春秋》最大的立场问题,就在于此。以琐事和暗角,否认整个时代的洪流以虚无主义和不厌其烦的细节,以故事和八卦的叙事,一叶障目遮住泰山以人物情怀和情感文笔,替代大历史背景,引导读者质疑中共建国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历史本身是人书写的,但是历史本身,也会见证一切真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7周年华诞,新中国以无数的成就,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这是任何春秋笔法都不能抹杀的。至于历史的细节,真实记录是必须的,但功过和是非评判,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更要看到国家民族的整体未来。

我们的态度鲜明:“炎黄子孙伟业在 岂容浊笔写春秋”事实就是这样:新中国今天的一切成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军民,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不容诋毁更不容扭曲。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9
0
0
0
1
1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