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

作者:佚名 来源:《求是》2015/07 2015-04-01 473

  核心要点:

    ■ 始终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导向,要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的行动导向,要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始终坚持民意为重的评价导向,要把民意标准贯穿到决策谋划、实施、见效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 兜牢底线,一要编密织牢民生基本保障网,集中有限财力,解决好基本民生问题。二要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三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困难群众。

    ■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过程,循环经济则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循环经济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发展民生事业,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广大百姓,是人民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决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为,要多做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的虚功。

    编者按:民生问题意义重大,事关党的执政之基;民生工作又很细小,大都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百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那些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让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本刊特邀四位地方负责同志,结合他们的工作实际谈谈经验和体会。

    把政绩建立在增进民生福祉上

    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 陈 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谁谋求政绩、创什么样政绩、靠什么创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问题,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贵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仍是一块欠发达、欠开发的“洼地”,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某些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在民生建设中,就存在着“减”与“增”的双重难题,既要偿还民生“旧账”、又要增进民生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抓手,实现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

    始终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导向。发展决不能不计代价、不计长远,而要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高举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大旗不动摇,坚守“两条底线”、探索“双赢之路”,在新起点上全面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坚决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全力推进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双赢”,努力实现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的行动导向。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2013年以来,我们从“用水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十大民生难点入手,制定了解决民生“十困”的行动计划,并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比如,抓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就业体量大的呼叫中心建设,切实解决“就业难收入低”问题;持续开展“两严一降”行动,使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从89.4%提升到97.16%;向“用水难”宣战,实施碧水保护计划,加强饮用水源治理和保护,基本解决50余个重点片区用水问题,让十余万群众脱离水困;实施教育立市战略,加强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北京等发达地区20所优质学校来合作办学,有效缓解了“上学难上好学难”;将中日友好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引入贵阳,使贵阳乃至贵州的广大群众享受到首都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同城化”待遇。

    始终坚持民意为重的评价导向。人民群众对政绩的感受最真切、评判最公正,领导干部要把民意标准贯穿到决策谋划、实施、见效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事前广征建议,通过开展“千村万户”大走访、基层夜话、广场见面会、驻村调研等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事中诚待监督,通过将重大民生工程的资金、工程期限、施工单位、主管部门、项目责任人、举报电话等信息及时公布,使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事后强化反馈,重大民生工程完结后,及时通过网站、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评价;同时广泛采集群众的效果评价,并把群众的反馈意见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通过这种阳光操作程序,避免了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实现了群众认可、社会赞同、政府满意的效果。

    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中共江西省宜春市委书记 邓保生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加快发展是前提。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和惠民生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脱离发展谈民生,民生保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不可持续。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有效扩大投入、拉动内需,更多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宜春市发展任务重,赶超压力大,民生保障的物质基础有待夯实。为此,我们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持之以恒地推动工业、农业、旅游业“三升级”,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城乡居民增收“三提速”,进一步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兜牢底线是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保障民生,关键是要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牢底线。兜牢底线,一要编密织牢民生基本保障网,集中有限财力,解决好基本民生问题。宜春市财政资金投入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2014年至2016年准备投入资金400亿元,改造1300万平方米棚户区住房,改善50万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二要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我们抢抓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沿昌铜高速建设生态经济带,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活动,切实保护好一方绿水青山。三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困难群众。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开发,帮助15.5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不让宜春600万人民中的一个掉队。

    深化改革是重点。改善民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一批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先后出台,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同时也要看到,民生领域还有不少难题亟需改革攻坚破解,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民生改善,还需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更加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逐步创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我们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平台,创建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改革中注重保障农民利益,让广大农民兄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优良作风是保障。民生问题无小事。好的作风能把好事办好,坏的作风则把好事办坏,甚至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在民生问题上,更不能丢掉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这个“传家宝”,从严治党丝毫不能松懈,群众路线一刻不能放松。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正本清源、固根守魂。进一步改进基层风气,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坚决整治为官不为、吃拿卡要、侵占群众利益等问题。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落实,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努力形成政策往民生倾斜、资金往民生投入、服务往民生靠拢的好导向。

   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

    中共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 郭 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同增进民生福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陕西省安康市地处汉江中上游和秦巴山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安康市把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有效方式和路径,让城乡环境美、群众富。

    “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产业体系。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过程,循环经济则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循环经济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以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产业体系是走出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这一传统认识误区的有效途径。安康将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发展的命脉,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扭转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在农业生产中,我们综合利用山、水、人的资源禀赋,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实现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在工业生产中,坚持用“循环经济”理念提升发展支柱工业和传统工业,近年来成功实施一大批循环产业重大项目,成为支撑安康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环境就是民生,监管必须加强。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认识到,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保护好这方山水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众,这是关系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重要问题。另外,安康作为水源地,任何环保纰漏或偶发事件都有可能演变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问题,必须忠实履行“一江清水供北京”的重大政治责任。因此,我们要破除加强环境监管是以牺牲本地发展为代价的误区,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发挥安康生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是加强项目引进和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力度,始终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二是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动态管理等制度,逐一落实汉江水质、重金属、大气、噪声等重点污染防治责任。全面建立“河长制”,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条支流、每一个断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以“生态红利”,促民生改善。贫穷不是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实惠,就会失去动力和可持续性。因此,我们把富民优先作为民生根本、强市基础,积极探索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改善民生的路径和举措,让老百姓在生态保护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陕南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用十年时间,完成对240万人的搬迁安顿。我们积极把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3年来,共搬迁7.5万户、28.5万人,建成集中安置社区789个,相当于转移了一个中等县的人口。为了保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推行“园区景区带动群众兴业、资金互助鼓励家庭创业、以资代劳促进就近就业”的模式,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12万转移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彻底斩断致贫返贫链条,3年脱贫28.3万人。由于把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自觉自愿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有所为有所不为

    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市长 梅永红

    发展民生事业,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广大百姓,是人民政府应尽的职责。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有分量的民生政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民生事业,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加强和改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注意到,政府财力不足与老百姓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普遍存在,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使得不少地方政府捉襟见肘,民生政策的普惠性明显不足。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民生事业好事办好,是各级政府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把握的现实问题。

    关键在于是否普惠。在民生问题上,投入不足是大问题。而有限的钱往哪里投,优先次序怎么摆,也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以教育为例,集中有限资金和高水平师资是一种投向,而发展均等化教育则是另一种投向。医疗服务也是如此,是投入巨资建设城市豪华医院,还是更多地关注社区医院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条件,形成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些年来,政府投入教育、医疗等事业的经费越来越多,但老百姓上学难、看病难的困境似乎并没有明显改观。这显然不只是投入不足的问题,而是投入方向和结构出了问题。由此可见,如果民生政策失去了普惠性,就会与其宗旨背道而驰。过去那种集中力量造“盆景”的民生工作思路,应当下决心改变了!济宁市近年来在医疗领域首创并大力推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彻底消除了没钱不能看病吃药的现象,政府为此花的钱并不多,但关系到每一个百姓的切身利益,社会反响很好。这就是普惠民生的价值所在。

    重点应当放在农村。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绕不过去的症结。多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壮年农民宁愿在城里“蜗居”,也不愿意回到故土田园。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结果,更与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严重缺失密切相关。人们看到,不少地方有钱在城市建设宽广豪华的道路,却没钱解决乡村土路的泥泞;有钱在城市引水造湖、移栽名贵乔木,却没钱根治农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痼疾。长此以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全面小康渐行渐远。济宁市近年来针对农村实际推行了两个重大民生行动,一是“万名医生进农户”行动,鼓励支持公立医院的医生与农户结对联系,定期开展家访,为农民提供一对一的医疗咨询和体检,使每一个农户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二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对所有村庄实施“四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垃圾净化、夜间亮化,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的局面,广大农民无不拍手叫好。由此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解决“三农”问题,就要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就要让农民活得体面和有尊严。

    政府应定位于保基本、兜底线。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一些地方把本该用于“兜住底线”的公共资源用于奢侈消费,不仅造成公共财政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失去了民生政策应有的合理性。比如,有的公立医疗机构投入巨资,推出所谓“五星级”体检项目,通过注册“会员制”为少数高端客户提供“一条龙”的高品质服务;一些公立学校办成了“贵族化”学校,将许多高消费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名义搬上了课堂,却通过高收费将普通家庭的孩子拒之门外。政府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决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为,要多做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的虚功。

    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民生建设。长期以来,只要涉及到民生,人们都认为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政府就应该包办一切。如果说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合理的,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民生建设领域就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有投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的积极性。社会资本的进入,不仅成为民生事业的重要补充,而且在集聚和配置各类稀缺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发挥好社会资本在民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