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有所作为之后:发展自己的普世话语

作者:李北方 来源:南风窗 2014-11-21 495

 原标题:有所作为之后

  许多年以后,回顾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史,那时的外交学者一定会想起2014年初冬的北京。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承办的这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足以被当作中国外交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终于超越了韬光养晦的层面,开始有所作为了。

  超越韬光养晦,不等同于否定韬光养晦,这个策略仍在起作用,主要体现在处理对美国的关系上。

  借前来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便利,“跛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既和他在中南海里散步喝茶,轻松地闲谈,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正式的会谈,严肃地对话。两国元首再次重申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

  美国霸权虽在衰落,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亚太地区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国要在亚太地区实现自己的目标,还需要稳住美国。

  有所作为表现在中国开始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亚太事务上发挥领导力。所谓领导,简单说无非就是指明方向,拿出方案,说服伙伴,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干。

  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习近平主席用排比句提出问题:“亚太的未来,正处在关键的路口。是继续引领世界、创造美好未来,还是放慢脚步、等待被人超越?是深化一体化进程、还是陷入碎片化漩涡?是践行开放包容理念、共同开创亚太世纪,还是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答案已包含在问题之中。他还扩展了中国梦的提法,首次提出了“亚太梦想”的概念,并做了界定。这就是指明方向。

  光说不练假把式。中国拿出的成熟的具体方案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为抓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亚洲的互联互通水平。

  不少亚洲国家以及亚洲之外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帮助。跟这些国家开展基础设施项目的合作,既帮助伙伴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市场,可谓一举两得。有人说,中国的“好基友”遍天下,此言不虚。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拿出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正是为配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建、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发展而设立的融资机制。亚洲之外的国家怎么办?别忘了,中国还参与发起了金砖国家开放银行。

  以周边外交为基础,放眼亚太,进而辐射全球的外交格局已经浮现。这个由中国倡导并由中国充当发动机的新的合作体系以经贸为主要内容,干货十足,所以说服伙伴国接受并一起干并不是问题。

  但是,光有经贸还不够。如果说中国外交的有所作为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太集中于经贸合作了,这里面还缺点什么。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8月份的一篇文章中说:“美国外交政策的说辞—很多时候其内容—是由一种宣示形塑出来的,即要成为自由和民主的捍卫者。共产党不那么热衷于普世价值。同盟经常出自共享的价值观,如果你没有,朋友就比较难找。”英国人当然不是给中国出主意,这篇文章是在挤兑中国,却也点出了问题,我们就当是“忠言逆耳”吧。

  我们一直呼唤有价值观的中国外交,倡导发展我们自己的普世主义话语。如果说中国外交在有所作为之后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丰富的话,那就在这一方面了。

  把价值观注入对外交往,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语言层面的修饰,更是国际竞争的实际需要。中美虽然相互承诺“不冲突、不对抗”,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只是为了不撕破脸,不使矛盾升级到相互无法承受的地步,真正的相安无事是不可能的。美国搞亚太再平衡,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向亚太增兵,都不是没有来由的。

  如果这些动作我们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么美国的价值观攻势中国用什么应对呢?不是很久之前,奥巴马公开讥讽中国在国际问题上“搭便车”,没人指望中国做任何事。随后,习近平主席在蒙古访问时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这是对奥巴马指责的一个漂亮的回击,可是如果细究起来,这个回击并不是针锋相对的,还是在谈经贸层面。

  能有效应对价值观攻势的,唯有另一种价值观。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交往,也离不开价值观。提到中非传统友谊,不能不提坦赞铁路,这说明做“基友”一向很重要,但不是全部,那中国还有国际主义的旗帜。即便是古代朝贡贸易体系的形成,原因也是双方面的:中国既是富庶大国,也象征着文明发展的前沿。这个逻辑今天仍然有效。

  中国外交两手抓,两手都离不开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理应成为有所作为的有机构成的一部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北方
李北方
媒体人
4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