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文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首要价值观

作者:梅荣政 等 来源:红旗文稿 2013-11-08 609

  原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群众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组成的系列理论观点。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不断增强走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期关注刊发三篇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准确把握和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群众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组成的系列理论观点。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不断增强走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中和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实践中。

  1.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做到真正尊重群众。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价值观上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的核心标志。确立人民至上这一核心理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否则,就会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做到真正尊重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首要观点,它强调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颠覆了统治人类几千年的英雄史观、帝王史观,它是尊重群众的根本依据。有的党员干部往往自认为比人民群众高明,这样的党员干部多多少少是受了英雄史观的影响,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抽象的,在现实中行不通。有些党员干部根本看不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列宁看来,人民群众是“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和“独立的历史活动家”。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不提到这样的高度,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尊重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将群众视为政策措施的对象,视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这是许多困难和矛盾产生的根源。

  尊重群众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和管理的智慧,力戒简单粗暴的命令主义,命令主义的实质就在于它不尊重群众。列宁指出,有的人远远地站在生活之外,用旧框框来束缚群众的手脚,然而,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列宁在《被旧事物的破灭吓坏了的人们和为新事物而斗争的人们》一文中断言:胜利属于一切奋不顾身的、有思想的、真诚的、勇往直前的、正在觉醒过来建设新事物的工人和农民。

  尊重群众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尊重群众劳动,真正确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恩格斯在《必要的和多余的社会阶级》一文中强调,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因此,这个阶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尊重劳动、尊重群众的基本依据。历史上的一切官僚阶层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将劳动者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官僚阶层总是被联合起来的“会说话的工具”推翻。尊重劳动是尊重群众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鄙视劳动、贪图安逸、沉迷享乐的干部不可能做到尊重群众。所以说,尊重劳动和尊重群众本质上是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广大群众深恶痛绝的奢靡之风,就是不尊重劳动、好逸恶劳的具体表现。对于奢靡之风,确实有一些党员干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人认为,吃喝玩乐是小事,奢侈浪费没关系。这些人没有认识到餐桌腐败的危害不光是“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其实质是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可以说,政府部门的一切奢靡现象都说明一些党员干部头脑中缺乏尊重劳动和尊重群众的观念,一些地方政府办公楼豪华气派如“白宫”,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热衷于豪华庆典、豪华会议、豪华接待、豪华旅游,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政府部门的一切开销都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挥金如土就是对群众劳动的轻视。

  2.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任何背离群众的行为都意味着对党和人民的背叛,就意味着失职。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都不能生存。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必须真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

  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首先必须将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服务好群众,必须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党员干部要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还必须摒弃一切特权思想,同一切特权现象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起着离间和破坏作用,特权思想严重的党员干部必然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必然权为己所谋,必然官气十足,必然将为人民服务置于脑后。官僚主义者脱离群众主要表现在对特权和特权利益的迷恋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顶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办一办的事情;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现在有极少数人拿着这个权力侵占群众利益,搞生活特殊化,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还好像是理所当然。邓小平的这些话在今天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说明不破除特权崇拜就无法真正克服官僚主义这一党内顽疾。

  在邓小平的倡议下,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高级干部现在并不是工资太高,而是其他方面的待遇太宽了,这样就要脱离群众,脱离干部,甚至腐蚀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把风气带坏了,官僚主义也无法克服;所以,对于实行这个规定,从我们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起,大家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困难要忍耐一下;只有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发言权。邓小平将解决干部特殊化问题上升到有无“发言权”的高度,可见解决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极其重要的。现在,许多官员说话群众不信,就是因为他们处处特殊化、严重脱离群众,自然就丧失了“发言权”。为了克服脱离群众现象,继上述规定颁布之后,党的第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该“准则”强调,在我们的国家中,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

  党员干部手中权力的唯一作用就是诚心服务群众,而用好权力的重要前提是管好权力。所谓管好权力,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止权力异化为特权。

  3.担当人民幸福的使命,做到科学引领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党的奋斗目标和光荣使命。他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概言之,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使命和责任。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将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实现人民幸福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推进人民幸福,使命光荣,但任务艰巨。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做到科学引领群众,在工作实践中做到方向明确、方法科学。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发展。也就是说,党员干部要做到科学引领群众,一是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牢固树立、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党的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追求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特质之一,这里的理想不是狭隘的个人理想,而是以人类解放和人民幸福为目标的社会理想。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史就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不断追求、践行这个社会理想的历史实践过程。没有一代代共产党人对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就没有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发展。因此,坚定理想信念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丧失理想信念的党员干部,就必然“不信马列信鬼神”,必然迷失前进的方向、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必然专注于个人的进退得失,必然沉溺于酒色财气。这样的党员干部根本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责任感,他们往往将个人幸福凌驾于人民幸福之上,因而就根本谈不上为人民幸福而工作。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谈到选人用人问题时强调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不以GDP论英雄,这是对我国发展现状冷静分析得出的科学论断。社会发展和进步不能没有GDP的不断提高,但以GDP论英雄制造了GDP盲目崇拜,制造了一些虚假繁荣。有些地区,GDP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生态恶化及其他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由此可见,能否摒弃GDP盲目崇拜,能否真正坚持科学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人民幸福的真正实现。全体党员干部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要勇于担当起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

  (执笔:姜迎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一致性

  梅荣政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切实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上来。今年3月以来,湖北理论界在学习、贯彻党中央提出的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过程中,兴起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大讨论。这场讨论旨在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创新路径等方向性问题。

  1.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从理论形态说,实践观属于哲学认识论的领域。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理论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推动发展,受实践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运用,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领域。要解决的问题,是党的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实践观和党的群众路线虽分属于两个理论领域,然而,两者之间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生产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这表明正是由于社会基本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历史形态的不同,形成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概括起来说,人类历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史。

  从理论上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讲话中说:“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共产党员应该是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尊重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否则理想信念以及为之奋斗的革命精神就无从谈起。然而,真正要了解和尊重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因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髓,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问题’也只能通过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中国道路是中国人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不断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过程。’”。(陶德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2013年3月27日《湖北日报》)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很难树立牢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和实践论,必须尊重和热爱人民群众。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一论断紧密结合新的实际,重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力量的源泉;“个人”力量的有限和“万众一心”力量的无限。从人民群众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说,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恰恰就表现在客观的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推动了历史的创造和发展,人民群众自身也在历史创造实践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得到锻炼,增强自我意识和才干,日益加强地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习近平同志的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而以社会实践为前提,从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力量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三重意义上深刻地论证了“人民主体地位”。

  是否承认、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的一个试金石和分水岭。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主体地位”是贯穿人类全部历史过程的客观事实,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揭示出这个真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才正视这个真理并追求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个真理才转化为社会生活的现实。在剥削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从未揭示过“人民主体地位”的真理,剥削阶级的政党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真理。人民中的主体——从事社会生产等社会实践的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也从未享有过社会的主体地位,唯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才走向人民、成为人民的共同财富和人类的解放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原理,并以此为核心形成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优良党风。党的十八大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鲜明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确保“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根本权利。

  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群众观,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理念,“坐而论道”,只言不行,而是要贯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真正体现出人民至上,尊重和热爱人民群众。

  3.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唯物史观,落脚点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今天,我们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唯物史观,尊重实践、尊重和热爱群众,唯有一个落脚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既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必然结论,又与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相一致。因为,既然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认识论,人民群众是“三个主体的统一”,那么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既然共产党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作为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6页),即“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共产党人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自然也就是为造就每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而奋斗。

  这里,无论是共产主义新人的形成,还是产生这种新人的特定社会条件的形成,都是一个统一的又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而这一过程的真正动力,则是以劳动为重要历史基础的全面的实践活动。为了能使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生产出他的全面优良品质,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给它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创造和提供这样条件的过程既是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过程,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所以,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高度统一的。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牢固确立这样的理念,落脚在实际生活中,就是要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走群众路线是党的宣传工作公信力的根本

  黄正平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样一篇微博:“新的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一时间评论无数。我们党的宣传工作历来是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在宣传工作中也确实存在着官僚味重了、空话多了、内容虚了等问题,如此下去,只能是矮了思想高度,窄了胸襟和视野,最终失去的是群众。

  与此同时,网络等新兴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已达到5.64亿,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主角,一句“元方,你怎么看”足以引领各种观点和声音“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种声音,在大数据世界中,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五亿多种声音便可汇集成世界上最大的言论库,不重视还着实不行。声音多了,群众的选择权也多了。在林林总总的价值观面前,各种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价值取向就会乘虚而入,主流价值观就会面临动摇、式微甚至肢解、销毁的危险。

  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向未来,作为启民智、唤良知的宣传工作应更具有时代眼光、中国自信、世界胸怀。目前,从网上来看,虚拟的网络真假难辨,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谣言、网上炫富、祸国殃民的西方反华言论最终危害的都是无辜群众。从网下来看,愈是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愈盼望宣传工作者把党和国家真实的声音及时地传递到他们中间。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勇立潮头,塑造公信力,成为党的宣传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宣传工作的公信力根源是群众基础,宣传工作赢得未来的优势也在群众。因此,任何时候走群众路线都是宣传工作塑造公信力、赢得未来的根本。其中,党的宣传工作的公信力是目的,也是表征,走群众路线才是内生动力源和动力机制。宣传工作者走群众路线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厘清自己究竟代表谁。这是宣传工作首要的问题,答案也不言自明。脱离了人民群众,犹如失去大地的巨人“安泰”,瞬间会丧失所有的能力。代表群众,心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就不能不增强说真话、讲“方言”、接地气的能力。

  一是说真话的能力。“真”,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许有人会问:“说真话难道不是宣传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吗?”说真话也许不难,然而,有时我们要突破一些有形无形的束缚,尤其是利益固化的藩篱,这又谈何容易?!说真话,其实质就是要多谈些问题。因此,我们的宣传工作者应抱着不回避问题、直面现实、尊重事实的态度,客观地报道每一件事,对人民群众有个交代。对待矛盾和问题不夸大、不缩小。无论三七开还是四六开,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不妨迈开步子,话题敏感些、问题尖锐些、批评直接些。当然,这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底气。与其说是底气,不如说是勇气,是一种不畏权势、坚守真理的勇气,更是一种民心为大、民心为重的勇气。

  二是讲“方言”的能力。所谓“方言”,就是老百姓的语言,老百姓喜欢的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读起来平和、亲切、感人,不矫揉、不做作、不故弄玄虚,群众想读、愿读、爱读。就如“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样浅显易懂,如“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样朴实无华,如“揭一揭群众的锅盖”一样真切感人。现在翻开我们的报纸杂志,到处充斥着“高度重视”、“亲自过问” 、“现场指挥”等官话、大话、套话。领导重视本身就是工作使然,经传媒渲染,让人反而感觉干群关系疏远了。讲“方言”,既是文风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实质上是要求我们党的宣传工作者与老百姓敞开心扉,面对面说话,心对心交流,情对情融合。

  三是接地气的能力。接地气的能力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俯下身子,用群众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源头在群众。百姓关切的错综复杂的热点议题及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的反映是等不来的。俯下身,走出去,深入群众,才能有情境、心境、语境。俯下身,接地气,不仅有思路,更能与百姓拧成一股绳,以此不断增强党的宣传工作的公信力、凝聚力。接地气,是一种作风;俯下身,更是一种境界。考验的是党的宣传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对于党的宣传工作者而言,在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多说些民话,少说些官话;多些清新,少些俗气;多些勇气,少些胆怯;多些个性,少些盲从,不仅能塑造党的宣传工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能与群众心连心,获得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

  (作者: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