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作者:刘国光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6-30 587

  《光明日报》编者按: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第二辑)》《2012~2013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发布暨帝国主义新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实践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国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主持会议。原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力安,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汝信、朱佳木,中联部副部长于洪君,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军事科学院原参谋长黄星,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王学东等同志,以及来自中央有关部委、京内外有关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靳辉明、李崇富、赵曜、何秉孟、晋保平、徐崇温、吴恩远、丁冰、侯惠勤、张亚丽、杨群、姜述贤、谷源洋、陈之骅、徐世澄、周新城、聂运麟、张文木、房广顺、何干强、王立强等近200人,围绕变革中的国际秩序、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当代帝国主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世界左翼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前景等大会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研究员 刘国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国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不断完善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最近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对这一改革方向进行歪曲,其实质仍是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其核心思想有三:

 

  一是把我国现行的有国家宏观调控和计划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成是“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经济。这完全是扭曲事实。据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测算,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如北师大《2010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市场化程度已达76.4%,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已达87.5%,产品市场化程度已达95.7%。这已远非“半市场”,而是市场化在国民经济中早已过了“大半”。至于国家的计划导向与宏观调控也绝非“半统制”,而是涵盖了经济运行必要的范围。所有这些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

 

  二是有人说我国国有经济仍牢牢掌握国民经济“一切”制高点,近些年存在大规模“国进民退”。这个说法是不对的。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为27%∶73%,而2006年为37%∶63%。国有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1998年为28.2%,2011年为7.9%。由此可见,宏观上并不存在“国进民退”;微观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但更多的是“国退民进”。

 

  三是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政府干预过多,收入两极分化主要是由于政府权力过大、贪腐太过严重造成的。这明显也是错误的。30多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所有制结构上和财产关系中的“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导致一些财富积累集中于少数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经济的主体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从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制度、从强化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实现改善民生,逐步解决财富和收入两极分化问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刘国光
刘国光
著名经济学家
2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