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文教授谈学习总书记“两代会”重要讲话的体会

作者:董学文 来源:红旗文稿 2021-12-28 43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篇章

董学文

董学文教授谈学习总书记“两代会”重要讲话的体会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是继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之后,又一篇关于我国文艺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讲话》科学定位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总结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实践探索和丰富经验,深刻回答事关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创造性提出并解决了我国文艺面临的一系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结出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艺发展之路

《讲话》对我们党百年来领导文艺战线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实践表明,总结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是推动文艺创新与繁荣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我们只有对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有正确总结,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其中有几个重点格外醒目。其一,我国新文艺的百年发展是党领导的;其二,党对文艺的领导不断探索、实践;其三,这条发展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四,这条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其五,这条发展道路是高扬人民性的;其六,这条道路为我国文艺的后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几个重点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对我国文艺战线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无比深刻、充满启迪的概括。

党百年来领导文艺战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艺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句话运用到文艺战线,也是无比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行!中国共产党靠什么领导文艺?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社会主义文艺凭什么成为人民的文艺?凭的就是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引与支撑。对于我国文艺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就是前行的灯塔、制胜的法宝、不灭的灵魂。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推动文艺发展繁荣的“看家本领”,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那些无视和背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些“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种种观点,都是脱离实际、脱离大众的,都是庸俗肤浅、隔靴搔痒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这些重要论述,都说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文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结合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向新境界

文艺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不是一句空话、一句套话,而是一个方针、一个准则,应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体现在文艺的各个领域,落实到文艺的各个环节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五点“希望”,给我们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生动有力地投射到文艺工作方方面面做出了榜样。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这是一个关乎文艺工作者时代感、使命感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看清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怎么才能观察好历史方位、把握住时代主题呢?无疑,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最好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用这个学说武装,文艺工作者才能“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树立起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才能够做到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才能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种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立场,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所在,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命脉所系和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是文艺之母”、“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观点,提出文艺工作者不能虚构人民,不能调侃人民,更不能丑化人民的观点,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的观点,这些论述大大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人民性思想的理论宝库。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技巧和灵感的关系,他指出,“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要对前人有礼敬之心,也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和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但我们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让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为内容服务,努力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此,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指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的,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852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方面同样高度重视人的改造问题,重视艺术工作者人品与艺品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提醒:“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德和艺术修为。

这五点“希望”,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近几十年文艺发展实践的深切体会和透彻洞察,是用全新的眼光对时代变化给我国文艺带来诸多影响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是对文艺创作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开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药方。这五点“希望”,在学理上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方方面面内容都展示出来、阐释清楚了,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