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喜怒哀乐

作者:汪建新 来源:学习时报 2019-04-10 412

毛泽东诗词中的喜怒哀乐

汪建新

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词之美,美在深情。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一句,迷倒了无数人,也难住了无数人。毛泽东一生读诗、解诗、论诗、赋诗,个中必有一个“情”字,深邃、丰富、厚重。毛泽东诗词究竟抒发了一些怎样的感情?人们习惯于用“喜怒哀乐”来泛指各种不同情感,这四个字虽然难以涵盖毛泽东的全部诗情,但如果能把毛泽东诗词所表达的喜怒哀乐解析清楚,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问题清晰化,对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貌将大有裨益。

毛泽东诗词中的喜怒哀乐

喜:喜看稻菽千重浪

毛泽东诗词中有五处出现了“喜”字,其含义不尽相同。《五律·喜闻捷报》以“喜”入题,是1947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蟠龙既克,标志着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彻底破产,是西北战局乃至全国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颇似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喜悦溢于言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最喜诗人高唱至”的“喜”,和《五律·喜闻捷报》的“喜”大同小异。1950年11月,传来志愿军在妙香山战役的捷报,又收到柳亚子的诗作,毛泽东自然是满心欢喜。《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和《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两个“喜”字,既彰显偏爱态度,体现一生钟爱漫天飞雪的浓郁情结;又蕴涵昂扬斗志,显示藐视困难、直面挑战的坚毅性格,进而才有“雪里行军情更迫”的豪迈,“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勇猛。《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喜”字,含有多种意味。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韶山,他请乡亲们吃饭,残羹不剩的情景使他隐隐作痛。“民以食为天”,当时农村形势令人堪忧,“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种迅速改变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前景的热切期盼。

怒:天兵怒气冲霄汉

毛泽东诗词中有三处出现了“怒”字,情感十分强烈。《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一个“怒”字力透纸背。“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旧中国任人宰割,西方列强横行肆虐。“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孟子·公孙丑下》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而现实社会的当权者碌碌无能,毛泽东言:“粪土当年万户侯”。“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阶级矛盾水火不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人民军队横空出世。毛泽东将革命武装称为代表公道、正义的“天兵”,国民党反动派却诬称为“匪”,一再兴兵“围剿”,于是便有了“六月天兵征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正是这股冲天“怒气”,最终爆发出“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力量。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中,“怒”字带有国际主义色彩。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理想。二战结束后,“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国际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面对“已是悬崖百丈冰”“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局势,毛泽东“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仍从容”。他坚决反帝反霸,坚定支持世界各国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像四海的怒涛滚滚翻腾,像五洲的风雷震荡大地,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七律·有所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中的“怒”,反映了晚年毛泽东决心要像“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劲松那样爱憎分明、斗志昂扬,谱写新的奋斗诗篇。

哀:壮志未酬事堪哀

毛泽东诗词中有五处出现了“哀”字,并非都是指内心的悲痛与凄楚。1915年,毛泽东写了《五古·挽易昌陶》,痛悼因病夭亡的同窗挚友,“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毛泽东以秋雁春水回顾往日与亡友肝胆相照的友谊,直抒对亡友的哀悼之情,诗情沉痛悲哀,却并不让人感到悲痛欲绝,而是洋溢着一股阳刚之气和报国豪情。《七律·忆重庆谈判》“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中,“哀鸿”本意指哀鸣的大雁,比喻到处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为了解救黎民百姓,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一句,指1955年毛泽东与老同学周世钊相聚时,谈起早年学友萧子升之事。萧子升曾与毛泽东交往甚厚,终因志向不同而分道扬镳。此处的“哀”并无悲切,充其量只是一声慨叹而已。

贾谊是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一生坎坷。他做汉文帝之子梁怀王的太傅时,梁怀王不慎坠马而亡,贾谊因过于自责而忧伤致死,年仅33岁。毛泽东一生都很欣赏贾谊的才华,为他写了两首诗。《七绝·贾谊》“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两个“哀”的主体和含义不同。前者指贾谊近乎迂腐的哀愁和抑郁;后者指毛泽东对贾谊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深切同情和惋惜。

乐:万方乐奏有于阗

“乐”字仅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中出现了一次。这首诗写于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期间,毛泽东表达欢乐可谓是惜墨如金。“乐奏”就是“奏乐”,是音乐的“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是相通的,正如《礼记》所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这一“乐”字来之不易,是毛泽东立志“改变中国与世界”所追求的目标,结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旧时代,“换了人间”。这个“乐”是毛泽东个体的,更是全体人民大众的。“于阗”本意是指新疆和田歌舞团排演的一出大型歌舞剧,诗人选取了很有特色的新疆少数民族,寓意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全国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长城内外纵情高歌,大江南北一片欢腾。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毛泽东是诗词大家、语言大师,表达丰富情感决不拘泥于直接应用“喜怒哀乐”四个字。仅以抒发“乐”为例,表达方式异彩纷呈,达到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称颂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极高境界。“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描绘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热闹场面,欢欣鼓舞的翻身农民形象呼之欲出;“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将口语入诗,欢庆胜利的场面跃然纸上;“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用蒋介石哭泣失败的惨状,反衬红军庆功的欢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将红军长征苦尽甘来的畅快尽情释放;“呼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用革命成功告慰先烈英灵,这是伤心之泪,更是快乐之泪,悲中喜和喜中悲相互交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