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舌尖上的文化遗产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4-06-15 1672

      民以食为天,说农业文化遗产是与我们最切近的文化遗产,并不为过。在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有必要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给农业带来的危机,探讨通过对传统农耕方式的恢复与借鉴来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基因只管“吃得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解决“吃得好”

  以杂交稻以及转基因作物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确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些粮食品种的迅速普及,也给物种多样性、粮食品种多样性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带来巨大挑战。

  “许多已经沿用了千百年的传统农作物品种,都因杂交稻等的大规模推广而迅速消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这些新兴技术的普及有效缓解了人类社会‘吃不饱’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看,农作物品种单一化也为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创造了条件。此外,与当地自留种子的传统做法相比,由特定种子商提供农作物种源的供种模式,也很容易因种子基地的绝收,而导致更大范围的粮食危机、食品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

  他表示:“要在思考并解决让全国人民‘吃饱饭’的同时,为解决让人们‘吃好饭’的问题做好技术以及农作物上的准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就是将祖先历经千百年培育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传统农作物品种及相关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为人类未来高质量生活、多口味需求,保留下更多的物种、技术与人力资源。”

  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护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委员会委员闵庆文说,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类“活态”遗产,同时又是集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系统。

  他指出,“变”与“不变”,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关键是要把握好变的“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护,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重要的物种资源、农业景观、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等不应发生改变,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与传统也不应发生大的改变。

  他以2005年被纳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在水稻栽培与管理、鱼苗投放的数量、稻田水肥管理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水稻、鱼的产量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商品化水平也有提高,但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内涵并没有改变。这种保护实现了传统农业系统的多种价值,提高了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擦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

  从对绝大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这样一条规律:无论是哪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当地政府与民间社会都会通过发展遗产地旅游,赢取更多的经济回报。对此,苑利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的最大“看点”是当地的农业文化遗产。只有把这个“看点”保护好,才会有足够的客流,以及随客流量而来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传统稻谷品种都改成转基因稻,传统农耕技术都改成联合收割机,传统农耕祭祀仪式都改成政府操办的大型群众活动,还有谁会千里迢迢地来看一块随处可见的稻田呢?

  在当前城镇化高速发展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说,要把粮食、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保护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只重视产出、不考虑环境的理念,建立正确的农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生态补偿,解决公平性的问题,比如从上游生态保护中受益的下游地区,要对上游进行生态补偿,国家也要进行适当补偿,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