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走出特色?

作者: 郑风田 来源:草根网 2014-09-28 441

     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终于出台,共提出中国特色的六大任务,也回应了近半年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各种争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巨量的工程,搞好了,对拉动中国内需,让中国再继续 稳定增长 20 年问题不大。更重要的是,中国城镇化的路走好走对了,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意义更大。因为欧美国家过去的城镇化,大部分是在拥有先天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目前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但城镇化比率低,拥有的自然资源更低。中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巨量体型国家,更是一个资源贫国小国。富人致富意义不大,穷人致富更珍贵。
 
 中国城镇化首先表现为巨量体型,因为我国一个上海的各类人口加在一起就相对于整个加拿大国家的人口,而加国的国土比我国的面积还大,倍受赞美的城市国家新加坡面积与人口仅与北京 的海淀区相当。还比如,目前我国城镇化 52% ,其实拥有城镇户籍的只有35% 。如果要把这17% 已在城镇打工的人口彻底的市民化,就是2.2 亿人,这比整个巴西的人口还要多。如果先把1  亿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了,就相当于整个日本国家的人口。如果中国实现城镇化达到了75% ,还需要23% 的人进城,近3 亿人口,相对于整个美国的人口。从全球来看,整个发展中国家 的城镇化比率都很低,金砖四国的巴西高一些,80% 以上,但当年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大量人口拥入城市带来的首先是城市贫民窑与犯罪难题,当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巴西慢慢地把这些问 题给消化掉了。

 中国的城镇化又必须在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状态下来发展。我国整个国土面积不算小,但适合耕种的土地却只有18 亿亩,美国却有30 亿亩,还有大量待开垦的土地。这就决定我国的城镇化 不可能走美国摊大饼似的城镇化,住房也不可能象美国几乎家家有大宅,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路子。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已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做法,比如渐进 式的双轨改革以及农地的三权分离等等。户籍制度虽然问题很多,但双轨过渡也是中国巨大体量下的一条不得已的办法。这种体制平时暴露出的是问题但关键时刻却显示巨大威力。以 08 年 为例,3 千500 万的农民工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丢掉工作,换在任何欧美国家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动荡,但中国海量的农民工却能够做到心情平静地回到家乡,那是因为饱受争议的农地制度为 这些农民还保留着一块土地,那是他们最后的依靠。如果没有了这个依靠,后果将不敢想象。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目前中国的农村土地又在进行着大量的创新,从过去的一元、二元过渡到 三元乃至多元。土地分田到户,使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从一元制过渡到双层经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活力,也开启了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从双层经营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也为未来的城 镇化平稳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因为农村土地不仅是农产品的供给地,它还承载着 9 亿多农村的社会保障。授予农民土地承包权的长久不变,让农民在保留承包权的基础上,通过出让经营权 获得一定的收益,也提供了进城农民的最基本社会保障。这种制度创新虽然被激进的学者抨击为不彻底但不可忽略其意义。它能保证一个大国在人口巨大迁移过程中实现平稳发展。大国转型 ,平稳过渡比什么都重要。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也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城镇化,更是青山绿水宜于居住的城镇化,这些都是从过去发展中得到的教训。新型城镇化更不能盲目模仿欧美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当然 可以借鉴他们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日本大阪都市高楼大厦中分布的农田与村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很吸引人。欧美国家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比如大学镇、公司镇,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公司建 在一个小镇上,倒也是一个风景,值得反思。因为我国的大学基本上都集中在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全国 2800 多个县,县级拥有大学的估计没有几个,更不提县下的镇上了。

 中国太大,既要一盘棋,也不要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自然与环境条件,也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避免千镇一面,千市一面,这样的城镇化才是我国需要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