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韩国确有可学之处

作者:郭松民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55


就如何建设"新农村",韩国前总理、韩国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李寿成日前对《人民日报》记者发表看法:"我认为不必学韩国"(11月6日《人民日报》)。互联网转载时这句话被刻意突出,并引发广泛的共鸣。

前段时间,忽然掀起了一场向韩国"新村运动"学习的运动,我对此曾相当不以为然,觉得这无非是农业口官员为自己公费旅游所找的巧妙借口罢了。但今天看了韩国前总理,现任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的李寿成对"新村运动"经验的介绍,我发现韩国经验确有不少可取之处,其中这样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李寿成说,为了帮助农村培养人才,当时的韩国政府规定,"大学在招生时都必须保证录取一定比例的来自农村的考生,不仅全部免费,政府还提供奖学金。"

这样的规定,对农村来说,至少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积极后果。第一,保证了农村青年平等的受教育权。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无疑是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如果让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按照同一分数线录取,实际上就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实质上不平等。规定大学对农村考生的录取比例,就是对这种不平等的一种矫正;第二,对农村大学生实行全部免费并且提供奖学金的做法,确保了这些学生在学成之后能够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重返农村,成为新村运动的骨干力量。


反观中国的现实,我们就应该感到非常惭愧了:一方面,农村青年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根本就没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一个指标性的数字就是在九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清华就读的学生,还不如北京一个城市多;另一方面,贫困的农村青年同样要支付高额的学费,这些钱主要是靠他们的家庭节衣缩食、借贷乃至卖血换来的。他们毕业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要赶快挣钱收回成本,这时要求他们回农村服务,不仅是不现实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事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其中,如果我们不能像韩国那样建立一个能够有效为农村输送人才的制度,那新农村建设恐怕也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吧?


二是李寿成介绍说,"新村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协同",正是这种精神保证了"新村运动"的成功,他还特别强调"协同就是合作的意思"。

对中国农民来说,勤勉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农民也不缺乏自助精神,至少从"大包干"在全国推广开始,他们就已经习惯了这一点;唯一的一块"短板",看起来就是"协同",也就是合作了。


然而,要建设新农村,没有农民之间的相互"协同",是不可想象的———修水利、修道路,需要"协同";照顾贫弱孤寡,需要"协同";自己生产的粮食、蔬菜、瓜果,想在市场卖个好价钱,需要"协同";购买化肥、种子、农药时,想谈出一个便宜的价格,需要"协同";如果遇到政府和开发商征用土地,想争取一个公道的补偿标准,就更需要"协同"……但农村原来的"协同"形式已经被否定了,新的"协同"形式还未破题。如何才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由于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问题仍然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解决了,则中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使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看来必要的。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反对官员们组团到韩国去取经,道理很简单:当年韩国人没有到任何地方去取经就搞成了"新村运动",韩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就做不到?何况现在还是信息时代了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郭松民
郭松民
《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