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作者:王立华 来源:观课堂 2025-01-11 77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这一节的主题是:北上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与甘南风波。

为什么要北上夺取宁夏?先讲一下当时形势的几个要点。

第一个是,日本灭亡中国以空前速度前进,中国社会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间派越来越倾向抗日。我们党确立“逼蒋抗日”方针,而国民党军的进攻却始终没有放松,只有打破进攻才能开展新的局面,否则蒋介石会以为我们可欺,不但局面不能开展,抗日统一战线也不可能实现。

第二个是,红二、四方面军已经进抵甘南哈达铺地区,形成三大主力红军逐渐靠拢会合的局面。会合后怎么干?需要提前筹划。长征路上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不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路线,一意孤行坚持南下,导致分道扬镳,张国焘拥兵自重、另立中央。中央红军北上到陕北后,很快打开了局面,他们南下损兵折将,8万多红军还剩4万多。通过中央耐心细致的工作,特别是通过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做工作,张国焘总算回头北上,会师前要做好安排。但事情并不简单,后面还有一波三折。

第三个是,我们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明确其最高形式是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国防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一切反日反卖国贼力量联合战线的政权组织;抗日联军,是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统一领导机关。但问题是怎么实现?这等于要对蒋介石政府和军队改组,难度之大就像与虎谋皮。但党的策略方针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拿出有效办法来推动。

不能幻想蒋介石会自发觉悟,只能先从有条件的局部实现突破。最有可能是与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起来,把陕、甘、宁、青甚至包括晋、新(新疆)都联合起来,尽快实现西北的抗日大联合,先建立起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在西北造成强大势力影响全国,逼蒋介石改辕易辙。

我们与张学良的接触越来越深入,开始主要是李克农联系。红军东征期间,张学良对李克农提议,能不能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共负责人中推出一位,与他在肤施(延安)作一次商谈。当时对外交(主要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军事外交集中于军委,政党外交集中于常委,全部由常委指挥。与张学良的接触,由军委毛主席一手领导。张学良有提议,中央决定派军委周恩来副主席为全权代表。

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会见,谈得非常默契。临别,张学良送给周恩来一本地图册,还给了2万银元和12万元法币(1935年底,南京政府刚发行法币时规定,法币对银元的比率是1:1,但到1937年就成1:200了,抗战胜利时1:6000,到1948年1:600万,基本上人人都是法币百万富翁了。但在1936年初,法币与银元价值应当差不多)。十几万元是不少的数额,诚意满满。张学良说,这是个人私钱,支援红军抗日以作军费。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1 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

对于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张学良同意这是中国现实惟一的出路。他的立场是:如果蒋介石降日,他就辞职另干,现时派人去新疆联络盛世才,就是为打通西北,自成局面。谈到四方面军北上出甘肃,他说他的部队可以让路;二、六军团(很快编成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地方要中央军同意,他也可以负责斡旋。

当时议事日程上的具体任务,就是与东北军发展西北大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打通苏联,同苏联及外蒙订立抗日互助条约。共产国际也几次派人来联系,希望我们在西北成立大局面。尤其两广事变爆发,西北国防政府有了迅速组织的可能和必要。

毛主席对蒋介石有个判断,他一解决了西南问题,就有极大可能调兵进攻西北。便与张学良协商,在九、十月间,下决心发动抗日局面。因此,要求二、四方面军迅速北上,实现三个方面军会合,然后合力夺取宁夏。

为什么要夺取宁夏?因为,宁夏与陕甘宁苏区连成一片,增加回旋空间;靠近外蒙打通苏联,得到国际力量援助;宁夏向东就是绥远,红军可直接到抗日前线;可以策应东北军取甘西;西北最富,是产大米的区域,粮食不成问题,有红军发展的物质条件,对南方过来的红军尤其有吸引力,长征路上张国焘分道向南,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打到成都吃大米;宁夏敌人力量比较薄弱,蒋介石的中央军暂时还没有过来,不会有严重战斗。可以说,夺取宁夏是建立西北局面的一个枢纽,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2 夺取宁夏的战略意义

1936年8月12日,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致电二、四方面军朱德、张国焘、任弼时,提出会合后战略方针建议,请他们考虑后电复意见。要点如下:

一是战略目的。同东北军合作打通与苏联的陆上联系,建立西北国防政府,然后出兵绥远,以推动全国各派统一战线,达到大规模抗日战争的目的。因为日本正在指挥蒙伪军进攻绥远、内蒙,企图割断中苏关系;蒋介石注意西南暂时无法顾及西北等,所以上述任务必须在较短时期内实行。

二是对四方面军的要求。9月底前完成三个动作(图3):以有力一部出陇西,攻击并相机消灭毛炳文(国民党第三十七军),目的在威胁兰州,以便让东北军于学忠的3个师占领兰州。另以有力一部出夏河,攻击河州(即临夏)马步芳的家乡,这叫攻其必救,威胁青海,吸引马步芳兵力东援,以便东北军派出一部接防,使河西走廊武威、张掖和酒泉落于东北军之手;消灭青马(青海马步芳)一部,促其与我讲和,张学良有代表在青马处,这是与张学良商定好的计划;此外再派较小一部,拒止王均(国民党第三军)于西礼之线(西固,礼县),派员与王均进行外交,同时也对毛炳文进行外交,彼等均在极危惧中,外交成功有大的可能。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3‍‍‍‍‍‍‍‍‍‍

上述计划,大概一个半月可以实现。

三是完成上述任务后,三个方面军在甘北会合,扩大甘北苏区,准备进攻宁夏。这一步骤约在10月到11月实现。

四是从12月起,以一个方面军保卫陕甘宁苏区,以两个方面军乘黄河结冰渡河,消灭马鸿逵,占领宁夏,完成打通苏联任务。

五是以上步骤实现后,红军和东北军各出一部合组抗日联军先锋军,向绥远出动,抵御德王与李守信进攻,用此行动号召全国抗日运动,使之进到更高的阶段。他们一个是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主席,一个是德王手下的伪蒙古军总司令。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4‍

这是一个跨时半年的战略计划,如能顺利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会焕然一新。毛主席反复征询各方意见。

他发报给彭德怀,提出4个具体问题,请他今明两日考虑见复。

第一个问题,据调查说,宁夏二马(马鸿宾、马鸿逵)共有步兵20个团、骑兵8个团,这个数目是否属实。第二,黄河结冰期究竟是3个月,还是两个月(因为要结冰时过河,必须搞清楚)。第三,假如以四方面军独立攻青海,一方面军独立攻宁夏,一方面军有没有独立战胜宁马的把握? 第四,如果以二方面军在陕甘大道附近箝制敌人,看一、四方面军分攻宁夏、青海第一步战果,再定增加与否及向何方增加,距离与时间上是否来得及?我觉得,如果冰期在两月以上,则增加是来得及的,这个判断是否合乎事实。

毛主席在这里琢磨,如果能用红一方面军能把宁夏拿下来,何不让四方面军去攻击青海,把青海也拿下来,那样形势会更好。但拿不准是不是胃口太大了?讲出自己的意见,认真听取一线指挥员的意见。

他还向二、四方面军征求意见,提出:依据现时的力量,假如以二方面军在甘南、甘中策应,以四方面军独立进取青海及甘西,联系新疆边境,四方面军有无充分把握?

还给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发报说,整个战略方针必须早日确定,红军占领甘肃西部、夺取宁夏、绥远一带,希望苏联给予技术支援。

把各方面意见都吸收进来,考虑周全,形成确定的战略计划。

夺取宁夏是既定战略目标,但面对的战场是动态的,敌情形势在不断变化,最后的方案往往是在敌变我变中确定下来的。

8月中旬提出战略建议时,毛主席估计蒋介石解决两广事变后,会集中力量出兵西北,尚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蒋介石下一步如何出牌判断很准确,但对两广集团的坚持时间估计有点高。两广很快就被分化瓦解,这使蒋“攘内”信心大增,军事打击重点立即转向西北,并提前调兵遣将向西北集中。蒋介石部署如下(图5):

一是令嫡系胡宗南第一军主力由湖南兼程北上,9月底集中定西,抢占西兰大道(西安到兰州的公路)静宁、会宁、定西这一段,遮断我三个方面军会合的通路,也隔断东北军主力同其驻兰州部队的联络。这个动作切中要害,而且行动时间比原先判断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月。

二是令毛炳文第三十七军向陇西集结,王均的第三军主力向武山地区集结,川军孙震第四十一军向北推进到武都、西固一带,协同青海马步芳和东北军一部进攻红四方面军。

三是令第二十五、四十九、五十一、一四零师还有第三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各一部,向成县、凤县、略阳、康县地区推进,围堵红二方面军;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5‍

四,是令宁夏的马鸿逵部向中宁以南推进,何柱国部和马鸿宾部向北推进,夹击清水河以西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图6)。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6‍

当时西北地区有多少敌人呢?我军委参谋部1936年8月统计:陕、甘、宁、晋、青5省,一共有40万人,268个团,其中229个步兵团,30个骑兵团,9个炮兵团。这还没有加上胡宗南正向西北开进的第一军。那些军阀部队不一定都参战,但如果红军失策或失败,他们也会一哄而上。

我军加起来共有8万余人。面对蒋介石提前到来的重兵围堵打击,肯定不能分取宁夏、青海了。

1936年9月14日,毛主席给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发去《占领宁夏的部署》,提出三个方面军的行动要求。电报署名依次是育英、洛甫、恩来、博古、泽东。在做张国焘北上工作时,张浩答应他们成立西北局,直属国际代表团,与中央暂时是横的关系。他们曾提出: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须国际最后决定。林育英是国际代表张浩的本名,署名排在前面,应当是突出这层认可。国际在统一党内认识方面,也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此时,共产国际书记处已经来电答复,同意中共中央占领宁夏区域和甘肃西部的计划,同时坚决指出,不允许红军再向新疆方向前进,以免脱离中国主要区域。这样的考虑显然是正确的。

中央在部署电报中首先讲明:国际来电,同意占领宁夏及甘肃西部,我军占领宁夏地域后,即可给我们以帮助。还特意强调,为坚决执行国际指示,准备在两个月后占领宁夏。部署要点如下(图7):

第一,一方面军主力,10月底或11月初攻取灵武、金积地区,以便12月渡河占领宁夏北部。一方面军其余部队,保卫陕甘北苏区。

第二,四方面军主力,立即占领隆德、静宁、会宁、通渭地区,控制西兰大道,阻止胡宗南西进,并相机打击之。10月或11月初进取靖远、中卫南部及宁安堡之线,以便12月渡河夺取宁夏南部。

第三,二方面军在陕甘边积极活动,吸引胡宗南于咸阳、平凉之线以南地区,与四方面军互相策应。

第四,由陕北派出游击支队,经关中苏区出至泾水以南活动,牵制胡宗南之侧后。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7

明确指出:“至于占领甘肃西部,候宁夏占领取得国际帮助后,再分兵略取之。”先向北再向西,避免指挥员在方向次序上出错的。

以上部署可以概括为:北进控路,阻胡西进,合力攻宁,先宁后甘。

这个部署的第一步,或者说最重要的一着是什么?(图8)就是四方面军立即占领隆德、静宁、会宁、通渭地区,控制西兰大道,不使胡宗南军切断。先于胡宗南占领该地区,才能保证三个方面军会合,也才能不妨碍一、四两个方面军接下来合力夺取宁夏,否则就有被国民党军分割的危险,三个方面军都会陷入不利境地,也会动摇张学良跟我们联合抗日的决心。

这个电报发出后,收到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头天晚上发来的电报,彼此意见大体一致,只是对如何协同作战提了一些建议,中央答应可增至一个军协助四方面军。这样,以先占领宁夏为战略目标,以四方面军立即占领隆德、静宁、会宁、通渭地区为第一步的“静会战役”,在多方反复沟通中形成。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8

之后中央又接连几次发报,建议四方面军迅速行动,在5至7天内占领隆德、静宁、会宁、定西大道。因为胡宗南部队很快就到了,再迟,一、四方面军有被隔断之虞。但就在部队已经开始行动时,张国焘却搞出了一个“甘南风波”,导致精心策划的战役行动流产。

西北局在甘南岷县三十里铺举行会议。会上,大多数同志都同意反复协商形成的中央部署,但在讨论静会战役具体作战方案时,张国焘却认为北上是断送红军,提出了一个西进计划,要求四方面过黄河去青海、新疆,否定了中央战略部署,也否定了刚刚做出的静会战役决议。

据开国上将、时任西北局组织部部长傅钟回忆,这次会上争论十分激烈。陈昌浩与张国焘唱了反调,主张北上。朱总司令耐心地劝张国焘维护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要个人推翻集体决议。张国焘成了孤家寡人,情绪很坏,说总政委不干了,作战方案也不做了,带上警卫员离开总部。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9 傅钟(1900-1989)

在这种情况下,朱总司令说:他不干,我们干吧,中央部署不可耽误。他一方面领着参谋们做计划并下达部队,一方面组织指挥机关向北进发。根据会议通过的决定,向在漳县前指的徐向前下达了《静宁、会宁战役纲领》,同时向中央报告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行动。

党的领导是集体领导,党委决策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张国焘尽管是西北局书记,也只是平等的一票,他一个人不同意,或者他不干了,不妨碍多数委员形成决议。当然,这也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中央收到朱总司令的报告后,自然是高兴的。回电提醒,红军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对胡宗南不易进行决战,只是速进宁静以西,占领广大阵地,让他展开筑堡(他们对付红军主要是用这一招),我们在70天内逐步北移(因为渡黄河攻占宁夏,无造船把握,须待结冰,结冰要待阳历12月份,还须70天左右),至12月,一、四方面军各以一部拒止南敌(要是敌人追着屁股打,无法渡河占领宁夏),各以一部北进攻宁。还特别强调:在当前一瞬间,拒止胡军把一、四方面军隔开,又是决定一环。

事关重大,中央强调:“时间迫促,稍纵即逝,千祈留意,至祷至盼。”时间耽误不起啊,一定要抓紧时间。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事实上反复沟通已经远超三遍,我们讲述删繁就简省略了许多。

中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张国焘并不甘心自己的意见被否定。

王立华:毛主席是如何应对张国焘一哭二闹三反的?

图10 张国焘与毛泽东

据陈昌浩回忆:命令下后,张国焘就知道了。他深夜3点多钟找我来了,谈了三点:一是我无权改变他的计划;二是静会战役命令是错误的,今天革命形势应该保存四方面军;三是会合后一切都完了,要让我们交出兵权,开除我们党籍,军法从事。说到这里就痛哭起来。我当时表示:谁有权决定,要看是否符合中央要求,而你的决定是错误的;必须去会合,会合后就有办法了,分裂对中国革命是不利的。我们是党员,错误要向中央承认,听候中央处理,哭是没有用。谈到这里张国焘就走了。我以为他回去睡觉了,准备明天再去漳县对向前说明。但哪知当天晚上他就连夜到漳县去了。

朱总司令发出静会战役命令的第二天,接到张国焘从漳县前指发来的电报,意思是反对静会战役计划,停止待命,到漳县面商。正在执行静会战役命令北上的部队,转头西进准备渡过黄河。张国焘还向有关负责人下达命令,所有未经他签字的电报“一定不准发出”。

据傅钟回忆,朱总司令见到电报大吃一惊,他想了好一会,决定一面电报中央,一面令部队停止前进待命,又用电报通知已返回工作岗位的西北局委员火速去漳县继续开会。不想电报稿送到电台,电台拒绝发出,几次派人做工作,答复还是不能发,不能违抗张主席的指示。朱总司令最后对傅钟说:你是四方面军的,又是西北局的组织部长,你出面吧,给他们讲讲组织原则。

傅钟立刻就去电台,为了缓和气氛,先说了几句闲话,然后才转入正题说,有人要推翻岷州会议决议,总司令不赞成,要向中央报告,也要召集人继续讨论,这是关系红军前途的大事,也是关系党的原则的大事,总司令有命令应该执行,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遵守党的纪律和原则,维护党的决议,下级服从上级,现在我代表西北局组织部问问大家,怎么办?沉默了一会儿,电台负责人王子刚首先站起来表态,这样才发出电报。

朱总司令给中央的电报言简意赅,讲了三点:一是西北局通过之静会战役计划正在执行,现又发生少数同志不同意见,拟根本推翻这一原案。二是现将西北局同志集漳县继续讨论,结果再报。三是我坚决遵守这一原案,如将此一原案推翻,我不能负此责任。

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朱总司令坚持斗争,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彰显了党和军队高级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性。

遗憾的是,接下来漳县前指的会议,没有挡住张国焘执意西进。在张国焘一手操纵下,违背中央的既定战略方针,否定了岷县会议北上进行静会战役的正确决议,同意了西进计划,四方面军准备从兰州以西的永靖、循化一带渡黄河,向青海甘西进军。

精心策划的战略计划被否了,这样的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马上围过来的强敌如何应对?内部出来的问题如何解决?

伟大神圣的事业,不只要战胜外部的凶恶敌人,还要战胜来自内部的各种挑战,前进路上步步艰难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王立华
王立华
0
1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