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校长的话,是什么下场?

作者:申 鹏 来源:平原公子 2021-07-19 1079

听校长的话,是什么下场?

  

  1948年10月2日,在沈阳东北“剿总”高级军官会议上,蒋校长痛心疾首地数落他的部下和学生们,怪他们开会不带《剿匪手本》,不听他的话,以至于老是打败仗。

  他说:“我已经60多岁了,死了没什么,可你们还年轻,再不听我的话,一个个都让共产党把你们抓了去!

听校长的话,是什么下场?

  于是他操起电话开始微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最听他的话的廖耀湘、杜聿明、黄维,都进了功德林,成了战俘,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

  特别是是杜聿明,对老蒋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拖着一身的病,从东北赶到华北,又从华北赶到徐州,到处去当“救火队长”,结果呢,蒋介石把他的作战方案扔在一边,完全由着性子瞎指挥。

  1948年11月30日,国民党反动派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几十万部队放弃徐州向南撤退。如果杜聿明离开徐州后就什么都不顾地向南跑,还是有可能跑掉的。为防校长微操,杜聿明离开徐州后,就关了所有通信设备,相当于现在拔了电话线、网线、关机,决心还是很大的。

  可就在此时,一封蒋介石的亲笔手令从天而降,让他掉头去救黄维兵团,这次微操让杜聿明集团数十万人全军覆没,杜聿明本人也被俘。有意思的是,蒋介石的空军,空投弹药粮食的时候,总是经常投到解放军阵地,空投手令的时候,却是异常精准,总能投到他的前线指挥官头上去。

  你拔了网线就有用吗?蒋校长是现代SLG战略游戏玩家,就是要微操,一切尽在掌握。

  人们经常开玩笑说蒋介石是微操大师,说他经常打电话指挥一挺机枪挪个位置、手榴弹拔了插销捂三秒再扔的事情。

  这就过分了,蒋校长不至于此,他顶多微操一个连。

  淞沪会战期间,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正在指挥作战。

  但是,冯玉祥发现自己虽然名义上是淞沪会战的总指挥,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但却经常一支军队都指挥不动,除了几个老部下,没有什么人听他的,前线一片混乱。

  冯玉祥的警卫副官冯纪法回忆说:“冯先生受领了任务便带着参谋人员赴前线视察,指挥各军作战行动。但是第三战区所属部队多是蒋介石的嫡系,他们唯蒋命是从,而对冯先生只是客客气气,热情接待,虚应事故,所以冯先生不过是一个空头的‘司令长官’而已。”

  8月18日,张发奎找到冯玉祥说:“冯长官,我前面一个炮兵连不见了,是不是你调走了?

  冯玉祥说:“我没有下令啊。”

  查来查去,才知道是国民政府最高统帅、海陆空大元帅、委员长蒋介石隔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军长、师长、旅长等等长官,把一个炮兵连随便调走了

  这种越级指挥的事情,在蒋校长的职业生涯中,属于家常便饭,他经常越过司令员、军长、师长,旅长,直接打电话、发电报、发手令、写亲笔信指挥最前线的团级军官,有时候一个团、一个营忽然调动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以至于桂系的白崇禧吐槽,蒋介石的水平,当个连长都够呛,顶多当个步兵排长。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吐槽道:“凡是中央系统的将领都知道蒋先生这项毛病 。他们知道奉行蒋先生的命令, 往往要吃败仗,但是如不听他的命令, 出了乱子, 便更不得了 。所以大家索性自己不出主意, 让委员长直接指挥, 吃了败仗由最高统帅自己负责, 大家落得没有责任。将领如果是这样的庸才,当然不能打胜仗, 而蒋先生偏偏喜欢这样的人。”

  他的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则吐槽道:“他之得势,主要是因缘时会,投机革命,玩弄权术的缘故。他的政治手腕厉害,他的军事才能并不高明,军事思想十分落后.....总之,蒋介石建设军队,带兵、练兵、用兵那一套,是既承袭了中国封建军事思想,又照抄外国的军事制度、军事条令而混合起来的大杂烩。就是他照抄外国也是生搬硬套,不变更形式和内容。因此,他的军事思想水平实际上还在这个水平之下。”

  但是蒋介石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常痴迷,他总觉得,自己的国军打不赢共产党,一定都是他们不听自己的话。

  他总结,国军打不过共产党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学不了他们的战术,不能如臂使指,主要因为微操不够细,是下面的将领和士兵对领袖的战略战术理解不透彻,不能严格执行他的“微操”,不信任领袖的“微操”导致的,为此他痛心疾首,在训词中骂道:

  “我历次所下的手令,都是根据我几十年指挥作战所体察研究出来的学问,所写出来的东西,你们不好看过就算了,一定要向不选一般官兵讲解明白,说委员长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同时,一般长官也一定要将手令带在身边,随时阅读,才能得其精义所在,而有所启发;如到了危难的时候,能拿出来研究,甚可以解救危难或转败为胜。到那时,你且可以问你部下,委员长平时与我们说的那一句话,你们还记得不记得?这时他们的精神,就可以更加提起来,单子也可以大起来,就更能英勇杀敌了。如有能够”解救危难“的神奇话语,还需众多的战术做何?”

听校长的话,是什么下场?

  老蒋这个人,别的不说,就是特别自信,每次看到部下失利,第一反应总是:“娘希匹,你们打不过‘匪军’,一定是没把老子的电话电报当回事,一定是没有把校长的手令放在身上!”

  蒋介石对共产党军队的组织、纪律、战术、战法其实特别佩服,他多次在书信、手令中号召国民党学习红军、八路军的作战方法。

  他曾写道:“土匪唯一的长处,就是惯用掩护的战术,只要找到十里或者四五里正面的空隙,就可以安全窜过去,他的掩护部队配置地非常好,例如此次出息烽地西南石洞向东南窜去,而他地掩护部队并不配置在东南方面,却在西南方面离息烽十五里的底坝,一方面又对息烽逼近,使我们在息烽的主力五十三师竟被他牵制,以全力进攻包围他主力所窜相反方向的掩护部队,结果他的主力安全向东逃走了。他当时配置在底坝的掩护部队,据我判断,最多不过一二百人,你看他以如此少的部队,便牵制了我们一个师的兵力,何等巧妙.......”

听校长的话,是什么下场?

  蒋介石还训话说:“我认为共产党阴险暴戾,深刻精到,机警疑忌,严密笃实,并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共党懂得辩证法。你们以后对辩证法要好好研究,才能对付他们。这次我发一本辩证法给你们,希望你们回去认真研究。”

  他还羡慕红军的纪律和作风,他曾经在给川军刘湘的信中写道:“朱、毛匪部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名,仅就内中贪污者一人杀毙,余皆释放......”

听校长的话,是什么下场?

  你听蒋介石讲话、写信、写日记,感觉他啥都懂,啥都明白,他甚至明白“共军”将领的主观能动性,比他国军的要强。

  他在1947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现在最感苦闷,最觉忧虑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一般高级将领具有自动的精神,能够发展天才的太少,我可以说十个将领中找不出一个来而匪军之所以可怕,即在于他们的干部大多数都有自动的精神和能力,能够自动的发挥力量,达成任务。”

  “他们独力作战,自力求生的精神,实在是我们国军之所不及......而我们国军接到作战任务,一定要上面定计画,下命令......”

  你看,他还是很懂的。

  前线指挥官应该更有发言权、决定权,大后方的总司令不可能知道每个战线的所有情况,而前线指挥官就知道,他可以根据自己战线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战术来增加自己的优势。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前线指挥官一直在实践当中,当然比那些运筹帷幄的人更了解实际情况,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是,他虽然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肯信任自己的部下,因为他知道,这些部下、学生、门生故吏效忠的未必是党国,也未必是他个人,而是他的权势、地位、利益,他们不像共产党的指挥官,都是有信仰、有组织、有纪律,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为了理想和大局牺牲一切的共产党人.....所以,蒋介石一生都不敢放权,不敢给麾下将士任何自主权,所以,杜聿明没有本事像粟裕那样做出不过江的决断,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只能被蒋介石的手令牵着鼻子走。

  他宁可到处定计划、下手令,也要把这些军人牢牢控制在手里,他过分迷信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战术水平,自己就犯了不实事求是、想当然的毛病,天天搞个人崇拜,搞得自己都信了,以为自己是韩信、白起一流的人物,可以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实际上呢?微操秀得飞起,最后一败涂地。

  当然,真正既是战略大师,又是微操大神的人物也有,就在他对面,那位在赤水河畔声东击西,来回四次,把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带得晕头转向的人,如遛狗一样,甚至还兵锋直指贵阳,吓得蒋介石魂飞魄散,最后神来一笔脱出重围。

  这样的本事,蒋校长他也学不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1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