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作者:​郭松民 来源:昆仑策网 2020-01-06 1464

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张伯伦和达拉第面对希特勒表现出的怯懦,换来的是希特勒的藐视,也成了希特勒大胆发动战争的重要诱因。”

01

1938年秋天发生的“慕尼黑阴谋”,大大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按照希特勒的计划,原本打算1943年发动战争,但由于慕尼黑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于是把战争整整提前了四年,他在1939年9月1日就进攻波兰,挑起了二次大战。

“慕尼黑阴谋”给希特勒带来的胜利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有形的,另一个是无形的。

无形的胜利,对促使希特勒提前发动战争,所产生的作用更大。

 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02

什么是有形的胜利呢?

由于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大国的出卖,希特勒德国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六个月内,就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地处中欧,战略地位重要,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1500多万人口,拥有装备精良的40个师的军队。

捷克斯洛伐克是当时世界排名第七点工业强国,其中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武器闻名全世界,包括中国军迷熟悉的捷克式轻机枪,是欧洲第二大兵工厂。

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纳粹德国的地缘态势、战争潜力都得到了极大增强。

03

希特勒通过《慕尼黑协定》所获得的无形胜利,则包括这样三个层面:

一是从国际环境上来看,欧洲的许多小国,蓦然发现英法是靠不住的,随时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盟友,于是纷纷向德国靠拢,包括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甚至包括已经成为希特勒下一个目标的波兰。

斯大林原本一直希望和英法结盟,组建反纳粹同盟,制止希特勒的战争野心。

但英法通过慕尼黑阴谋祸水东引的用心昭然若揭。

斯大林对英法损人利己的阴暗心理洞若观火,为了自保也转而开始和德国接触,最终的结果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免除了在和英法开战时遭到苏联夹击的后顾之忧。

 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04

二是从德国内部来看,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胜利极大提升了他在德国人心中的威望。

在德国上层的精英集团,尤其是德国军官团中,一直存在着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包括总参谋长贝克上将在内的德军高级将领,一方面以极大的才干帮助希特勒筹划战争,另一方面也非常担心德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遭遇失败,于是暗中密谋反希特勒,甚至准备在希特勒下达进攻命令的时候将其逮捕。

但由于英法在慕尼黑对希特勒的巨大让步,令希特勒在德国获得了神一样的地位,再也没有人怀疑希特勒的“天才”,密谋集团灰心丧气,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再次活跃起来要等到希特勒在苏德战场遭遇巨大失败之后了。

由于慕尼黑,从德国内部阻止战争的最后一道闸门也被打开了。

 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05

希特勒获得的第三个无形胜利,是慕尼黑会议令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英法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他们是希特勒现实和未来的战略对手。

在慕尼黑,希特勒看破了英法领导人内心的虚弱,深知他们害怕斗争,为了“和平”(哪怕是屈辱的和平)不惜做出任何让步,他决心对这一点充分加以利用。

这实在是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的最大收获。在此之前,希特勒从来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西方领导人,他只见过意大利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和西班牙军事强人弗朗哥。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战场之外,外交是最重要的场合。

外交,尤其是首脑外交,并不是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觥筹交错,恩恩爱爱,联络感情的所在,而是心理、意志和品质的较量,战争往往是外交较量分出胜负之后的事。外交较量的惊心动魄,并不亚于刀光剑影。

一个首脑人物,在外交场合,最大的失败就是被人看破内心的虚弱,犬儒。而张伯伦在慕尼黑会议上,恰恰被希特勒准确地看透了这一点。

 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06

1938年9月,由于纳粹蓄意制造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紧张局势,欧洲一时战云密布。

9月13日深夜,张伯伦给希特勒拍了一份要紧急求见的电报。电文为:“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会见,以寻求和平解决办法。”

得到希特勒的同意后,9月15日清晨,张伯伦夹着公文包,带着他那把举世闻名的黑色雨伞,匆匆上路,去德国拜见希特勒。

这个70高龄的老人,为了赶时间,有生以来第一次坐飞机。他花了4个小时,才从伦敦飞到德国的慕尼黑,然后再转乘火车到达德国西南小城伯希斯加登。

张伯伦原本提议在德国西部的莱茵兰会谈,这样他可节省一半路程,但被希特勒“非常干脆”地拒绝了。

张伯伦下火车一看,车站上冷冷清清,不见希特勒的人影。当时英国还是世界霸主,但作为首相的张伯伦受此冷遇,仍忍气吞声,连忙爬进一辆敞篷汽车,开上蜿蜒的山间公路,直到下午四点多,才好不容易到了希特勒在上萨尔斯堡的山间别墅——“鹰巢”。

希特勒有意要给张伯伦一个下马威,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迎接他。

初次见面,只是一个小回合,希特勒就占尽优势,而张伯伦也把自己性格和心理缺陷完全暴露给希特勒。

在9月22日的谈判中,希特勒再次提高要价,但张伯伦仍不敢拂袖而去,对希特勒的要求还是照单全收。

所谓“慕尼黑谈判”其实没有谈判,只是英、法、捷克斯洛伐克全盘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罢了。

张伯伦和达拉第面对希特勒表现出的怯懦,换来的是希特勒的藐视,也成了希特勒大胆发动战争的重要诱因。

 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07

1939年8月22日,即希特勒决定进攻波兰前夕,他在柏林对德军高级将领发表了一番尼采式的讲话。在讲话中,希特勒反复谈到了此时发动战争的有利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几个“个人因素”。

希特勒认为,第一个重要的个人因素,当然就是他本人——

“从根本上说,一切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的存在,原因在于我的政治才能。今后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像我一样享有全体德国人民的信任了,将来也不会再有人能拥有比我更大的权威。因此,我的存在(对于发动战争)就具有极大的价值。”

在谈到自己对手,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的领导人时,希特勒的口气就充满了轻蔑。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们的对手是小蛆虫,我在慕尼黑已经领教过他们了。”

可见在慕尼黑会议上,作为大国领导人的张伯伦和达拉第给希特勒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既然不过是小蛆虫,那就没有必要害怕他们,只需要用脚狠狠地去踩。希特勒在后面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了这一点——

“至于我们的对手,英国和法国都还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都不是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人物。”

“我们对手的首脑人物都是一些平庸之辈,缺乏杰出人物、强有力的人物和有能力采取行动人物。”

“我们的人比他们强。意志因素决定一切。我们的对手是一群弱者。”

希特勒把他对张伯伦和达拉第的观察,作为说服德军将领追随他投入战争的重要理由。

 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08

在当年,让希特勒瞧不起的,不仅是英法领导人,也包括这两个国家的各阶层人士。

《慕尼黑协定》本是一份恃强凌弱,出卖盟友换取自己苟安的缺德协定,但在英国和法国,却激起了真正的狂喜和狂欢——

在法国,当达拉第总理在机舱门口出现的时候,他望到的是一片真正的欢呼的海洋,人群不断高呼“和平!和平!”、“达拉第万岁!”、“和平万岁!”、“法兰西万岁!”站在拉斐特美术馆阳台上的姑娘们不断挥动着她们手中的小国旗。

在英国,在赫斯顿机场,等待张伯伦的首先是国王乔治六世陛下的邀请:

“我派我的宫廷大臣送这封信给你,问你是否可以直接到白金汉宫,以便我可以亲自向你表示我的衷心祝贺,祝贺你对慕尼黑的访问成功。”

“同时,这封信向你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由于你的耐心和决心,你赢得了整个帝国的同胞的永恒感激。”

张伯伦后来向他的姐姐叙述了伦敦民众的热烈情绪——几乎是狂喜:

“甚至报纸上的描述也并不能使人想象出在我从赫斯顿机场乘车前往白金汉宫的途中的场面。从头到尾,人们都夹道欢迎,各个阶层的人喊得嗓子都哑了,有人跳在汽车的踏脚板上,靠着车窗,向车里伸出了他们的手,想要同我握一握。”

在唐宁街十号,首相挥动着他和希特勒签署的文件,对围观的民众说:

“我的好朋友们,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二次从德国回到唐宁街,带回了体面的和平。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而下面的街道上则响起了“善良的老维尼尔”的歌声。

据希特勒身边的人回忆,希特勒看到英法国内对《慕尼黑协定》反映的报道后,笑得流出了眼泪。

此时此刻,英国和法国这些狂欢的民众,都完全忘记或根本不愿意面对的是,他们暂时地“幸免于战争”是以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被抛弃、被肢解为代价的。

他们的寡廉鲜耻很快就获得了回报:法国被纳粹的铁蹄整整蹂躏四年,而英国则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

 慕尼黑教训:被对手看破虚弱就是最大失败

09

支撑一个国家的力量,除了经济、军事,更包括这个国家领导人和民众的精神与道德,这就是慕尼黑阴谋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教训。

【小资料】

慕尼黑阴谋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项绥靖政策。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换取“和平”的条件。

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转载自昆仑策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2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