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兵”PK“活卒” ——双方战前态势和潜在的“优劣”

作者:双 石 来源:双石茶社 2019-05-15 736

“呆兵”PK“活卒”

——双方战前态势和潜在的“优劣”

  

“呆兵”PK“活卒” ——双方战前态势和潜在的“优劣”

在中原展开的这场南线大决战,后来被命名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联合实施的一次战略大决战。这场战役,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主力而告结束,因而对全国战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重大积极影响。

与其他两场决战相比,淮海战役具有以下特点:

㈠这是唯一一个在兵力、火器对比上不占优势的态势下发起的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是我方在兵力、火器和态势上占有优势情况下发起的,而淮海战役发起时,在战区地域内敌我整体力量对比,人民解放军仍然处于劣势——尤其是武器装备。

所以,毛泽东曾言:这是一锅“夹生饭”。

关于淮海战役发起前敌我双方的态势及力量对比,中央军委作战部于战后整理的《淮海战役概况》中有如下介绍:

【我发起淮海战役时,把守在蒋介石王朝大门的一支主力——徐州“剿总”刘峙所部,共计廿一个军五十个师,其分布是:冯治安三绥区两个军四个师驻徐州以北之贾庄、台儿庄、临城地区;黄伯[百]韬七兵团五个军十个师分布在徐州以东之碾庄圩、新安镇地区;邱清泉二兵团四个军十个师分布于徐州以西之黄口、砀山及其南北地区;李弥十三兵团三个军九个师驻徐州及其以东之附近地区;孙元良十六兵二个军四个师由蒙城向宿县集结准备北开;刘汝明四绥区两个军六个师由徐州以西之商邱[丘]地区向蚌埠、怀远、凤阳地区移动;徐州外围守备部队共三个军七个师,分布在睢宁、灵壁[璧]、蚌埠、怀远等地。如果再将分布在运河以东、长江以北之两淮与苏中地区的一绥区周碞之三个军六个师与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定远、合肥、滁县、开长等地之两个军四个师计入,敌在长江以北临城以南、海(州)启(门)以西,商(邱[丘])砀山以东地麇集的兵力共计廿六个军六十个师,连同特种部队与非正规军共总兵力约六十万以上。】

这是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当时统辖的兵力。

而战役发起之初的1948年11月13日,周恩来为军委起草的《军委参关于淮海战役一周战况通报》则称,战役发起时,“徐州‘剿总’使用的兵力共二十一个军五十个师,连特种、非正规军约四十万人”,估计“华中敌向阜阳、太和增援的兵力为黄维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个师,约八万人”。

该电经毛泽东阅改并批示:“此件待黄兵团解决后按那时情况修改再发”。

后来,“那时情况”的确又发生了变化:

【淮海战役中,敌人增调徐、蚌战场的兵力共八个军廿一个师约廿万人,计原属华中“剿总”之黄维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一个师,由平汉线信阳地区集结东调,于十一月廿日左右先后到蒙城地区;被我困守于豫北安阳之四十军卅九师,于十一月十日先后空运徐州;由葫芦岛海运南撤之五十四军与青岛南调之卅九军共两个军五个师,均于十一月中旬到达蚌埠东南地区;十四兵团宋浠[希]濂部所属之廿军、廿八军共四个师,由武汉集结经长江东调,于十二月初旬先后到达津浦线南段与蚌埠以南地区。】

这就远远超出《军委参关于淮海战役一周战况通报》中的估量了。

在中原地区发生的这场大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动用的主要兵力,计有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计15万余人;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计36万余人,与徐州“剿总”当时所辖兵力大致相当。如果国民党军再加上先后抵达战区的援兵,那么双方对比就是人民解放军的60余万人对国民党军的80余万人——这就是“60万对80万”的由来。但人民解放军这两大野战军都是能够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而徐州“剿总”自辖正规军在不包括先后抵达战区的援兵的情况下,至少“须抽调四分之一以上兵力,担任守备,不能机动使用”[]。所以在双方开战之初,国民党军能够机动的兵力也就40余万。

也就是说,真正细究“人头账”,国民党军实际上反居劣势。

而且,人民解放军还有一个潜在的兵员优势是国民党军所不具备的——这在开战之初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那就是中原军区和华东军区的地方兵团:战役发起时,中原军区辖有7个军区(其中一个二级军区)共20万人的地方武装;华东军区辖有5个军区共37万人的地方武装。这些军区地方武装或就在战区或就在战区附近,实际上是一种很重要的存在——在战役中,中原军区的豫皖苏军区和陕南军区、华东军区的苏北军区和江淮军区,都派出了部队直接参战;中原军区的皖西军区、鄂豫军区、江汉军区、桐柏军区、豫西军区部队则对国民党军华中集团实施战略牵制,实际上也间接参加这次战略大决战。

就连毗邻战区很近的华北冀鲁豫军区,也有两个旅参战。

所以,人民解放军两大野战军和军区地方武装陆续参战的兵员数,达到了100万人。

那些没有直接参战的地方武装,也成为了两大野战军主力兵员补充和支前力量的骨干。

人民解放军动员的“支前力量”是个很巨大很令人咋舌的存在,而且这些推着小车、扛着挑子、抬着担架的“伕子”们,是不需要部队看着押着的——这与国民党军迥然不同,这些“支前力量”甚至还承担了部分的战场勤务,如构筑工事、看守仓库、押送俘虏及打扫战场等等。

㈡这是唯一一个打起来以后才明确“战略决战”性质的战役:辽沈战役发起前大半年多的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就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决战意图,作战方针的确立也是在战役正式发起前的9月7日(以东野主力南下北宁线的9月12日为战役正式发起始点);平津战役发起前20天的11月9日,毛泽东就提出了“抑留蒋傅集团在华北就地歼灭”的决战设想,作战方针也于战前一周左右的11月18日最后确定(以东野主力南下入关的11月23日作为战役发起始点)。而淮海战役呢?一直到华东野战军主力南下陇海路开始捕击黄百韬兵团的11月5日(也就是淮海战役正式开始的始点),统帅部也好,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首长也好,都还没能确定与徐州刘峙集团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战役的设想也仅仅是歼刘峙集团三分之一左右。

直到华东野战军主力即将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的11月9日,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并取得共识后,统帅部“就地全歼刘峙集团”决心才得以确定。

㈢淮海战役基本上是通过战斗解决问题。辽沈战役中,东北蒋军锦州、沈阳、长春的三大重兵集团中,锦州、辽西之敌(实际上就是沈阳之敌)是以战斗解决问题,而长春之敌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平津战役中,北平之敌(即傅作义集团主力)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而淮海战役中,除战役开始之时,冯治安部三个半师在贾汪起义外,其余的黄百韬集团、黄维集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集团,均为战斗解决,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也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伤、亡、失踪人数达到6位数。(参见表1-1)

“呆兵”PK“活卒” ——双方战前态势和潜在的“优劣”

在三大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弹药的消耗/缴获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呆兵”PK“活卒” ——双方战前态势和潜在的“优劣”

从表中损耗一项可以看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各种炮弹消耗量是67.9万发,各种枪弹的消耗量是2014.94万发(其他两次战役的枪弹消耗量都是百万量级,而淮海战役枪弹消耗量是千万量级);各种炮弹消耗量为67.9(是其他两次战役炮弹消耗量的4倍);炸药消耗量是9.7万斤(未计入双堆集战斗的炸药消耗量,也是其他两次战役的2~3倍)。

均为三大战役之最,说明淮海战役战斗强度和烈度也是之最。

从表中缴获一项可以看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缴获各种炮弹是12万余发(在三大战中居中),缴获各种枪弹2015.1万发(在三大战役中居中)。人民解放军的缴获的弹药在枪弹一项上与消耗大致持平,缴获的炮弹一项上不及消耗量的五分之一——收入/支出是逆差。

这说明淮海战役战斗烈度强度很大,国民党军弹药投放量也很大。

同时也说明,战争已经发展到无法单靠“敌人给我们造”的时期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4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