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为何先打辽沈战役

作者:徐 平 来源:环球视野 2019-03-15 783

三大战役为何先打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为何先打辽沈战役

东北战场我军兵力占优势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人民解放军从1947年下半年转入战略进攻,经一年的内线和外线作战,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至1948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仅174万人,且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西安、武汉、徐州为中心的5个战场上,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武器装备日益改善,战斗力大大提升。

从全国战场看,1948年7月,国民党军的五大重兵集团:东北卫立煌集团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华北傅作义集团3个兵团、12个军、40余个师;华东刘峙集团4个兵团、10个绥靖区、31个军、70余个师;华中白崇禧集团3个兵团、4个绥靖区、13个军;西北胡宗南集团3个兵团(整编军)、11个军(整编师)。

而人民解放军相对应的是五大野战军:东北野战军12个纵队;华北野战军9个纵队;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1个军;西北野战军6个纵队。

当时各大战略区除东北战场外,华北、华东、中原、西北等战场我军都处于劣势,尚不具备决战条件。1948年6月22日,中央军委给“刘邓陈邓,并粟陈唐”(“刘邓陈邓”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陈唐”指粟裕、陈士榘、唐亮)的指示《目前必须打有确实把握的仗》中提到: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你们两大集团今后或者分开行动,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或者集中行动,一次歼敌以不超过两个整编师为限度,目前必须打有确实把握的仗,哪怕歼敌一个旅也是好的。

1948年8月23日,朱德总司令在军委战况汇报会上说:“现在敌人在中原组织许多兵团,企图同我们决战,我们则不同他们决战,因为时机还未到,过早决战对我们不利。所以目前还只是同他们在中原进行一些机动作战。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准备物质条件(主要是炮弹、炸药)。到条件成熟时再同他们在中原决战。”

而当时东北是我军各大战略区在与敌人力量对比上唯一占优势的地区。

三大战役前,在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统归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指挥,所属部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又3个骑兵旅,加上地方保安团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3个互不相连的地区。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而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3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敌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冬季攻势后,部队扩充休整。到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所属部队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纵队以下编制为三三制,即纵队辖3个旅,旅辖3个团,团辖3个营……纵队相当于军,旅相当于师(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作出全军统一整编的规定,纵队统改为军,旅统改为师),每个纵队约3.5至5万人。东北野战军共54个师(旅)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政治素质大为提高。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解放,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

另外,东北地区地理条件较特殊。从战场地理看,东北地区虽辽阔,但通往关内的陆路只有辽西走廊一条狭长通道,一旦被控制,则整个东北地区就等于关上了大门,将形成“关门打狗”的局势,有利于阻止东北国民党军逃至关内,将其全歼。 

防止东北之敌逃向华北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特别是东北局势的逆转,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愈发处于不利地步。1948年初东北野战军取得冬季攻势胜利,国民党内部出现撤军的声音,而且站在国民党背后的美国对东北的立场也发生陡转,也建议蒋介石放弃东北,将在那里的国民党军主力撤入关内。蒋介石在冬季作战失利后,也有意将东北精锐部队撤回关内,避免被全歼。为此,1948年2月20日前后,蒋介石曾派作战局局长罗泽闿飞沈阳与卫立煌商谈:放弃沈阳,撤守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而卫立煌则力主固守沈阳、长春、锦州三大战略要点,保全东北,待变而起。廖耀湘等东北将领也大都支持卫的方案,反对蒋的计划。

此后,蒋介石又多次令卫立煌打通沈锦路,将主力撤到锦州。直到9月辽沈战役打响,国民党军统帅部对东北战略尚无决策。

国民党军从东北地区全面撤退,在战略上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对人民解放军来讲,如果当时蒋介石撤军到关内,那么解放战争进程将呈另一种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将十分严重的。

在辽沈战役前,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虽受到严重打击,但在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的国民党五大重兵集团中,仍以华东和东北两个集团的兵力最多、装备最好。如果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全部撤入关内,那势必会大大加强国民党军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的作战力量,而这必将给长江以北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带来不可预知的军事压力。

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掉东北国民党军队,让其安全走陆路撤退到华北或走海路撤退到华东,后果不堪设想。

1948年2月7日,中央军委在《务必抓住可能从东北大量转移之敌》中指出:

如敌从东北大量向华中转移,则对华中作战极为不利。但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蒋介石曾经考虑过全部撤退东北兵力至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这主要是因为南线我军尚未渡过长江,及北线我军尚未给蒋军以更大打击的原故。

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如果我军尚无足够力量阻止其撤退,则撤退后的蒋军似将控制锦州、承德、北平、天津四角及其中间地区,并打通津浦北段,其给养当然会很困难,士气会更衰落,但兵力则较集中,这些可能情况亦须预先见到。

如果你不打范汉杰,先打傅作义,则卫立煌将以大力集中锦唐线,卫、范协力向西援傅,那时你们可能处于很困难的地位。

1948年8月23日,朱德总司令分析:“对东北的敌人,我们不能让他们进关。蒋介石说要守住长春、沈阳,这很好。因为他们把这样多的敌人放到这样远的地方,每天靠飞机运输接济,这就增加他们许多麻烦和消耗。如果让他们进关。不论是增至华北或华中,都会增加我们不少的麻烦。”

而如果东北野战军就地解决了卫立煌集团,既避免了敌军撤至华北、华东,还可以腾出手来与华北野战军一同解决傅作义集团。

因此东北野战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作战目的绝不仅仅是攻占几个大城市,而是要从松花江附近向南长驱直入,迅速插到关闭东北地区“大门”的位置,攻取锦州,彻底截断国民党军从东北撤退到华北的通道,并以决战的态势将其在东北地区就地全歼,不使其逃窜而影响其他战场的局势。

1948年10月1日,辽沈战役激战正酣,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总攻。朱总司令在当日军委战况汇报会上信心满满地说:“过去我们是怕东北的敌人进关,因为进关后,不管增加到哪里都是对我们不利的。现在敌人已不可能进关,我们可以在东北将他们消灭。” 

东北是主要的重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铁等战略物资,并在奉系军阀和伪满洲国时期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基础,军事战略地位重大。东北地区盛产煤矿与铁矿,具备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东北地区在此前建立了较成体系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据统计,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东北的煤、生铁、钢材、发电量、水泥、木材和机械工业产量都居全国首位。工业是支撑现代军事的基础,控制了东北地区,就可以为军队提供多样物资,增强军队战斗力。

因此,在战略时机成熟的时候,攫取东北这个在民心、经济(重工业基地)、后勤补给(东北粮食产量丰富)都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对全国的胜利有重要意义。

辽沈战役胜利后,为支援关内解放战争,东北解放区军事工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全部运往关内战场。淮海战役中,我军打的炮弹都是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时曾说:“华东地区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东北不仅生产出大量的武器,而且大量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关内,支援关内解放战争,仅在1949年上半年就为其他战场提供:军单衣181万套,骑炮兵服5万套,撒鞋180万双,单胶鞋300万双,麻袋16.8万条,军毯6.3万条,木材150万立方米,钢铁20万吨。 

东北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自古以来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谚”,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粮食供应标准大体是每人每天1.3斤至2斤。如按1人1天1.5斤粮食计算,一支10万人的部队1个月就需要粮食450万斤。解放战争中,随着部队增加,粮食需求量也越来越大。1949年1月14日,周恩来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作总结时说:“淮海战役两个野战军打了两个月零五天,粮食就需要五亿斤。”

东北是重要的产粮区,打下东北,不但解决了东北我军的吃粮问题,也可就近支援华北。

1948年5月31日,毛泽东致电东北野战军首长林、罗、刘并告东北局:“为准备东北主力出至锦、榆、津平线,及平、张、绥、包线作战,你们必须精心筹划由东北运输粮食至该两线之各项技术问题。我军必须保持粮食的充分接济,方能取得胜利。而热河、冀东,尤其是察北、绥东出产之粮食,不足供给大军长期需要,必须准备由东北加以充分之接济。四月间,我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军两个纵队出至绥东,因当地无粮,不能久留,丧失良好歼敌之机会。”

7月2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我军南下最大的困难是粮食的接济。”

7月30日,中央军委致电林、罗、刘《应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电报特别强调“西面粮食极为困难,东面则是产粮区”。这里的“西面”指的是热河、绥远,“东面”主要指的是辽西。

可见,统帅部在辽沈战役之前,就已经考虑到用东北的粮食接济华北作战了。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东北野战军自入关后,由华北军区解决了大量粮食供应,但仍有相当数量从东北调运。直到辽沈战役结束后,1949年2月5日东北野战军首长致中央电《东北部队供给问题》中提到:“东北部队二、三两月份粮食,由东北供给九十五万人的,余由华北供给。”

综上原因,首先在东北进行决战就成为中共高层的共识。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选各方面条件对我有利的东北。东北野战军不负众望,一举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

(作者单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1
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