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的内涵与由来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8-12-22 7630

太行精神的内涵与由来

1938年1月,邓小平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这是129师领导人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太行精神,是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英雄的太行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革命精神。太行精神的实质与要义就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巍巍太行山孕育的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光耀千秋,彪炳史册。

“太行浩气传千古”。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对太行精神做出了最新的诠释和解读:“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不怕牺牲不畏艰险

太行精神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领导八路军和太行儿女,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强渡黄河,挺进太行。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在太行山区,领导和指挥敌后抗日军民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西南、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八路军将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进攻,大量地杀伤并牵制了敌军,有效地迟滞了日军对中国全境的侵略,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谱写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光辉抗战篇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转战太行,115师首战平型关,120师设伏雁门关,129师奇袭阳明堡,打出了八路军的雄威。1938年3月神头岭伏击战歼敌1500人,是抗战初期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斗。1939年11月黄土岭战役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开创中国抗战后首次在战场击毙敌军中将的纪录。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进行的“百团大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1943年10月韩略村伏击战,全歼日军“战地参观团”少将以下军官120多名。从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八路军对日伪军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先后作战2730多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创造了“敌后抗战的模范典型”。

“捐躯赴国难”,八路军将士奋战在杀敌战场,以身殉国,血染太行。他们当中有八路军的普通一兵,也有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有投笔从戎的大学教授,还有爱国归侨的巾帼英雄……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战斗中,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曾贤生再上战场。外号“猛子”的他率领五连首先冲入敌阵,以大刀、刺刀打出了八路军的威名,在拼杀10多个日军后,不幸被刺,壮烈牺牲。在整理遗物时,悲痛的战友们发现:在曾贤生连长的军衣口袋里,用鲜血写就的决心书中尚紧紧包裹着准备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

杨裕民早年赴美国赛瑞术斯大学学习造纸专业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河北省立工学院教授,成为著名的造纸专家。1938年11月,朱德总司令电召杨裕民到八路军总部。频繁的战斗和行军,使杨裕民的胃病日益严重。1939年夏,日军集中兵力向晋东南进行“九路围攻”,任冀东抗日联军第1路政治部主任的杨裕民在随部队转移途中,他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50岁的杨裕民,把一腔爱国情怀融入太行深处。

祖国的灾难,深深牵动着海外赤子的心,李林、黄登保、谢宾元等,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踏上回国的征程。归国女华侨李林练就了百步穿杨的好武艺,她率领独立支队骑兵驰骋太行,屡建战功,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万人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已任雁北支队支队长的李林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身负重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陷入重围的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年仅25岁的李林牺牲在她最美的年华。

巍巍太行山上,痛失了我党、我军一位杰出的高级将领———左权。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为掩护机关突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率部出征,在突破敌人最后一道防线时不幸中弹牺牲,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献出了年仅37岁的宝贵生命。朱德总司令沉痛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太行军民为了永远缅怀和纪念左权将军,将他的牺牲之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从此左权县的名字便永远地镶刻在中国的版图上。

八路军将士英勇奋战,无数先烈血洒太行。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根据地129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共19777次,毙伤日伪军120241人;太行区民兵自卫队共作战33716次,毙伤俘伪军11409人。在8年的全面抗战中,八路军将士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万多人,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7.1万多人,晋冀鲁豫的太行区和太岳区将士牺牲1.3万多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为雄壮的太行山脉增添了血染的风采。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太行精神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党领导广大军民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运动,使太行山区成为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成为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前进基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狂妄叫嚣“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先后发动了“三路围攻”、“八路围攻”、“九路围攻”,实施“囚笼政策”、“蚕食政策”、“三光政策”,发动“百万大战”、“铁壁合围”,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和反复的“围剿”。仅1941年和1942年的两年间,日军对晋冀豫边区的大“扫荡”就有19次,中、小扫荡高达500多次。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村庄被毁,无数民众被害,粮食被抢,庄稼被毁,凶狠残忍,令人发指。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面对敌人的扫荡围剿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党积极组织军民一边战斗一边生产,开展生产运动和纺织竞赛。从八路军的总司令、部队首长、地方干部到普通士兵,都和老百姓一道艰苦奋斗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八路军将士勒紧裤带,把自己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群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最后的粮食送给最需要的老人和儿童。可亲可敬的太行民众宁可自己挨饿,也把粮食源源不断地送给八路军。

太行军民一边杀敌,一边生产。“一等杀敌英雄”马应元把身边的民兵和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劳力和武力结合的“游击生产”。在1943年5月的反“扫荡”中,他一次布雷13处,炸死炸伤日军90多人,缴获步枪11支,子弹500多发,成为山西抗日根据地家喻户晓的抗战英雄。在1944年举行的太行山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马应元获得“一等杀敌英雄”光荣称号。后来马应元在突围中被俘,敌人抓来他的妻子等亲人胁迫他投降,都被他严厉拒绝,最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抗日烽火,巾帼风采,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和残酷杀戮,太行民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纷纷投入到抗击日寇的伟大战斗中,用大爱和辛劳撑起了根据地半边天。石榴仙、赵月娥、宋月兰、李秀莲等,都是心灵手巧的纺织能手。纺织英雄石榴仙参加了妇救会,带动广大妇女纺纱织布,制作军鞋,支援抗战军民,使马堡成为全县发展生产、支援抗战的模范村。她以每日纺纱十两、织布两丈的高超纺织技术,被评为太行一等劳模,荣获“纺织英雄”锦旗一面。

“送儿打东洋”的母亲李改花,是太行山深处武乡县人,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先将自己的二儿子送出山外去寻找八路军。1943年在一次日军的“扫荡”中,她的丈夫被日军用开水活活烫死,在含泪掩埋了丈夫的遗骨后,她又把三儿子送到八路军当了工兵。数月后,在爆破敌人的碉堡时,三儿子英勇牺牲在安阳城下。噩耗传来,李改花正在为支前纺线织布,从此之后,李改花将仇恨和悲痛深深埋在心底,没日没夜纺纱织布、缝制军鞋。1945年初,已是60多岁白发苍苍的李改花,又把最后的一个儿子也送上了战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军队,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太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太行山每一个地方、每一块土地,都留下军民同仇敌忾、艰苦奋斗的事迹。在太行山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灾难的1942年,129师与太行人民生死与共,同舟共济,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在黎城和涉县一带,亲自与当地军民一起修建了漳南大渠,浇灌沿途4000多亩土地。129师刚进太行山时,只有3个旅9000多人,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到1945年已经发展成为30万铁骑的浩荡大军,踏上解放的征程。

万众一心敢于胜利

太行精神是为民族解放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党和八路军在山西和整个华北敌后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民主力量,组织游击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国际友人等,形成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全民抗战热潮。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在反“扫荡”作战和反“蚕食”斗争中,太行人民创造出许多战术,如伏击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窑洞战、地雷战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广大群众组织起担架队、运输队、警戒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打扫战场,维持治安,使战争的军需供应和战勤服务得到了充分保障。妇女和儿童也纷纷组织起妇救会和儿童团。整个太行山区,“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

国难当头,由120多名太原成成中学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抗日义勇军走出课堂,投笔从戎。他们在参战宣言中写道:“捍卫祖国的责任是我们的,我们应当为了祖国的生存流最后一滴血。”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为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们从容赴死,共赴国难,50多名师生血洒青山,他们大都十八九岁,小的只有十三四岁,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他们中有父子刘墉如、刘海清,有兄弟焦国鼐、焦国柱……

抗日战场巾帼不让须眉,广大妇女不仅成立了妇救会,还组织起妇女自卫队。她们与男自卫队员一样学射击、练投弹,一道埋地雷、割电线。有着“当代花木兰”之称的王九焕是太行山区武乡县人,抗战初期,强烈的爱国热情驱使她剪掉长发,女扮男装投奔八路军。在部队6年的时间里,她作战勇敢,出生入死,无人知晓她是一名巾帼英雄。1944年在辽县的一次战斗中,为保护受伤的连长,王九焕自己也身负重伤,在做手术时才真相大白,被誉为“八路军中的花木兰”。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民族危亡时刻,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化作太行山脉最灿烂的霞光。王朴机智勇敢,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面对死亡,他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抗日小英雄李爱民也是抗日儿童团团长,一天,八路军让他去送一件“火急”信。到了敌人的封锁区,他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在身上,鬼子看见他满身是粪以为是放牛郎,一脚把他踢倒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顺利完成送信任务。后来他为了保护乡亲而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这位抗日小英雄年仅12岁。

太行山高,漳河水长,太行母亲的情义山高水长。她们不顾生死,不畏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用她们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八路军将士的后代,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太行奶娘。一天,日寇进村扫荡,村民们纷纷逃往山上,生死关头,赵引弟抱起八路军的两个孩子就走,把自己的两个孩子留在家中。等敌人走后回到家里,赵引弟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已经被日寇杀害。还有一位奶娘,在鬼子大扫荡时为保护革命后代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太行山的奶娘谱就了可歌可泣的母亲之歌,她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乳汁和生命,更有大写的母爱,她们的名字叫郭金梅、武巧凤、赵志珍、王改云、王巧鱼、张招弟、赵引弟……

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太行精神是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领导太行人民坚持抗战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牺牲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气概,热爱民众的高尚情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巍巍太行山上,八路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谱写了百折不挠的英雄华章,铸就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太行魂。他们血战沙场,并肩作战,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凝聚起全民抗战、共同杀敌的坚强力量。八路军将士和老百姓休戚与共,同仇敌忾,涌现出无数的支前模范和太行山母亲,许多群众为了掩护八路军战士而付出自己的生命,不少将士为了群众的安危而壮烈牺牲,把生命永远留在太行山上。

国破家亡无佳节。1942年2月春节期间,敌人纠集武乡县的4000多名日伪军,疯狂向大有镇扑来。为了掩护大有镇附近50多个村庄的老百姓安全转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的司令员郭国言进行严密部署,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他率部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冲锋,恼羞成怒的敌人密集火力狂轰滥炸,稠密的炮弹呼啸而来,瞬间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突然,一颗炮弹飞来,年仅29岁的优秀指挥员郭国言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夏收刚刚结束的1943年,敌人纠集了200多名日伪军向枫子岭发动袭击。担任八路军新编第10旅第30团政委的马定夫果断下达战斗命令:“同志们,我们的口号是:有我们就有群众。我们决不能让群众受到鬼子的伤害!”马定夫带领部队顽强地抵抗敌人的进攻,直到枫子岭的1000多名干部和群众安全转移。马定夫在这次战斗中腹部中弹,年仅29岁的他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为了永远怀念这位太行抗日英雄,太谷县将枫子岭村改名为“马定夫村”。

“子弟兵的母亲”胡春花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洗血衣,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八路军,献给了抗击侵略者的人民战争。1941年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打响,胡春花带领一支由当地妇女组成的担架队,一次一次地从战场上救下伤员。一次,在敌人的飞机俯冲下来的一瞬间,她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担架上的伤员,被敌人的炮弹炸得鲜血淋漓。一天,她去黎城送军粮,只能把得了急病的女儿放在家里,等她回来时女儿昏迷不醒,在送往分区医院的路上,4岁的女儿在她的怀抱中永远停止了呼吸。

在这片英雄的热土上,伫马太行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们身经百战,战功卓越,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立下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这些共和国的将帅们走后魂归太行,他们的英灵与太行山脉一起绵延,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北,刘伯承、徐向前、黄镇、李达、王新亭等八路军129师领导人长眠在太行山上,凝视他们曾经并肩战斗浴血奋战的地方。太行人民亲切地把这里称为“将军岭”,表达了他们对这些共和国将帅们的深切缅怀和不尽思念。

红日照遍了东方,千山万壑,铁壁铜墙,以巍巍太行为依托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八路军坚持抗战的坚强堡垒,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挠、浴血奋战、不怕困难、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永驻太行。太行精神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历史走到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抗日战争艰苦环境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太行精神将与新时代同行。(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2
1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