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如归!血战殒身的马石山十勇士

作者:刘成友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1-23 2179

视死如归!血战殒身的马石山十勇士

刘成友

2014年,“马石山十勇士”与“狼牙山五壮士”等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著名抗日英雄群体。近日,记者来到山东乳山市,追寻73年前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英雄事迹。

天降奇兵 八路军战士挺身而出

“1942年深秋,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台部署,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扫荡’。”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原主任高玉山告诉记者。

高玉山介绍,那时候,胶东军区确立的方针是:主力部队采取“翻边战术”,地方武装和工作人员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游击,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对敌展开斗争。

11月21日,两万多日伪军白天密集平推进逼,严密搜索;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突围,每条要道、山口岗哨密布,将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团团围在网内。11月23日,日伪军收网于马石山地区。

“被围的人群,大多数是老幼妇孺。他们手无寸铁,在敌人的合围下,向马石山退去。很快,马石山周围聚集起数千名百姓。”高玉山说。

就在大家以为只有死路一条时,“傍晚暮色中看到十位战士迎面走来,黄绿色棉军衣、钢盔、绑腿、三八大盖……”当时同在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的王济生在《鲜为人知的马石山十勇士》中如此记载。

这十名战士,是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的一个班。他们几天前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见这么多老乡被围,决定留下来带乡亲们突围。

视死如归 十勇士四闯敌人围网

“那天傍晚,班长王殿元与部分熟悉地形的群众研究突围路线。等到深夜,王殿元和战士们把第一批群众分成两队,顺着1500米长的山沟向预定突围的沟口转移。”高玉山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年的突围,“趁火堆旁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王殿元带领3名战士悄悄干掉哨兵,扑灭两堆火,护送第一批200多名群众顺利突围。”

第一次成功突围后,十勇士并没随群众一起离去,而是重新回到马石山上,继续带其他群众突围。十勇士找到海阳县八区100多名群众,王殿元把9名战士分成3组,约定了会合时间、地点。王殿元率领3名战士,趁敌哨兵戒备懈怠,打通了一处新的突破口,引导群众就近迅速跳出包围圈。其他两组也数次组织零零散散的群众从第一个突破口成功突围,又救出上百群众。

此时,战士们第三次返回山上,王殿元与其他战士会合,并带领第三批数百群众陆续赶到第一个突破口。这时,东方刚刚发白,敌人发现了被杀的鬼子,立刻鸣枪赶来。王殿元布置用机枪吸引敌人火力,自己率领其他战士向敌人扑过去。敌人被杀退了,惊慌的群众冲出了包围圈。但一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王殿元等也受了伤。

当得知还有 “满满一沟”老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里,战士们又四闯围网,此时天已大亮。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混战中,又有3名战士牺牲。

留存记忆 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在第四批群众大部分突围之际,越来越多的敌人被吸引过来。6名战士且战且退,登上与群众突围相反方向的马石山主峰西侧峰顶。

战斗最激烈时,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班长王殿元和两名战士宁死不降,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经过多方查证,十勇士中只有7人被证实了名字,他们是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潘。还有3位战士的姓名难以考证。据被营救的百姓说,十勇士中,大部分是胶东口音。

“一个忘记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城市是没有魂的城市,”乳山市委书记高书良表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是凝聚地方品格、留住城市之魂的需要。”

目前,乳山将按比例复原300多名乳娘哺育1300多名革命后代的“胶东育儿所”,生产炮弹地雷和印刷报刊的“胶东八路军兵工厂”,以及抗战期间收容救治了大量伤病员的“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等革命遗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
1
0
0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