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人民

作者:李西岳 来源:解放军报 2018-01-15 997

大写的人民

 

李西岳

大写的人民

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在人民支前板块里看到这样一组数字:支前民工543万,大小推车88.1万辆,担架20万副,运粮9.6亿斤,运弹药300万吨……这组看似枯燥的数字,却让我久久驻足默读,接着便是热泪盈眶。

历史告诉我们,淮海战役敌我双方投入兵力的比例是80万对60万,此役,60万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80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这是一锅夹生饭,硬是要一口一口地把它吃下去,细算起账来,吃这碗夹生饭的不是60万,而是600万。平均9个民工支援一个解放军官兵作战,这不只是数字的简单颠倒,而是人心的见证。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过,历史是所有人合力的结果。毛泽东也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历史证明,淮海战役的胜利,最终是人民的胜利。在争夺中国命运的决战中,是人民的合力推翻了蒋介石的腐朽统治,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看过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的人,会记住这样一组镜头:车轮滚滚势不可挡,百万民工奋勇支前,那吱吱咛咛的车轮碾车辙的声音,那撕心裂肺扯孝布的声音,不绝于耳,撼人心魄。为了支援战争,人民群众在苏鲁豫皖冀纵横3000多公里的作战保障地域,搭建了旱路水路交织,兵站、民站、粮站、伤员转运战星罗棋布的支前保障网。各村各户的成年男人和妇女都到前线抬担架,运物资,有的甚至直接参战。他们头顶上有飞机轰炸,脚底下有地雷威胁,机枪火炮震耳欲聋,随时有倒下的危险,但都挡不住他们一往无前的脚步。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民工们车上装的是大米,肩上挑的是白面,吃的却是“三红”食品,即红高粱、红辣椒、红萝卜咸菜。浩浩荡荡的几百万支前大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在邳县,一家父子共同支前,途中儿子被流弹打死,父亲脱下棉袄把儿子的尸体裹上,轻轻地安放在一棵大柳树底下,含着眼泪对儿子说:“儿啊,只要你不被狼吃了,爹回来一定给你买口棺材下葬。”在徐州,一对新婚夫妇支前,妻子抬担架,丈夫运炮弹,为防牺牲后找不到对方,两人互换了腰带,那既是爱情的信物,也是生死的见证。完成支前任务,妻子在一堆尸体中发现了自己的腰带,背起丈夫踏上了回家之路……

解放战争支前如此波澜壮阔,抗战支前更是万众一心,在长达14年的战争岁月里,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其中英勇而悲壮的故事,更是流芳百世,气壮山河。

一位父亲,送给参军的儿子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一个大大的“死”字,旁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他叫王者成,他的儿子叫王建堂。一位母亲,家乡沦陷了,她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游击队成立,她竭尽所能筹军粮、做军鞋、照料伤员,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为国献身。她叫邓玉芬,她牺牲的丈夫叫任宗武,儿子分别叫任永全、任永水、任永合、任永安、任永恩。

一位女性,日军7万余人对晋察冀根据地实行“大扫荡”,她指挥群众转移出村后,发现一名负伤的八路军战士正被日军追赶,她急忙背起伤员往山上跑。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前,让伤员踩着她的双肩向里面爬,由于山洞太高,她用双手托起伤员的双脚将其送入山洞。在抗战中,她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过多少伤员,像慈母一样护理过多少伤员,多少伤员喊过她娘,她自己也数不清。她整日为抗日工作奔忙,找粮、找草、动员参军,并带头为儿子报名参军:“我有三个儿子,都报上名,验上哪个哪个去!要是不嫌我老伴老,让他给咱八路军喂马。”她叫戎冠秀,被誉为“子弟兵母亲”。

浏览一张张民工支前的照片,重温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在想,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中国老百姓为什么毁家纾难追随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用勇于牺牲的精神担当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继而使沙子拧成绳子,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在中国前途命运面临选择的关键时刻,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倾其所有支援解放军,是因为,人民群众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命运。于是,几万万老百姓把追随共产党作为一种人生信仰,作为赖以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作为顺乎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人民,普普通通的人民,他们没有多么高的思想觉悟,没有多么响亮的誓言口号,只有朴素而坚定的立场: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我好,我就对他们亲。

这就是人民,大写的人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8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