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军民在装备劣势下的绝地反击

作者:陈益朗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18-01-07 844

中国抗战军民在装备劣势下的绝地反击

陈益朗

差距知多少

鲜血飞溅的十四年抗战,御侮疆场上的数百万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抗击着猖狂无比的强敌,以武器数量、质量上的绝对劣势,与日本侵略者殊死较量。

颤抖的大地、滴血的天空、血染的江河,记录了他们的英勇悲壮,见证了他们永不弯曲的脊梁,也写下了他们创造的辉煌。

诚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言,“它(注: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而中国“依然是一个弱国”。面对令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望而生畏的“倭脚虎”,中国的战争之剑是沉重的,而且尚未打造完毕,放出寒光。

全面抗战爆发时,已受世界列强近百年侵略掠夺的中国,现代工业极为薄弱,仅能生产少量的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多数武器需从外国进口。加上多年军阀割据,武器种类繁多,以致中国军队成为“全世界各种武器的陈列所”。杂乱无章的装备体系不啻于后勤保障的噩梦,零件难以互换、子弹不能通用、受制于出售国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军队整体协同战力异常低下。

在二战的陆战场,被称为“战争之神”的火炮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妨拿日军一个师和国军一个精锐师的火炮作个比较,看看中国军队的“家底”到底有多“薄”。日军一个师配属各种炮约108门,其中不乏大口径火炮,而国军装备最为精良的中央军“德式师”仅有30门步兵炮和12门野山炮,至于未来得及整编的部队,有的官兵则连大炮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最大之耻辱”的中条山会战,中国第一战区在战后列举的原因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炮兵极度缺乏,平均每个师只有1门火炮,而日军却拥有75mm以上口径火炮500门。这种巨大差距下的两军对垒,使战场上经常出现一种令人“窝火”的现象,即日本的一个联队遇到国军的一个师,也敢冲上去揍一顿。

国军的部队尚且如此,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武器则更令人心酸。除了国民政府调拨、缴获以及从民间四处搜罗来的武器、打猎用的鸟铳,甚至冷兵器时代的大刀、红缨枪,都可以在部队中列装。如果有一挺机枪或一门步兵炮,那简直就是“宝贝疙瘩”。新四军第16487连曾缴获了一门9270mm步兵炮,官兵们如获至宝,羡煞兄弟部队。

陆战武器孰强孰弱,一目了然,海空军实力则更没有可比性。

抗战之初,日本有海军舰队4个,各类舰艇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实力仅次于英美。而国军的实际作战舰艇仅有60余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其中不乏超龄旧舰,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还是清光绪年间购买自英国。空军差距同样巨大,日军拥有各种飞机2625架,其主战机种96式和零式战机,一度代表了世界航空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中国的空军能用于作战的飞机仅305架,且存在型号杂、性能差、难补充等诸多问题。据亲历者回忆,日军战机飞得低、炸得猛,甚至有时还在投完弹后做特技动作,以炫耀武士道的威力。

而对于八路军和新四军,战舰、飞机则可望而不可即。194211月,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海上武装——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成立时,除了一些小舢板外,只有几条“黄花船”,官兵们自嘲为“土海军”。至于对飞机的认识,绝大多数官兵还停留在遭遇轰炸时的匆匆一瞥。陈锡联将军在回忆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战斗时,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有些战士由于没有见过飞机,压根就不会打,有的拿铁锹去砍,有的用刺刀去刺。陈将军感慨道:“如果那时对飞机了解得更多一点,会干得更漂亮!”

气与剑的对决

面对军事力量高度现代化的侵略者,战场上生命的消逝已经不可避免,但中国还是要战斗下去,她所恃的最大资本就是士兵们强烈的民族精神。中国军人用赖以制胜的勇气和生命告诉日军,“侵略中国是一个出血的战争”(陈毅语)。

火器不如人,那就把你拖进冷兵器时代!自1933年长城抗战,西北军大刀队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以来,白刃肉搏逐渐成为中国军人的一种符号,一种毅然决然的精神。汪伪政权曾刊载《八路军怪魔的游击战争》一文:“(他们)不用枪,只肉搏……不管火力多么硬,常硬着头皮冲上去,即所谓‘光荣’的躯干倒在地上,也不要紧。”彭德怀在1944年对美军观察组说:“我们既不是‘怪魔’,也不是‘愚笨’,而是因为缺乏武器弹药,不能不以血肉之躯与敌寇拼殴。”

如果说白刃战尚能算是冷兵器下技术与胆量的公平对决,那对付日军的装甲战车,则完全是血肉对钢铁的非对称作战。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打响,日军在中国战场开始大量使用坦克。中国军队的轻武器集火攻击如同给坦克“挠痒”,组织神枪手打坦克观察窗内的日军又收效甚微。于是,中国军队一旦打红了眼,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就是那些浑身绑满了炸药、誓与敌坦克同归于尽的敢死队员们。1939年,日本国内曾出版了一本日军战地记者的画册《兴亚之光》,其中有一幅画名为《突如咆哮的战车》。画中,14名中国士兵用刺刀和手榴弹等简陋武器与一辆日军坦克生死决斗,几名士兵已经牺牲,其他人仍是以死相拼,场面极为壮烈。日本记者本想借此画表现日军战车之神勇,不想却记下了中国士兵无惧生死的不屈英魂。

“搏斗太空,非成功即成仁”。在大规模的美援到来之前,中国飞行员只能以鲜血和壮志捍卫着领空,他们在空战中往往是以一敌众、以弱击强,战机升空几乎意味着捐躯赴难。南京空中保卫战,第9飞行中队的沈崇诲和陈锡纯在轰炸日军舰船时飞机负伤,他们放弃跳伞求生的机会,驾驶飞机冲向海面的日舰。武汉空战,第4飞行大队陈怀民在飞机中弹、操纵不灵的情况下,同样选择撞向敌机。中国空军“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不要命打法,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据史料记载,日军曾数次给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建墓立碑,这并非是日军“仁义”,而是中国空军的宁死不屈、杀身成仁,令对手也为之叹服。

面对武器装备20倍于己的对手,中国海军同样采用“拼命”式打法,在这场民族之战中发挥着最大效力。当时中国的舰船只要受损严重,基本上都会作出两个选择,或拼命撞向敌舰以求同归于尽,或“自尽”沉于江中以图阻塞航道,船上将士不愿被俘,往往随船殉国。到武汉会战后期,中国海军舰艇基本损失殆尽,但矢尽弓折的中国海军仍以微弱的力量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战法——布雷游击战。当日本海军因水雷的莫大阻力改以空军对付中国海军布雷船时,官兵们无视空中的轰炸,继续布雷,死伤惨重,这在世界各国海军战史上都是罕见的。

脑力就是战斗力

弱军如何胜强旅?在烽火连天的敌后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不仅和强敌拼性命,更在比谋略、比智慧。

“游”,敌不知我所往,“击”,敌不知我突来。游击战作为敌后抗战的最佳战法,让日军的飞机、大炮毫无用武之地,拳拳都打在了“棉花”上。日本天皇裕仁曾担心地询问幕僚:拿破仑入侵莫斯科败于消耗战和游击战曾有先例,日军不会在中国陷于困境吗?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隐藏于深山和密林之中的东北敌后游击战,让日军的飞机、大炮望山兴叹;地势开阔的华北平原,千万道反封锁道沟让“日军汽车、装甲车的速率降为与步兵相等,迫其像步兵一样与我们作战”。

如同麻雀啄食,避实击虚的麻雀战,让日军抬着重机枪和步兵炮疲于奔命……这些令日军“伤口”永不愈合、持续失血的游击战法,使其找寻不到一举击败中国的机会而深陷“泥潭”。

除了和日军打战法、比谋略,抗战早期敌后军民制造的那些充满智慧的“土武器”,一样让装备精良的日军胆战心惊。华北日军中曾蔓延着一则“可怕”的消息:“八路军有反坦克地雷了!”八路军的军工制造业当真如此先进吗?日军口中的“反坦克地雷”,其实是八路军军工厂的技师用日军投掷的航空炸弹臭弹改造而成。八路军第386旅就是用它炸毁了日军一辆中型坦克,以致日军对陈赓恨之入骨,在装甲车上贴着“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四处找陈赓“单挑”。其实像这样的“土武器”不胜枚举。比如,令日军工兵无法探测和进行排除的石雷、瓦雷;两米多长、一次装填铁砂一到三斤、50米内可将日军打成筛子的“大抬杆”;使用榆树制作,能轰塌土筑寨墙的榆木土炮;虚张声势,威慑敌军的“假机枪”(在洋桶中燃放鞭炮)等等。敌后军民就是用这些敌人不屑一顾的“土武器”,打出了威风和尊严。

抗战后期,八路军也拥有了榴弹炮等重型武器。

武器平等之后

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曾经说过:中国的军队如果予以良好的训练和装备并领导得好,堪与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军人相媲美。的确,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中国军人从来不缺,如配以精良的武器装备,则更是如虎添翼。

抗战中期,内迁至西南、西北地区的战时工业恢复生产,国民政府的武器生产开始逐渐满足国内部队的装备需求,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式装备的大量引进,更是让国军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次次胜利中缴获了大量武器,加上军事工业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后,也基本做到了“无军火缺乏之虞”。到这时,中国军队终于可以“以其与敌同等之武器在国内与日军作战”。

1943年秋,八路军和新四军带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开始局部反攻。此时的人民军队再也不是当年“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的“叫花子”部队,自行研制或仿制的掷弹筒、小迫击炮、平射小炮,以及山炮等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威力。白田钦太郎在《春二回忆文献·概述》中写道:“中共军队在急速增强兵力,他们在山里开设兵工厂,大量生产武器……面对实力增强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渐渐陷入苦战之中。就算得到一点点可怜的兵力补充,也是一眨眼就被淘汰光了。”

在正面战场,19454月的芷江战役是中日双方的最后一战。此役,日军被打得死伤惨重,弹尽粮绝,士兵只能以野菜和水充饥,陷入了日军侵华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惨状之中。与此同时,远在国门之外的缅甸,装备了美式武器的中国远征军也显示了抗战初期无法比拟的作战能力。他们对日军数个王牌师团的歼灭性打击,让第33师团司令长官本多政材中将坦言“活到现在还没有尝到过如此悲痛的滋味”,许多日军士兵逃跑时甚至在传单和木牌上写下求饶的话:“支那兄弟,你们胜利了,不要再追了吧。”

19458月,在华日军派代表来到芷江向中国军队请降,穷途末路的日军不得不向被他们伤害得百孔千疮的国家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至此,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上空燃烧的“太阳”终于敛起了它的血色。

时代之问

无血性,则战之不勇、拼之无力。八年以劣胜优的抗日御侮告诉我们:一支军队,如果没有气壮山河的血性与豪迈,任凭武器多么先进,终究是打不了胜仗的。

今天,强军梦引领下的中国军队正在实现战略性转变,一个时代之问令人警醒:我们是否依然保持着当年军人的虎狼血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问号拉直。虽然武器装备的飞跃式发展让“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行渐远,但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铁血精神在中国军队却永远不会过时。汶川地震中,冒死空降,惊天一跳的15名空降兵,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把演习当战场,耳朵被剐掉后强忍疼痛完成任务的武向军,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钢铁意志……中国军人满腔的英雄情怀和峥嵘气质早已化作血性,融入了血脉和灵魂。

武器是剑柄,精神是利刃,中国军人必将承袭先辈的英雄本色,让血性伴随“能打仗、打胜仗”的砺剑之路,锻造出更加锋利的血性之刃。

抗战早期中国空军较为先进的霍克-3型战斗机。其重要部件依赖外国进口,打掉一架实力就减少一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