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偏见”

作者:谭扬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12-03 660

历史虚无主义的“偏见”

谭扬芳

最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散播错误观点,影响社会认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深入探究起来,历史虚无主义在价值观、方法论、认识论上分别体现着利己主义、形而上学、主观主义,进而由此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当前,我们唯有对其“真实面目”进行深刻剖析,才能更好地避免为其所扰、所惑。

价值观上的利己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者无不是表面上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维护历史公平和正义的幌子,实则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惜歪曲历史、损害民族整体利益。

历史虚无主义者之所以歪曲、否定、篡改历史,目的无非有二。一是沽名钓誉。有些人凭空捏造所谓“新的历史材料”,并自诩为“新发现”,以图赢得“历史学家”之名或是其他目的。但这种建立在子虚乌有的材料基础之上的观点难以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二是换取经济利益。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功能和广泛受众群体,炒作、散布其错误观点。有些人以所谓的“新发现”引来关注之后,就会借助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华丽转身”为市场经济掘金者。他们更在意自身虚名和实利的满足,完全不顾由此可能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和危害。

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

历史虚无主义者惯于打着揭露历史真相的旗号,虚构历史事实,“忽悠”群众,用各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对其观点进行包装和掩饰。

其一,只看问题,不看成绩。既然是历史,特定时期内必然有历史成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局限。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有意忽视、否认、歪曲若干历史事件或人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视而不见;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他们视而不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飞速提升,他们也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紧盯历史上的种种失误和错误不放。他们或无限夸大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土改中的极“左”行为,以此否认整个解放战争的合理性;或大力渲染社会主义改造搞得过早、过急,以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合理性;或刻意突出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道德败坏等现象,以此否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其二,只看细节,不看整体。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从个别细节入手,有选择性地对待、评价甚至戏说历史人物,妄图以偏概全蛊惑民众,达到一叶障目之效。一方面,有意选取若干细节来否定、抹黑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和英雄人物。例如,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新军队、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等丰功伟绩视而不见,却大肆宣扬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甚至杜撰若干历史细节,试图以此来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执政合法性。另一方面,对中国历史上那些试图“逆流而上”的历史罪人,却有意渲染、美化甚至翻案,混淆广大群众的思想认知。

其三,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用个别事件的表象充当历史的本质,把支流当主流。例如,他们罗列大量表象,将中国共产党描绘成战争的“坐享其成者”和“不劳而获者”,以否认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们机械地认定只有传统的运动战、防御战才可以真正打击敌人,对同样发挥关键作用的敌后游击战避而不谈;他们只看到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忽视、否认在抗日战争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历史虚无主义者只看到了抗日战争初期的正面战场,没有认识到战争的发展变化和本质,更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

认识源于实践。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种种谬论多是立场先行,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主义出发,对实践进行歪曲反映。

一是割断认识与实践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作调查和研究,主观臆想出一些所谓的“历史细节”,并以此来修正、颠覆历史主流观点。同时,他们仅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一点“新发现”,不予任何分析和考证,就妄称为重大发现,加以大肆鼓吹。不作详细调查、研究就轻易下结论,这显然是违背基本认识规律的。

二是割裂感性与理性的联系。历史虚无主义者看待历史充满着极度感性。一方面,他们有选择性地对待历史。“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里,历史不过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如此找出的历史材料、得出的历史观点,还有多少可信度呢?另一方面,他们将历史看作简单的直线,似乎历史就应该完全按照他们的设想去走,或者按照一条直而又直的路线去走。这种缺乏理性且极度随意的治史态度,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过是徒增笑料而已。

三是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真理有其存在的范围。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者而言,历史背景从来都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可以随意地裁剪或评价历史,或是用过去教条化的结论来评判鲜活的现实。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任何恣意增添个人主观色彩的历史评判都与真理相悖。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者从价值观、方法论到认识论,无不充斥着利己主义和主观色彩,遍布着偏见。这样的所谓“研究”,一定会被真正科学的历史研究所取代。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