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戳穿其编造的历史谎言!

作者:李方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07-25 1242

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戳穿其编造的历史谎言!

李方祥

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戳穿其编造的历史谎言!

历史虚无主义已成为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破坏意识形态安全的一种极为有害的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从学理上进行深入批驳,坚决抵制和反对其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思潮中比较活跃,学术界主要从三个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研究。一是从宏观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因、实质、表现、特点、传播途径、社会危害以及如何抵制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代表性成果有梁柱的《历史虚无主义评析》、梅荣政等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田心铭的《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罗平汉的《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几点浅见》、郑师渠的《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之我见》、卢黎歌的《历史虚无主义几个基本类型》等。这些成果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剖析了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其传播手段和途径,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渠道,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瓦解社会主流价值的有害的政治思潮。

二是从中观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文艺等重点领域的表现和错误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比如,马建辉的《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手法》概括了某些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碎片化手法解构历史、以抽象化手法混淆历史、以娱乐化手法戏说历史。朱佳木、武力等学者针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朱佳木的《国史研究要重视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对抹杀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正义性、虚无新中国成立的伟大进步意义、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等问题给予揭示和澄清。

三是从微观层面以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个案进行辨析。吴英的《驳历史虚无主义中的几个主要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诬称唯物史观是“阶级斗争决定论”、“宿命论式的经济决定论”、“历史终结论”以及所提供的是“抽象的历史发展公式”等错误观点逐一剖析。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评价中的虚无主义观点逐一进行辨析,如董振平的《长征原因分析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李殿仁的《我们党领导的游击战“游而不击”?》、刘书林的《用史实揭穿历史虚无主义歪曲抗战史的谎言》、王晓秋的《历史不能任意颠覆随便戏弄》等文章。

历史虚无主义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学者的注意。美国杜克大学德里克教授在《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一文中考察了美国汉学界历史解释的范式转变,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贬损“革命范式”的趋势,“先前一直被描述为解放史诗的革命史,现在却变成了衰落与失败的故事”。美国学者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观察中国》等著作,以比较严谨、公正的治史态度,对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给予客观的阐释,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所持的偏激情绪提出批评。英国历史学家艾文斯的《捍卫历史》、伊格尔斯的《二十世纪的历史学》等史著,有理有据地批评了虚无主义的历史观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学理基础。这些严肃的学理探讨提供了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学术价值,值得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者借鉴。

国内外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有研究成果,为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但现有成果主要是立足于思潮外部进行研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内部机理,包括其内部如何分化、其否定性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会导致历史的虚无等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是如何通过歪曲“史料”进而歪曲历史真相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就为继续深化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我们需要从方法论层面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混淆历史是非的内在机理,推动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学理化、精细化,从而使我们的批驳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要深入思考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为什么是反历史的,可以从其历史认识方法的偏激、史学研究方法的片面以及历史评价方法的主观性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认识方法。具体来说,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历史认识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有罪推定”。他们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价值立场出发,提出和论述问题,从而得出符合他们政治要求的荒唐结论。二是激情煽动。他们利用社会的浮躁情绪,企图使人们以感性压倒理性。三是故弄玄虚。他们利用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理,故意设置“你所不知道的真相”等“问题陷阱”,诱导不明真相或缺乏辨析能力的人。四是责备求全。他们不是客观地指出前人的历史局限性,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求全责备,不允许领袖和英雄人物有任何的缺点,不顾主流、无视成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往往揪住一点错误不放,甚至无限放大。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不少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缺乏史料基础。然而这是一种错觉,以学术形态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史料考证的形式呈现。与其他以理论化形态出现的社会思潮相比,丰富的历史资料使历史虚无主义更具有蒙蔽性,它特别擅长运用历史细节来否定和颠覆历史。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根据片断的、精心挑选的个别事实轻易作判断、下结论,以个别代替一般,将局部当作全局,用支流遮盖主流。对历史细节和微观历史做精细的考证性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历史的局部或细节考证得越细致、越准确、越周全,才有可能对历史整体的认识更加可靠、更接近历史真相。从这个角度说,细节研究、微观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仅仅局限于微观层面的细节考证或微历史的探究,并不一定能够科学揭示出历史整体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甚至可能偏离历史真相。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其一,如果仅仅把个别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细节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往往难以抓住甚至可能忽略了理应加以着重研究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历史问题,过分纠缠细节只会使历史显得杂乱无章而难辨本质。

其二,如果只是孤立考察个别历史事实,而脱离整个历史现象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脱离个别历史事实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联系,那么即便是弄清了个别细节也不能做到深刻、全面地考察整个历史。

其三,如果只考察历史碎片,那么用历史碎片串起来的历史整体则可能是一种直线式的历史。事实上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式的、笔直的,而是充满矛盾的、曲折的运动。有的人热衷于对新中国历史上的失误逐个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把由这些细节或碎片串起来的历史扭曲为、简单化为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的历史。显然,这种研究方法不能客观地展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全貌,更不能揭示出历史的主流。

其四,即便对个别历史现象或历史细节无一遗漏地作了全面考察,也不能由此就轻易地得出历史的整体概貌。只有把各个局部的历史细节按照内在的联系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性历史,我们才能揭示出隐藏于纷繁复杂历史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历史本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历史细节或微历史时,历来反对把研究对象孤立起来,而是主张从全局着眼,从局部入手,在研究局部时不忘全局。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评价方法。历史研究不仅包括对客观历史事实的揭示,还包括对历史的评价。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评价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不根据社会实践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仅仅根据历史人物的自我表白来判断人物;二是不把研究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而是把研究者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历史人物,或者用当今的思维来评判历史。这就使历史评价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情景,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失去了客观性和科学性。

总之,通过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戳穿其编造的历史谎言,还原历史真相、澄清模糊认识,从而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建立在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的基础上。

(本文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内部形态、方法论及其引导研究”(FJ2016A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