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毛泽东诗词创作高峰期

作者:曹应旺 来源:北京日报 2016-08-30 659

长征,毛泽东诗词创作高峰期

在毛泽东的诸多诗词中,“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不到长城非好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诗句最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可谓家喻户晓。这些诗词名句都出自长征期间1935年2月至1936年2月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一生中写诗词最多的一个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到达陕北。这个月,毛泽东兴奋不已,灵感迸发,诗思泉涌,接连写了四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其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二,《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其三,《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其四:《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从已掌握的文献看,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也不是年年都有,甚至有三四年无诗作问世。周恩来曾说:“我们的领导人中,陈毅同志喜欢写诗,写得很快,是多产作家,是捷才。毛主席则不同,他要孕育得很成熟才写出来,写得较少,而气魄雄伟、诗意盎然。”1935年10月是毛泽东一生中写诗最多的一个月。

这个月,毛泽东看到长征是一次万里征程的磨砺,党和红军因在长征苦难中不懈奋斗而走向辉煌,他用诗笔讴歌了“红军不怕远征难”和“大军纵横驰奔”的奋斗精神。

这个月,毛泽东看到长征是一次柳暗花明的转折,党和红军因撤销教条主义者的指挥权走上正确道路而坚强起来,他用诗笔讴歌了“三军过后尽开颜”和“红旗漫卷西风”的胜利场景。

这个月,毛泽东看到长征是一首血战到底的誓词,起到了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他用诗笔讴歌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未来。

闻所未闻的磨砺

毛泽东终生喜欢梅花、喜欢磨砺,喜欢将孟子的一段话作为座右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毛泽东在1916年写给萧子升的信中就提出:“磨砺以待日本”。长征是红军为了打破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实现北上抗日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这个战略大转移的过程,是一次经受着前无古人的艰苦卓绝的磨砺的过程。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描述了这个磨砺的过程:“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毛泽东说:“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难怪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故事,取的书名是《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长征不仅以往中国历史上没有,世界历史上也从来没有。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着重从自然天险方面描述了这个磨砺的过程: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是磨砺;金沙水拍、大渡桥横是磨砺;岷山千里冰雪是磨砺;山高路远坑深是磨砺。

亲历长征的名将之一肖华撰写的《长征组歌》,也描述了这个磨砺的过程:“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横断山,路难行。”“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陈云曾参加过岷山前一段的长征,他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描述了这次磨砺:“我以文弱之躯,经此磨折而今日还能生还,自庆更生。但同时自幸此生竟能走遍长江及珠江流域之各省,并且到了许多梦想不到的地方,亦足自豪。”

长征是对红军的磨砺,更是对红军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磨砺。《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曾有一处描写毛泽东:“当我上桐梓西门外之高山时,见赤军领袖毛泽东正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恐系路滑跌于污泥中所致。”长征对毛泽东血肉之躯的磨砺,可比如大禹治水累得大腿没了肉、小腿上没了毛。周恩来在长征到毛儿盖后得了严重的肝脓疡病,是被杨立三、陈赓抬出草地的。他的妻子邓颖超过草地时险些被泥潭吞没,走出草地时气息奄奄,蔡畅见了禁不住哭了,以为她活不成了。朱德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是在长征中,在张国焘那里既要坚持中央北上抗日的路线,又不能轻率地采取任何决裂的做法。反对张国焘的人不是被征服,就是被赶走,或者被杀掉。朱德在张国焘那里,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过日子。

柳暗花明的转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毛泽东终身喜欢这种转变和转折,终身都在做转变工作,以求实现历史大转折。他探索中国革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道路,以求实现革命由失败到胜利的转折。他探索近代中华民族由落后挨打到繁荣富强的转变途径,以求实现中华民族由低谷走向复兴的转折。而长征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华民族的命运而言,正是一次烈火中重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史转折。

毛泽东诗词和他的思想发展的历程,用他的诗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长征中遵义会议,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阶段。这个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步步紧逼,而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民族危机步步加深。中国共产党还是个幼年的党,先后受到右倾机会主义和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控制中共中央达四年之久,造成土地革命战争受到极端严重的损失,红军力量损失百分之九十的严重后果。

第二个阶段从长征中遵义会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阶段。这个阶段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主要领导人,批判“左”倾教条主义,从全局上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夺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毛泽东去世,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阶段。这个阶段“只争朝夕”地建设“独立、统一、民主、和平、富强”的新国家,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因“只争朝夕”,急速地朝前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上犯了一些急躁冒进的错误。

1935年10月毛泽东的诗词,顺着“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转折,抒发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描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景,歌颂了“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所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这个新局面不仅仅是粉碎蒋介石“围剿”的新局面,更重要的是不断开辟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新局面,使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站起来、走向复兴的新局面。

肖华的《长征组歌》描写了这个转折。他描写遵义会议之前:“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他描写遵义会议之后:“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935年10月15日,陈云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时,也谈到了这个转折。他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新的领导班子指挥有方。”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像毛泽东、朱德等军事领导人已经成熟起来。”

血战到底的誓词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并铭记于胸,终身不忘。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时期,他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甘南、陕北后,毛泽东解读长征,既用他的诗词,也用他的文章,表达了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1935年10月毛泽东的这四首诗,是解读长征、表达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决心的言志诗,是表达与这两大敌人血战到底的誓词。《念奴娇·昆仑》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就是不公正、不平等,就是搞双重标准,就是以强凌弱、欺压别的国家和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就是要实现公正、实现平等、实现民族解放、实现世界大同。所以,毛泽东以诗笔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欺压中国最甚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的势力不仅到了长城,而且向长城之内扩张。所以,毛泽东以诗笔写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是对红军南来的回眸,也是对红军北上抗日、打到长城去的宣誓。到长城去干什么?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也是对当时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呼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封建主义同帝国主义一起欺压人民,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封建主义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就是要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蒋介石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土地革命、“围剿”红军,不能不引起共产党人的反抗。“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宣誓。几个月后,毛泽东又写出以反对封建主义为主题的《沁园春·雪》,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和信心。

1935年12月,毛泽东所写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也在论述长征伟大意义时表达了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决心。他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全民族的敌人,毛泽东表达了这样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基于对现实力量和民族大义的正确认识,毛泽东从1936年2月就开始考虑推动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转变,经过西安事变,终于出现了“内战吟成抗日诗”的全国性抗日局面。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将反封建斗争服从并配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但不放弃反封建斗争,而是将土地革命政策调整为减租减息的政策,在发挥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抗战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地调动全民族的抗战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也有像张国焘这样对反帝反封建缺少信心和决心的人。张国焘把日本帝国主义看作有无穷力量的魔鬼,害了恐日病,说什么十倍于现在的力量也不能战胜日本。他在长征途中犯下了夺权分裂和南下逃跑的严重错误。毛泽东的信心和决心,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拧成一股绳,夺得反“围剿”的胜利,夺得东征和西征的胜利,也促成西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红二方面军的北上,也极大地鼓舞了红四方面军脱离张国焘南下逃跑的路线,最终回到中央北上抗日路线的怀抱。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先后在会宁、静宁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极大地增强了红军抗日的力量。

重读1935年10月毛泽东的这四首诗词,“磨砺”和“信心”久久地在我脑海里回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政党,原因之一是她经历了万里征程无数艰难险阻的磨砺。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并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的伟大领袖,原因之一是他是历史选择的并带领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伟人。磨砺成智慧,磨砺长本领,磨砺出辉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万里长征实现绝地反击、从低谷翻身的历史性转折,原因之一就是有走自己道路的信心。“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信心,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是信心。在长征初到陕北力量那么小、困难那么多的条件下,仍有那样的信心,今天在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时刻,我们更加有理由信心百倍地朝前走。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主题链接

长征: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长征为毛泽东进行诗词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这个时期成为他一生中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创作的诗词,除了《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七律·长征》(1935年10月)、《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之外,还有《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等。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红星》报:公开记录长征的原始资料

在红军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当时唯一以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许多报道鲜为人知。从1934年7月至1935年8月停刊为止,在红军长征前有关长征准备的报道有3期,在长征中《红星》报发刊28期,共计31期。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和极其险峻的形势下,《红星》报及时地传达了党中央、中革军委关于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与战斗指令,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详细报道了长征中红军举行的战役战斗,传播红军与各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消息,记载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0
0
0